细描慢画思飞扬,烙笔木板生花。 案前无墨绘丹青,唯有孤窗相伴。 寂寥苦累无人晓,痴绘之态如狂。 只愿祖国好河山,永存于吾心间。 左一为武玉琴,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烙画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 四年烙出 清明上河图 上午十点,在沂南一中家属院不算大的住户家里,小i见到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传承人武玉琴。她热情地迎接我们进屋,小i却发现几乎无处落座。客厅摆放着三张桌子,靠窗的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未完成的烙画作品。靠卧室的窗台上,摆放着大大小小20多个国家、省、市级荣誉证书。 《清明上河图》是她第一幅完整的烙画作品,也是自己最满意最喜欢的作品。“名画只摆在博物馆里真是太可惜,我就是想用铁笔把它烙在木板上,让更多的普通群众能欣赏到。”武玉琴这样说道。 在故宫博物馆里珍藏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共绘有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这800多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哪怕树叶的片数都被武玉琴一分不差地烙了出来,共有9张,大小尺寸也原样复制。尽管已经完成了10多年,武玉琴仍喜欢请教大师指点,不断完善这幅心血之作。 废寝忘食 只因太痴迷 据武玉琴讲,2000年她从单位内退后一直赋闲在家,恰好听朋友说起有烙画这种工艺。以木板为纸,以电烙铁为笔,以火为色,在物体上熨出烙痕的艺术形式,让自幼喜欢美术、绘画及手工制作的武玉琴一接触就痴迷。在行业大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烙艺日渐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武玉琴告诉小i:“做烙画一开始只是爱好,后来变成了执著,最后成了痴迷。如今烙画就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家人与亲朋的不理解和反对,曾几度让武玉琴身心俱疲。在他们看来,做烙画不仅费时间精力还浪费钱。武玉琴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到烙画中,甚至自己好几年不添一件新衣。武玉琴和小i讲,自己创作时经常忘记了时间。她总是简单吃个早饭,立马开始烙画。因为眼睛花了,光线最好的中午是她创作的绝佳时期,只要开始烙画,午饭从来顾不上吃。 为学烙画 手被烫满包 当小i想提出看看烙画创作过程时,武玉琴欣然接受。只见她熟练地给烙笔调试温度在木板上烙出图案。当小i惊叹于武老师的精湛手艺时,她讲解到,烙画的原理是利用电烙铁的温度、力度和速度来控制火候,从而在木板上进行深浅不同的着色。当需要深一些的颜色,比如画人物眼睛时,用电烙铁的速度要慢一点、力度大一点,温度也要调高点,反之颜色就能浅一些。 和普通的水墨画、油画不同,烙画呈现出的是一种古铜色调,永远都不会褪色,甚至泡水也不影响。当然,烙画费的力气比一般的绘画可要大得多,同时也讲究一气呵成,中间不能间断。何况,烙画也有一定的危险,稍不注意就会被烫到,武玉琴的双手都被烫满了包,经年累月都消不了。 初心不改 为建党献礼 明年就是,身为老党员的她说,希望将《清明上河图》、抗疫四大天王肖像等作品捐赠给国家,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报答党的恩情。 编辑 | 曾宝仪 校对 | 徐宁 陈云 审核 | 刘涛 |
|
来自: 公司总裁 > 《粉笔画/烙画/壁画/ 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