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小22,最大27,毛泽东身边6员虎将牺牲太早,尤其第五个最冤

 文渊武海 2022-09-23 发布于上海

最小22,最大27,毛泽东身边6员虎将牺牲太早,尤其第五个最冤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历史真相官##历史回眸##故事##毛泽东自秋收起义来,身边涌现出一批极具军事能力的年轻人,十分可惜的是,他们中有几位早早就牺牲了,这不仅是毛泽东损失了大将,也是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如果他们不牺牲,解放后要评“十大元帅”,应该都能列入。他们牺牲的实在是太可惜了,尤其是伍中豪。这篇文章,盘点一下当初跟着毛泽东打天下的这几员虎将。

毛泽东


第一位,卢德铭,牺牲时22岁。毛泽东哭号:还我卢德铭!还我总指挥!

卢德铭是毛泽东的第一个军事合作伙伴,失去他,真是像砍了手臂。

卢德铭,1905年6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3年冬天,他千里迢迢赶到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却错过了考试。卢德铭想方设法通过同乡引荐,竟然面见了孙中山。孙中山亲自面试后很满意,当即写了一张手条:“该生经我面试合格,收他人校学习。”就这样,卢德铭顺利地进入了黄埔军校。

1925年11月,共产党在广东肇庆组建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卢德铭任独立团2营4连连长。1926年5月,北伐战争开始。独立团屡战屡捷,进展神速。卢德铭在各个战役中,英勇善战,立下许多战功。当时就有诗赞道:“血战两桥敌胆惊,四连直捣武昌城。铁军个个英雄汉,多次冲锋有德铭。”叶挺也多次表示,“是他在指挥我,而不是我指挥他。”足见卢德铭的军事能力。攻克武昌后,叶挺升任第24师师长,独立团改为第24师73团,卢德铭升任该团参谋长。

1927年4月,武汉国民政府又组织了第二次北伐。73团在团长周士弟和参谋长卢德铭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在上蔡决战中,配合北伐主力将奉军一举聚歼。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在武昌筹备成立警卫团,卢德铭任警卫团团长,在团里大量安置中共党员,这个团共4个营,就有3个营长是中共党员,连排军官有一半都是由中共党员担任,使这支部队完全被中共掌控。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8月2日深夜,卢德铭带一、二、三营去南昌参加起义。到达奉新后,才知道南昌起义部队已撤走。卢德铭遂把部队邹带到修水一带,几番周折,终于在铜鼓,见到了毛泽东,这才有了改变历史的秋收起义。

卢德铭

在秋收起义中,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徳铭任总指挥。在党内,他们的职务悬殊,毛泽东是党的高层领导,而22岁的卢徳铭只是个普通党员,但毛泽东认为,卢徳铭是党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

起义受挫后,9月20日,部队经萍乡的桐木、小机到达芦溪。23日清晨,部队队从芦溪更田村出发沿芦溪河行进,毛泽东和卢德铭率领指挥部走在前面。但爬上离芦溪镇15里的山口岩时,突然遭到江西军朱培德的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的伏击。起义部队仓促应战,损失很大,部队有被打垮的危险。

危急关头,卢德铭亲率一个连,折向队伍的后面,占领路旁高地阻击敌人,掩护毛泽东和部转移。枪林弹雨中,卢德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卢德铭的牺牲,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个重大打击。此后一段时间,毛泽东不得不自己独自领导军事,直到井冈山会师。

第二位,王尔琢,牺牲时25岁。毛泽东悲叹:留却重任谁承受?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这是王尔琢牺牲后,挂在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上联对王尔琢的牺牲,表示了无比的惋惜和悲痛,下联则化悲痛为力量,显示了斗争到底的坚定信念。

挽联来自毛泽东,这幅挽联的风格,完全是毛泽东式的,有情有义,有悲有力

当时的王尔琢伍中豪、黄公略、张子清和林彪,并称为“朱毛”手下的“五虎将”,而王尔琢居于首位。

王尔琢出身小康人家,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底经周恩来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由于王尔琢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在平叛战斗中又表现出色,蒋介石和周恩来都很器重他,点名让他留校。在讨伐陈炯明、镇压叶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中,表现出超人的大智大勇。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后,王尔琢与蒋先云、陈赓一道,三次舌战蒋介石,蒋介石气得直骂“娘希匹”。北伐后,蒋介石还惦记着这个黄埔高材生,写信许之以高官,让他放弃共产党,加人国民党,遭到严词拒绝。蒋介石看拉拢不行,就派人暗杀。王尔琢被迫转人地下工作。

