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仓建制沿革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9-23 发布于江苏

转自《太仓县志》第一卷第一章

第一节 沿革

太仓为古娄地,属吴。

战国初期,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此为越国娄邑地(越立娄邑)。战国中期,楚灭越,为楚国娄邑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娄邑为娄县,属会稽郡。

西汉初,曾为荆国娄县地,后又为吴国娄县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吴国除,会稽郡复为汉郡。境为汉郡娄县地。

见旧志载:秦汉间于此地立惠安乡,隶属娄县。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娄县更名娄治,属会稽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娄治复名娄县,隶属不变。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的浙江以西地域另立吴郡。娄县地属吴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部将朱治逐吴郡太守许贡。自此吴地归属三国孙吴。

吴大帝黄武元年(222年),置吴郡,领县十五,娄县属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国,统一全国,分全国为19州。惠安乡隶属扬州吴郡娄县。

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封皇弟司马岳为吴王,改吴郡为吴国。属扬州吴国娄县。

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改吴国为吴郡。仍属扬州。

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惠安乡随属。大同二年(536年),分信义县置昆山县,属吴郡昆山县。太清三年(549年),侯景置吴州,属吴州吴郡昆山县。大宝元年(550年)复州为郡,属吴郡昆山县。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分扬州吴郡地置吴州,属吴州吴郡昆山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仍属吴州吴郡昆山县。隋开皇九年,隋平陈,吴州改苏州,废昆山县,乡属苏州常熟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复置昆山县,属苏州昆山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复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属吴郡昆山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吴郡复称苏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苏州又称吴郡;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吴郡又复名苏州,昆山县随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封钱镠为吴越王。乡属吴越国苏州昆山县。贞明三年(917年),苏州升为中吴府;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又升为中吴军,昆山县随属,乡隶不变。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改中吴军为平江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表请纳土,宋收其版图,平江军复称苏州,属苏州昆山县。熙宁三年(1070年),见郏亶《吴门水利书》称昆山之东,地名太仓。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属平江府昆山县。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裕元年(1275年),平江府降元,改为平江路,属平江路昆山县。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县为中州,属平江路昆山州。延祐元年(1314年),将昆山州治迁至太仓。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取平江路,改隆平府,隶属随改。次年,张士诚降元,隆平府复名平江路,属平江路昆山州。

吴元年(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属苏州府昆山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昆山为县,改昆为崑属苏州府崑山县。

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崑山之新安、惠安、湖川三乡;常熟之双凤乡;嘉定之乐智、循义两乡建立太仓州,并辖崇明县,隶苏州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遂升太仓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州地置镇洋县。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嘉定、宝山四县,隶江苏布政司。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占苏州,同年八月十四日攻占太仓,隶天朝苏福省。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太平军撤走,恢复清制,隶属关系不变。

清宣统三年(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同年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告独立,公举为江苏大都督,并饬电所属府厅州县一律悬挂白旗,以示光复。太仓州县奉令合并。初称“太镇”,继称“太仓州”。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由江苏都督府颁发印信,始定名为太仓县,隶江苏都督府。民国3年,江苏省置设5道,太仓县隶沪海道。

民国16年,废道存县,直属江苏省。民国22年3月,全省划分13个行政督察区,隶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次年2月1日,全省改设9个行政督察区,太仓隶无锡区督

察专员公署。民国24年9月,全省又改设10个行政督察区,太仓隶无锡督察区。

民国26年11月14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太仓,接着成立伪太仓县维持会,继又改称自治会。次年7月,成立伪太仓县公署,隶伪江苏省政府。民国29年9月,伪太仓县公署改称太仓县政府,隶属不变。

民国30年7月,日伪开展大规模“清乡”,伪太仓县政府改称太仓县特别区公署,隶属清乡委员会苏州办事处。次年2月,“清乡”第一、二阶段结束,复称为伪太仓县政府,隶伪江苏省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7年9月,国民党军统琴嘉太昆青松六县“游击司令”熊剑东委郑凤石为县长,组建国民党太仓县流亡政府,活动于冯家桥、老闸一带。民国28年1月,由国民党

