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行为篇(兽)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以飞石索捕捉小型动物    

   行为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兽”shòu,会意字,“獸”的简体字,甲骨文字形从单从犬,“兽”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单,狩猎兵器飞石索;犬,小型动物。造字本义:以飞石索捕捉小型动物即打猎。

“兽”的本义,既表示狩猎这种行为,也表示狩猎追逐的对象,即野兽。因而,早期的“獸”字,在语句中既可做名词,表示狩猎的对象,即野兽;也可做动词,表示猎这项活动。这种一字二义的现象,在古文字学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很多的。

“獸”字的打猎义,则为后起的形声字“狩”所代替。“獸”字的动物义,简省后写作“兽”,引申泛指所有野生动物,与人类驯养的家畜相对,即“野兽、禽兽”等。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舒救切,音狩。

《说文》:守备者。从嘼从犬。

《尔雅·释鸟》:四足而毛谓之兽。

《书·益稷》: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周礼·天官》: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

又《天官·庖人》:六兽。注:郑司农云:六兽:麋、鹿、熊、麕、野豕、兔也。

又《仪礼·特牲馈食礼》:棜在其南,南顺。实兽于其上,东首。注:兽,腊也。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