1927年8月1日,王尔琢参加了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部队第11军25师74团参谋长。在起义军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王尔琢立下誓言:“革命不成功,不剃头、不刮胡子。"从此,他带着一捧长须,跟随朱德南征北战。三国时期,刘备的五虎将之首关云长,也是一副美髯,王尔琢的风度比关云长不差。

1928年1月,王尔琢智取宜章城。接着,全歼了许克祥两个团,击溃了许克祥的独立师,占领了他的司令部和后方仓库。随后,发动了遍及10余县的湘南起义,在攻克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时,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王尔琢

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兼任第28团团长。会师不久,国民党军湖南吴尚第8军5个团、江西池生第9师和27师一共5个团,又开始对井冈山会剿。王尔琢一马当先,率28团接连迎战,连战连捷。由于穿插迅速,总是打得敌人出其不意,28团被誉为“飞兵”,王尔琢则被誉为“飞兵团长”。

1928年,杜修经执行错误路线,28团29团进击湘南,遭到惨败。29团被打散了,王尔琢冒着杀头的危险抗拒命令,把部队撤至桂东县。

心急如焚的毛泽东亲自率队赶来接应28团,一见到王尔琢,就紧紧抓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王尔琢保存了28团,功不可没啊!”于是,朱毛红军又一同返回井冈山。

没想到的是,在回山的路上,28团2营营长袁崇全,煽动炮兵连及第5连少数官兵叛变,率队逃走了。

当时军委中多数人主张就地消灭叛军,王尔琢却说:“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袁崇全,大部分人是受蒙蔽的。还是我亲自去,把他们接回来。

8月25日半夜时分,王尔琢带领少数几个人,骑着快马行程近百里,追到崇义县思顺圩,终于追上了袁崇全。王尔琢大声喊道:“不要开枪!我是你们的团长王尔琢,是专门来接你们的,快跟我回去吧!"

王尔琢布置警卫排从两侧包围了袁崇全住处,自己则叫着袁崇全和杜松柏的名字,边走边喊:“你们回去吧,既往不咎,我担保!”哪知袁崇全冲出房门,迎面就是两枪。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年仅25岁。

第三位,伍中豪,牺牲时25岁。毛泽东:我有好酒为你庆功!

伍中豪从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军事教官起,一直追随在毛泽东身边,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以及各次反“围剿”斗争,深受毛泽东喜爱和器重。

伍中豪

伍中豪,1905年3月14日出生,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耒阳县人。192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25年,为黄埔第四期学员。毕业后派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军事考官,在那里结识了毛泽东。

秋收起义时,伍中豪任第三团副团长兼三营营长。在三团见到伍中豪,毛泽东感到非常高兴。

9月中旬,伍中豪带领三营接受首战白沙镇的任务,有些担心打不好。毛泽东揣摩出伍中豪的心思,当天夜里,他同伍中豪抵足而眠,鼓励伍中豪说:“打仗嘛,要知己知彼。听你分析,情况还摸得透,张国威肯定不是你的对手。”毛泽东接着又叮嘱攻取白沙镇须要注意的事项,谈到深夜。

第二天,毛泽东亲自为伍中豪壮行。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起义军大获全胜。毛泽东知道伍中豪打了胜仗爱喝酒,随即赶到白沙镇,带着上等黄酒,给伍中豪庆功。

1927年11月,伍中豪指挥部队攻打新城时,腿部被一弹片击伤,伤势严重,却不肯住院。毛泽东知道后,急匆匆赶来,亲自卷起伍中豪的裤筒查看。随后,硬是派人把伍中豪抬到了医院。

1929年2月初,红四军跳出井冈山,向赣南闽西挺进,敌军刘士毅师尾追不放。毛泽东决定在大柏地,设伏歼灭,任务交给了伍中豪。伍中豪接受任务离开军部后,毛泽东就对警卫员说:“你到附近酒店里给我打一壶酒,记住,要上等的黄酒。”

