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秋分|养生要点

 4050szl 2022-09-23 发布于上海
今日正值秋分,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南方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图片

中医常说的
“夏季过后无病三分虚”,因此秋分过后也是最易生病的季节。随着气温逐日下降,人体阳气逐渐转为向下向内,故秋分养生应以“阴阳平衡”为原则,在做好防燥、保暖、防病的同时,还应注意精神调养,以缓解容易出现的情绪低落、忧郁等“悲秋”现象。
秋分饮食:温润为主
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之前尚有暑热之余气,故多见温燥;秋分之后则为凉燥,故润燥应以温润为主,可吃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类食品,配合酸味果蔬正达阴阳平衡之效。此外,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
温润防燥的食物有:芝麻、核桃、糯米、大枣、蜂蜜、牛奶及乳品、杏仁、白果、山药、南瓜、莲藕、胡萝卜、银耳、柿子、栗子等。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以免造成肠胃积滞。 
俗语说“秋粥宜人”,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天气转凉后,粥食既温熟软烂易消化,又暖胃补水解燥渴,因在肠胃中停留时间更长,所以比直接饮水的补水效果更好。同时,在配制这些粥品食疗时,不妨选用一些中药,如薏米、枸杞、芡实、怀山药、黄芪、党参、茯苓、白果等,可以提高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功效。
1)核桃小米银耳粥
材料:核桃4个、干银耳10克、小米30克、冰糖20克、枸杞适量。
图片
做法:银耳提前2小时用温水泡发,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放入泡发好的银耳;大火烧开后,加入小米,转小火,慢慢炖煮;核桃去壳去皮,待银耳煮至浓稠再加入;同时加入适量冰糖,慢火炖至冰糖全部溶化;枸杞洗净后倒入锅内,关火,盖上盖子焖10分钟即可。
2)山楂莲子百合粥
材料:大米、莲子、山楂干、百合、冰糖。
做法:将大米洗净用清水浸泡30分钟,捞出沥干备用;将莲子、百合分别用清水浸泡至软,山楂干洗净备用;将适量清水倒入锅中大火烧沸,将大米下锅小火熬煮20分钟,再放入莲子、山楂和百合,小火继续熬煮20分钟;最后加入冰糖调味,即可出锅食用。
(3)百合山药雪梨粥材料:
材料:鲜百合100克,山药100克,粳米100克,雪梨一只,冰糖适量。
做法:将山药洗净,刨去外皮,切丁,浸在水里备用;将百合掰瓣,洗净,若嫌苦,可撕去外表那层透明的衣,用盐稍腌片刻后,重新洗净,清水浸泡备用;雪梨洗净,去皮去核,切丁,浸清水里备用;粳米淘洗干净浸泡30分钟,大火煮沸后,加入山药、雪梨,改用小火煮1小时,放入百合和适量冰糖,再煮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这个时节,不仅有各色水果蔬菜,也少不了一口鲜美醇厚的大闸蟹。烹制螃蟹时加入三俩片紫苏叶,可解毒止泻、去腥驱寒、降低胆固醇。当然加入黄酒和生姜同样能降降大寒之气。小聚时,值得一尝哦~友情提醒:
螃蟹很美味,但并非人人都适宜吃。

蟹性寒:虚寒、脾胃不足的人应该要少吃;

蟹活血:月经期间、怀孕、失血者不宜吃;

蟹是发物:皮肤过敏、生疮、头皮屑多、头面油脂分泌多的人不宜吃。
吃蟹六忌:忌吃生蟹、死蟹、久存熟蟹,忌吃过多,忌与柿子混吃,吃蟹时和吃蟹后1小时内忌饮茶水。
秋分起居:早睡早起,适时添衣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适当添衣,夜间睡觉时盖好被褥,做好腹部保暖,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居作息在这时也要适时调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所以夜晚应该在21点上床准备入睡点--6点准备起床。
中医认为“侧身屈膝而卧,可使精气不散。”,长寿老人一般睡眠时都呈侧卧,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正符合古人所言的:「卧如弓。」。
正确的睡眠姿势:一手曲肘放在枕前,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放松。这样脊柱自然形成弓形,四肢容易自由变动,且全身肌肉可得到充分放松,胸部受压最小,不容易出鼾声。
同时,秋分时节之后温度明显改变,不冷不热,十分适合适度进行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慢跑、做广播体操等,以提高自己的抗病能力。锻炼后,还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秋分艾灸:防病保健
秋分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秋分到立冬的45天为“秋行冬令”,主气为阴,非凉即寒,此时人体阳气收敛,阴气渐长,肠胃阳气虚弱,致使消化受损;同时,秋天主燥主肺,秋分之后以寒燥为主,因此跟肺相关的虚寒之症会增加,因此“润燥养肺壮脾胃”成为秋分艾灸养生的重点。
图片

艾灸的温热可以消除秋天的寒气,让身体温暖,同时促进血液的循环,抵御即将到来的冬季的寒气。
秋分艾灸的总原则是要调理脾胃,滋阴润肺所以选取的穴位也是遵从这一原则。
秋分艾灸取穴,多取大椎穴、肺俞穴、大肠俞、肾俞、关元穴、肚脐、天枢穴、足三里、合谷穴等,艾灸每天一次,每次每穴艾灸时间30分钟,艾灸一周休息1—2天。
01 合谷穴

合谷穴别名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终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便是合谷穴。
合谷穴属于大肠经的原穴,是大肠经气血荟聚的地方,可以调理大肠经的气血。艾灸合谷穴,使合谷穴达到温热的程度,可达到调理肠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图片
02 足三里穴

三里穴作为穴位的“明星”,秋分怎能少了足三里?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
足三里对调理肠胃功能有很好的效果,中医讲常灸足三里,不光可以调理人体的肠胃,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秋分艾灸足三里可以滋养脾胃,起到强壮的作用。
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5-20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
老年人可于每日临睡前30分钟左右施灸。施灸时注意避风。 
图片
03 关元穴

关元穴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关元穴离肚脐很近,温热的艾灸在灸此处穴位时,让人很舒适,同时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肤。它为先天的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
图片
04 天枢穴

天枢穴是临床常用穴位,其应用报道以治疗肠胃疾病为主。经临床摸索发现,天枢穴有其特殊的作用。
天枢穴与胃肠道联系紧密,对调节肠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按压天枢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胃肠、消炎止泻、通利大便等功能,既通便,又可止腹泻。按压刺激此穴,可疏调肠腑、理气消滞、通便。
图片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些,精神调养在秋分非常重要,因为秋天有万木凋谢之感,人们容易产生“悲秋”,因此大家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拉筋拍打手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