江南行署正式任命罗启祥为太仓县地下县长,组织流亡政府,隶江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0年2月,在鹿河乡唐家宅成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太仓县政府,隶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郭曦晨任县长。建立了3个行政区,委任了区、乡长。并于敌占区建立了两面政权,积极领导民众开展抗日斗争。

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9月,国民党太仓县政府接收汪伪太仓县政府。隶属江南行署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江南行署撤销,改设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建立太仓县人民政府,隶属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10月,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改称为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太仓县随属。

1955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选举权利,选出各级行政机构,成立太仓县人民委员会,隶属不变。

1968年4月25日,成立太仓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江苏省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1年4月13日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改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又改苏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1月31日,太仓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恢复太仓县人民政府名称,隶属苏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的报告,全省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3月1日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太仓县隶属苏州市。

第二节  县名由来

太仓地名正式见之册籍于宋,著名水利学家郊亶于熙宁三年(1070年),在《吴门水利书》中记述:“昆山之东,地名太仓,俗号冈身”。在此以前,未见其他册籍明确记载太仓地名。

太仓地名究竟始于何代?何以名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

一说春秋吴王建仓。明弘治年间桑悦纂《太仓州志》:“春秋时,吴王于此置仓,故名太仓,又曰东仓”。持异议者,清嘉庆年间王昶纂《太仓州志》:“所据旧志,又以为春秋吴王之仓,然夷(唯)亭以东,在古皆为斥堠之地,且去国都太远”。意不足据。

一说战国春申君建仓,名东仓。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吴两仓,春申君所造,一曰西仓,名均输;一曰东仓,周一里八步”。但文中只字不见两仓仓址何在,故王昶志指出:“东仓之名,无可考信,或元明间牵附旧闻”。

一说汉吴王濞之仓。元代杨譓纂《昆山郡志》:“今州迁治所,地名太仓,或云吴王濞之仓,然濞都广陵,不应建仓离都七百里之外。枚乘谏濞,所指太仓乃在海陵,海陵今泰州也,不宜牵引。”

一说三国吴孙权置仓。明永乐年间陈伸著《太仓事迹考》:“太仓,古娄县之惠安乡。三国吴孙权和好于辽公孙渊,始置仓于武陵桥北,因以名焉。武陵桥北,人犹呼镇海卫西基曰仓基(今城厢镇百货商场附近)”。然对此说亦有异议。清程穆衡认为:“孙权既都武昌,则不应于海口反置太仓矣”。明桑悦指出:“以为孙权结好于辽而置仓,不知何据?”

一说五代吴越王钱氏之仓。此说原出处不详,见杨譓志援引:“若云钱氏之仓,不惟去国都(杭州)太远,且屡为淮南所陷,殆其边境不可储蓄。”

历代编纂的《太仓州志》,对太仓地名的由来,有的采用筛选法,即在上述五种说法中择定其一。而多数州志则取两说并存观点,如清光绪年间王祖畬纂《太仓州志》:“大抵太仓之得名,春秋最古,在东仓之前,然实二名即一地也”。

讫今虽未查到记述太仓地名由来的确凿依据,但据有关史料进行研究分析,大致可以确定一说:太仓地方“在古皆为斥堠之地,”至秦汉始为娄县之惠安乡,所以春秋战国时在此地建仓储粮,供京城食用的说法,难以置信。只有与刘家港海运饷辽相联系始得答案。孙权为和辽,置仓囤粮,遂名太仓、东仓则较可信。当时刘家港已有海运饷辽的史实记载。故唐代杜甫有诗:“云帆转辽海,梗稻来东吴”、“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登蓬莱”等句。宋后,亦有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燕的记载,当时的太仓南码头,仓廪千间,粮积如山,当时人称之为“百万仓”、“天下第一仓”。所以陈伸所说三国时孙权为了和好于辽公孙渊,开始建仓在武陵桥北,此说应属有据。考《三国志》五卷吴,有此记叙:“嘉禾二年(233年),孙权使太常张弥等将兵万人,九锡备物,乘海授渊”。据此,陈伸之说可信。同时,太仓这一名词,始见于汉《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陇相因”。所以陈伸的汉后三国吴孙权建仓,称太仓、东仓这一说法,租汉代以前春秋吴王、战国楚春申君建仓,称太仓、东仓的说法相比,更为符合逻辑些。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