11日晨,伍中豪率31团在28团的配合下,歼敌800余人。在庆功大会上,伍中豪又喝到了毛泽东带来的上等黄酒。

1930年6月间,伍中豪患肝炎病,住进红军医院。毛泽东虽然军务繁忙,可每天傍晚都要去医院探视伍中豪。

此后,毛泽东率红一军团出征长沙,心里一直惦念伍中豪。8月19日,毛泽东给赣南闽西特委写了一封信:“扩大红军是非常紧迫的一件事,望特委将原决定充实第一军团的三万人,先由伍中豪同志带来,为了红军的需要,留在东固为伍中豪同志诊病的鲍平同志须与伍中豪同来。”

此时,伍中豪担任了红20军军长。9月初,伍中豪又收到毛泽东于8月24日写来的信,信中说:“赣西南预备军须在信到半日内选1万人到长沙来,信到一个月内再集2万人,总之,愈快愈好。第一批由伍中豪带来,第二批由陈毅同志带来。这件事非常重要,务望极力办到。鲍平同志要来。”

毛泽东

毛泽东的信很明白了,不但伍中豪要来,为伍中豪看病的鲍平也要来,可见,毛泽东对伍中豪的器重。看着军情吃紧,伍中豪不顾医生劝阻,离开医院。

1930年10月初,伍中豪带警卫排到赣南召集兵员。行至安福县城边的亮家山时,突然遭到刘日升的武装民团袭击,伍中豪弹尽牺牲,年仅25岁。

第四位,王良,牺牲时27岁。毛泽东:张辉瓒的怀表奖给你!

王良,1905年生,重庆綦江人。1926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五。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秋收起义,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

又要提到“八月失败”,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强令红军离开井风山,向湘南冒进,遭到惨败。8月中旬,毛泽东亲率红31团3营,去湘南接应红军大队。而红31团一营会同红32团袁文才、王佐部队留守井风山。当时,王良是一营一连连长

8月下旬,湘敌吴尚和赣敌王均,纠集4个团的兵力,兵分两路进犯井冈山。王良率红一连坚守黄洋界阵地。

8月30日,敌人发起进攻。由于山路狭窄陡峭,两侧设满了竹钉,敌兵只能一个一个向上爬。王良沉着指挥,等敌人爬到前沿几十米时,才下令开火。一个上午,连续打退3次冲击,无一伤亡。

下午,敌人发起第四次进攻。这时,营部从茨坪军械处调来了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炮弹一响,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归来,士气大挫。王良抓住机会,指挥红一连迅速反击,击退了敌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让王良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并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时,王良任第1纵队1支队队长,参加了解放汀州府、三打龙岩城、攻克“铁上杭”等战斗。

1930年6月,在汀州整编成立红1军团,王良任红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10月,又在吉安整编,第1纵队改编为第10师,王良任师长。

王良

第一次反“围剿”中,王良担任对龙岗西北之敌的攻击,断其退路,完成包围。红10师与友邻密切配合,连续激战,全歼国民党第18师师部和两个整旅,俘散9000余人,并在溃散的群中,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张辉攒。毛泽东把缴获张辉聩一块怀表,奖给了王良

第二次反“围剿”中,王良参加富田会战,歼灭敌王金珏一个师。接着从赣江边一直打到武夷山下的建宁城,横扫700里,连打5个胜仗,消灭敌郭华宗等4个师,缴获武器2万余件。

第三次反“围剿”中,王良先后在永丰县的莲塘、兴国县的良村、宁都县的黄陂,歼灭敌上官云相、郝梦龄、毛炳文3个师。尔后,又在高兴圩激战,重创敌军。

1932年3月,王良任红一军团四军军长,罗瑞卿任军政委。5月,王良率红四军奉命返回赣南根据地。6月13日,部队到达武平县大禾圩,遭到当地的土匪兰启观阻击。王良与罗瑞卿一起,赶到前沿阵地,利用墙垛,举着望远镜观察敌阵,指挥战斗。王良不幸被一束密集的枪弹,射中头部牺牲,年仅27岁。

第五位,宛希先,牺牲时24岁,错杀同志,又被错杀。毛泽东:希先是个好同志啊!

