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分养生 | 吃好三样,喝好三样,做好三样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22-09-23 发布于江苏
图片图片

作者 :儒风君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中国人养生,最讲究阴阳调和。
 
秋分昼夜平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特别是饮食,因时而食,千万别乱吃。
 
 

吃好三样

 
  • 吃秋菜:凉拌秋菜
 
秋菜就是苋菜,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食材。
 
它味酸、性寒,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民间也称“补血菜”“长寿菜”,秋分吃非常养人。
 
材料:苋菜,大蒜,陈醋,糖,芝麻油。
 
做法:苋菜洗净后焯水,降低草酸含量,口感更好;
 
焯好后过凉水,将水分挤出,大蒜切成末,放入小碗中;
 
再加入调陈醋、糖、盐,搅拌均匀即可。
 
注意:苋菜性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生吃,可以拿来煲粥。
 

图片


 
  • 吃秋耳:木耳蒜酱
 
秋木耳产自东北,仅在秋分前后收获。
 
含有丰富的胶质,是血管垃圾的天敌,有良好的清润作用。
 
能减少血液凝块,缓和冠状动脉硬化,预防血栓。
 
《随息居饮食谱》载:“补气耐饥,活血,凡崩淋血痢痣患肠风,常食可愈。”
 
秋木耳中的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对肿瘤有一定预防效果。
 
材料:秋木耳、大蒜、酱油、花椒油、蚝油。做法:木耳泡发后煮熟,和几瓣大蒜一起放入料理机里打成粗糙的糊
 
调入适量酱油、蚝油、花椒油等调味即可。
 
可以当做小菜,配粥、配饭吃。注意:木耳泡久了,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甚至产生毒素——米酵菌素,导致急性脏器损伤。
 
泡木耳一定要现泡现吃,千万不能过夜存放。
 

图片

  • 吃秋葵:白灼秋葵
 
秋葵性淡、寒,归肾、膀胱经,被称为“植物黄金”“绿色人参”。
 
其中的粘性蛋白具有补肾填精的作用,可以全面提升体力。
 
含钙量与鲜奶相当,能维护人体关节的光滑效果,起到保护关节的作用。
 
材料:秋葵、葱、蒜、辣椒油、香油、生抽、盐、白糖、白芝麻
 
做法:秋葵洗净后,放入淡盐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防止焯水时变色。
 
锅中倒水,水开后下入秋葵,煮制1、2分钟即可捞出。
 
淋上由葱蒜末、辣椒油、香油、生抽、盐、白糖、白芝麻调制而成的料汁即可。
 
需注意:秋葵果实上有细小的绒毛,过敏体质者慎食。
 
 

喝好三样

 
  • 养肺:白果鲜鸡汤
 
老话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这天,一定要喝一碗鲜鸡汤,滋养五脏功效最强。
 
清除体内的毒素,干净的肠胃,有利于秋冬进补。
 
白果,就是银杏果,有“植物元老”之称。
 
《本草纲目》记载,其色白属金、味甘性温。
 
故能入肺经、益肺气,具有止咳平喘、润肺化痰的功效。
 
材料:白果、莲子、枸杞、西洋参,鲜鸡腿肉、猪瘦肉、生姜。
 
做法:将上述材料分别洗净,并将鲜鸡腿肉、猪瘦肉切块,与生姜放进瓦煲内;
 
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大火煲沸后,再文火煲两小时,调入适量食盐,适量食用即可。
 
注意:需要注意的是,白果有微毒,不可生吃,即使熟食也不宜多。
 

图片

  • 健脾:茯苓粥
 
俗话说:一两茯苓一两金。
 
茯苓自古被视为“中药八珍”之一。
 
其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
 
脾为后天之本,如果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就会影响人体气血运化,导致免疫力降低。材料:茯苓,大米
 
做法:杂粮店里买茯苓,直接请人帮忙打成粉。
 
白粥煮好后,将茯苓粉掺进粥里。
 
一锅粥,大约掺3平勺茯苓粉。
 
睡眠不好的人,还可以加一些鲜牛奶。
 
注意:茯苓利水除湿,便秘的人要少吃,会让大便更干。
 
如果身体湿气重,大便糖稀不成形,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 润肠:芝麻糊
 
《遵生八笺》还指出“秋气燥,易食麻以润其燥。”
 
秋分节气干燥,应当多进食些芝麻,既补脾胃又能润肠。
 
可防止秋燥带来的肠胃津液不足,肠燥便秘,肌肤失去光泽、毛发枯槁的症状。
 
材料:黑芝麻、白芝麻、剩米饭。做法:芝麻用小火炒熟,约4分钟左右。
 
在一小碗米饭中加入两倍的水,根据个人喜好放入黑芝麻和白芝麻。
 
搅拌均匀后,全部倒入打碎机中打碎,用纱布过滤打碎的芝麻糊。
 
将过滤好的芝麻糊放入锅中熬制,用勺子不停搅拌防止糊锅。
 
需注意:芝麻脂肪含量偏高,高血脂的人群不宜多吃。
 

图片


 

做好三样

 
  • 早睡早起,舒展阳气
 
秋季寒气逐渐上升,阳气则趋向收敛。
 
夜越深,天越凉,寒气也就越重。
 
秋分节气,尽量不要熬夜。
 
晚上早睡,躲避寒气的消耗,以利于阴精的收藏;
 
早上早起,跟随日出的时间,有利于阳气的舒展。
 
 
  • 适当秋冻,抵御寒气
 
秋分过后,护好三处:头、脚、肚脐。
 
头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
 
吹风受寒,体内阳气散失,容易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秋天风大,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肚脐又叫神阙穴,脾胃虚寒、怕冷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秋分节气在家艾灸,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驱寒助阳。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
 
人们常说“寒从脚下生”,脚底一凉,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每晚睡前,可以泡脚散寒,泡到双脚发红、微微出汗即可。
 
 
  • 以静制燥,化解郁气
 
中医亦认为,秋应于肺,在志为忧。
 
随着白天变短,日照减少,阴气渐长。
 
晒太阳的时间少了,人就非常容易抑郁。
 
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来维护和加强机体的阴阳平衡,使之能顺应四时养生。
 
秋分时节要保持心平气和,情志上也应适当收敛。
 
以静化燥,适应秋天的平容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