宛希先的死,尤其令人唏嘘不已。

1906年秋,宛希先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宛家大屋一个经营布庄的小康家庭。中学一毕业便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旋即投身北伐。1927年,宛希先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很快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助手。

是宛希先配合毛泽东,说服了袁文才同意起义军进驻井冈山,立下大功一件。

1928年4月,井冈山朱毛会师后,宛希先身兼红四军11师党代表和相赣边界特委常委之职,协助毛泽东制定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加强了边界党的战斗力。

第三次反围剿时,宛希先留守九陇山。他穿梭于九陇山、三湾和永新、茶陵、莲花等县,并会同各地党组织负责人,很好地协调了各方力量,使“围剿”之敌,始终爬不上九陇山。

一桩意外,给他带来了致命一击

宛希先

龙家衡是永新县妇女部长,永新县县委书记刘真的妻子。一天下午,侦察员突然赶来告诉她,刘真的父亲去世了。刘真的家乡株塘村是白区,当时无法同刘真取得联系,于是她决定自己悄悄回去一趟。由于时间紧迫,她来不及请示,便化装回了株塘村,暗地里安排公公的后事,随后立即返回。

她刚到达驻地,就碰上了宛希先来找她。原来,不久前,警卫排抓到一个奸细,搜到了一封龙家衡的哥哥龙庆楼,写给龙家衡的策反信。宛希先是专门过来核实情况的。

宛希先见到龙家衡后说:“龙部长,你怎么一个人出山去了白区?去白区要通过县委或特委的批准,这是纪律你不会不懂吧?”

龙家衡正想解释,怎么那么巧,突然警卫员手指着山下大叫:“宛书记,你看,白狗子进山了。”

策反信、擅进白区、白狗子进山三件事,让宛希先不得不怀疑龙家衡,他一边安排阻击敌人,一边命令警卫排的汪排长,把龙家衡先期关押,等候审查。

这位汪排长也是嫉恶如仇,在押解路上便“开审”起龙家衡来。他左一个奸细,右一个“老实交代”,搞得龙家衡忍无可忍,两人吵了起来。汪排长掏出手枪来,威逼龙家衡招供。争执中,汪排长鬼使神差,竟扣动了扳机,打死了龙家衡。

宛希先听说后,很是震惊,又十分懊恼。他也因此受到指责和攻击。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上级安排宛希先去茶陵任县委书记。

1929年11月,特委决定攻占永新县城,命令永新、宁冈、茶陵等地的红军和赤卫队迅速集结。宛希先接到通知后,立即带兵向永新进发。结果在茶陵通往永新方向的路上,敌军已布下重兵,根本无法通过,宛希先为保存革命实力,决定停止行动,并派情报员向特委汇报。然而,情报员也没能及时赶到永新。

永新战斗结束后,特委在永新大湾村召开会议,质问宛希先为什么私自决定停止行动。宛希先的解释,没人听,会议最后决定解除宛希先职务,并关押候审。

宛希先感到事态严重,觉得如果不尽快脱身向上级组织报告,弄不好会被枪毙。于是,到晚上,找机会撬窗逃了出来,躲进大山,计划挨到天亮后再走。

不久,特委发现宛希先逃了,更加断定他是畏罪潜逃。于是,连夜组织2000多人,打着火把到处搜捕,最终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宛希先。

特委常委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处置宛希先,除刘真为避嫌一言未发外,其他人竟众口一词说“”。关在隔壁的宛希先,听得清清楚楚,心中无限悲凉。

宛希先就这样被枪毙了,牺牲时年仅24岁。他死得很惨,也很可惜。

毛泽东

毛泽东十分怀念宛希先。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毛泽东拉着何长工的手说:“长工,还记得宛希先吗?希先是个好同志呀!”随后,在中共七大上,中共中央组织部郑重宣布宛希先为革命烈士。

第六位,朱云卿,病逝时24岁。毛泽东:我的作战意图你最懂!

上兵伐谋,参谋长对一支军队的作用,可想而知。朱云卿作为我军第一位总参谋长,不仅作战计划搞得好,而且后勤保障做得也很到位。毛泽东有朱云卿辅佐,十分省心。

朱云卿,广东嘉应人,1907年生,自幼随叔父在印尼做工,1924年秋归国,黄埔军校第三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上井冈山,开始了和毛泽东合作的辉煌时期。

1928年5月,朱云卿任红4军11师31团团长,屡建战功。

1928年8月中旬,出击湘南的红军遭遇“八月失败”,毛泽东率队下山接应,命何挺颖、朱云卿率31团1营留守边界。8月下旬,敌军进犯。朱云卿迅速作了部署:31团1营2个连坚守黄洋界哨口,32团2营负责扼守其他4个哨口,32团1营在山下扰敌。

在朱云卿的积极督促下,黄洋界哨口的工事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加强,筑起了竹钉阵、滚木雷石等5道防线。8月30日,打退了敌军的4次冲锋。下午,朱云卿从军械处调来1门迫击炮,第3发炮弹正好击中敌指挥部腰子坑。大炮一响,敌军以为红军主力来了,丢下数百具尸体,乘着夜幕逃之天天。

朱云卿

之后,毛泽东欣喜异常,拍着朱云卿的肩膀连声叫好,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 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围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30年6月,朱云卿任红一军团参谋长,主持起草战役战斗计划,并组织实施,成为毛泽东得力助手。朱云卿经常深人连队,了解干部战士的思想情况和军事水平。有一次部队由上杭开往龙岩,朱云卿站在上杭城边的田埂上,直呼营、连长甚至是普通战士的姓名,调整部队行进路线,使各级指战员深为钦佩。

更关键的是,朱云卿善于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并将其变为指挥部队的实际行动。

1930年夏,中共中央下令攻打南昌、九江、长沙,然后“会师武汉”,这是个极左的危险军事路线。怎样做到既不公开对抗中央,又能让红军打好仗,朱云卿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意图,在部署作战计划时,精心“调制”

6月22日,他起草向广昌集中的命令——“本路军有配合江西工农群众夺取九江、南昌,以建立江西政权之任务,拟于7月5日以前全路军开赴广昌集中。”这段话传达了中央夺取九江、南昌的任务,但并未提出具体的作战方案。

7月11日发出向樟树推进的命令,提出了“进略樟树,窥袭南昌”,但只有“推进计划”,并无袭击部署。

7月20日部队进入永丰,当晚7时30分又发出第二期推进计划,要求部队一到樟树,就立即西渡赣江,既不提乘胜北上打南昌,也不提在樟树附近等待聚歼可能来援之敌。

7月30日部队到达离南昌约15公里地带,朱云卿只派出一部兵力迫近南昌附近的牛行车站。

8月1日向牛行车站开枪示威,以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旋即撤离。

这一系列周密的部署,巧妙地抵制了冒险主义方针,避免了红军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12月29日,红军转移到黄陂西面君埠及其以北一带,隐蔽集结。当天黄昏得到情报,张辉攒率领师部和两个旅已到龙冈,预料次日可能向君埠前进。

毛泽东决心将其消灭在前进途中,龙冈、君埠之间有个黄竹岭,敌军东进必须仰攻该山。毛泽东把指挥所设在黄竹岭后面之小别山上。当时红军没有军用地图,到达小别山后,朱云卿马上到现场勘察,制成略图,草拟作战命令,并立即亲自寻找四军和三军团传达作战意图和路线。由于,战备充分,这次反围剿获得大胜,还活捉了张辉瓒。

十大元帅画像

这只是开始,此后的反围剿,朱云卿总能深刻理解毛泽东“诱敌深人”的战略意图,做好战时参谋和保障。还主持起草了一个关于游击战争的命令,提出扰敌、堵敌、截敌、诱敌、袭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和盲敌等10项办法。

遗憾的是,朱云卿由于日夜操劳,终至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931年5月15日,在红军发动总攻击前夕,不得不把重病的朱云卿,送到东固后方医院冶疗。5月21日,朱云卿不幸病逝,年仅24岁。


中国革命路上,倒下了无数英烈,大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六员虎将,如果不牺牲,一定会给以后的毛泽东,减轻不少负担,也为革命作出更大的、不可估量的贡献。那么,评十大元帅的时候,这些虎将,一定会名列其中。但是,遗憾的是,他们都早早牺牲了,享受不到鲜花和荣誉。

我们歌里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不仅仅是说那时候参加武装斗争的,大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们风华正茂之时就血洒疆场,生命定格在22岁、25岁、27岁,定格在那个年轻的岁月里,定格在那个热血年代。在后人心中,他们永远是年轻人,他们会永远带给我们蓬勃的力量、青春的力量、奋斗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