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发!一墨读书会2022-2023秋季学期书单

 pursuitman 2022-09-24 发布于云南

导读:

充实的假期过去,一墨书友们归来,本期读书会如约而至。阅读的脚步从未停止,思想的碰撞将会继续。今天,我们将推送一批新书单,希望在新学期能带领书友们在阅读路上前进,在思想海洋中徜徉。本期书目涉及人地关系、叙事的技术、研究方法、新技术与新世界四个专题,每个专题包含2-6本学术著作推荐,它们可作为书友们的日常阅读指引,同时将被纳入本学期一墨读书会的备选书目。

人地关系

01

《恋地情结》

图片

作者:(美)段义孚

译者:志承/刘苏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8

因现代性的缘故,人们普遍感受到环境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起初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恋地情结》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以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立足点展开论述,认识到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人地关系建构的认识以及对大地景观的情感体验。本书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02

《地方与无地方》

图片

作者:(加)爱德华·雷尔夫

译者:刘苏/相欣奕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1

本书以现象学为基本方法论,从经验的视角着力刻画“地方”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并批判性地指出人类生存场所遭遇的“失根”危机与可能面临的命运。同时,该书提出的地方的“内部性”与“外部性”术语对学界的影响尤为深远。本译著译自2008 年的重印本。作者在其中增加了一篇新的前言,着重介绍“地方”这一概念的内涵在当时出现的变化,并指出新千年以后的全球旅行与商业形态虽已不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但“地方”依然是人本主义地理学认识并解释世界的关键出发点。与此同时,这篇前言也道出“无地方”这一术语的内涵演进,即“无地方”与“地方”已不再呈现为尖锐的对立状态,反而在后现代的处境下呈现出彼此交织的状态。“无地方”的内涵尽管存在上述变化,但原创于1976 年的这部著作依然是我们去理解雷尔夫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03

《制造宠物:支配与感情》

图片

作者:(美)段义孚

译者:赵世玲

出版社:光启书局

出版年:2022

宠物——究竟是寄托感情的伴侣,还是供权力支配的对象?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不仅促使你重新审视家里的一盆花或一只猫,还指向对政治、历史、社会、自然、职场、家庭等事务的全新解释。总之,本书将会引领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温柔以待这个世界。

叙事的技术

01

《讲故事的人》

图片

作者:(英)约翰·伯格

译者:翁海贞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

本书是约翰·伯格的第五部随笔集,就其囊括的时间跨度、写作类型、所关注的问题而言,这本文集是最为详尽的。以他较新近的作品为轴心,本书使我们得以管窥他写作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展现了约翰·伯格身上两种特质的结合:定居的耕作者和从远方来的旅行者。这里所选择的文章能够相当直接地归属到几个标题之下:旅行和移居、梦想、爱情和激情、死亡、作为行为和人工制品的艺术、理论与生产以及再生产世界的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在这本随笔集里,讲故事的人将自己的声音借给他人的经验,作家将自己借给特定的场景,或者他所写作的问题。而在约翰·伯格的人生里,也在本文集里,对于故事叙述和语言的关注是一个更全面、更广泛的议题。

02

《观察者的技术:

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

图片

作者:(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蔡佩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7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研究方法专题

01

《做新闻:现实的社会建构》

图片

作者:(美)盖伊·塔克曼

译者:李红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新闻室观察研究法”,即根据长期观察、对新闻机构的内部运作及制作过程作出理论意义的分析。塔奇曼的《做新闻》是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02

《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

图片

作者:(美)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译者:徐家良/孙龙/王彦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4

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03

《质性研究访谈》

图片

作者:(丹)斯丹纳·苛费尔/斯文·布林克曼

译者:范丽恒

出版社: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3

《质性研究访谈》主要内容包括访谈研究简介、研究性访谈、哲学对话以及治疗性访谈、研究性访谈的概念化、质性访谈的认识论问题、质性访谈技术学习、确定研究主题设计访谈研究、访谈的不同形式等。本书以一项具体的访谈研究为例,逐步介绍了访谈调查的概念化、访谈设计、访谈情境和各种不同的访谈形式,将口头的访谈互动转录为书面的文本资料,以及多种用于分析访谈文本资料的工具,直到访谈结果的验证和访谈研究报告的写作等多方面内容,涵盖了访谈研究的整个过程。为从事访谈研究的新手提供了很好的关于“如何做”访谈研究的实际指导。

04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

图片

作者:(英)安·格雷

译者:许梦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涵盖了三项主旨:指出民族志研究方法对文化研究的影响、提供研究技巧及撰写论文的方法和呈现评价论文价值的关键因素及标准。作者援引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学以及电影研究等多元领域的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对文化、权力与日常生活进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组研究实践。本书奠基于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传统,从知识论和方法论的背景知识开展,探讨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经验,以及如何将“经验”这个工具运用到研究里。

05

《量化民族志:

一种面向大数据的研究方法》

图片

作者:(美)大卫·威廉姆斯·谢弗

译者:吴忭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

大数据时代,研究者和决策者们缺少的不再是数据,而是如何挖掘出数据的意义,并通过对数据意义的建构,正确地理解世界。量化民族志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诞生的新方法。量化民族志整合了数据挖掘、话语分析、心理学、统计学和民族志等方法论,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它跨越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非此即彼的鸿沟,是大数据时代定性研究工作者理解数据科学、统计学家理解人文科学,以及所有试图理解学习、文化和人类行为的研究者可利用的有效研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数据日益丰富的世界。

06

《天真的人类学家》

图片

作者:(英)奈莉尔·巴利

译者:何颖怡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1

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纠正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还是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这本书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新技术、新世界

01

《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

图片

作者:(英)尼克·库尔德利

译者:何道宽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4

本书凝聚了库尔德利15年来思考媒介与权力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心得,就为了破解如下谜题:媒介如何推进了社会和世界?本书吸收社会理论,提出了一套理论概念,以廓清这个错综复杂、令人困惑的媒介化世界。本书贯穿起媒介的诸多重大命题——媒介实践、媒介仪式、网络化社会、网络化政治、媒介与资本及权威、媒介文化以及媒介伦理与正义。在阐述时,作者继承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旗帜鲜明地批判新自由主义,批判媒介中心神话,破解媒介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西方中心思想。

02

《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

图片

作者:(美)理查德·塞勒·林

译者:刘君/郑奕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它让人们对随时随地的交流习以为常。为什么亲友的手机未能接通时人们会感到不安或愤怒?如何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人们对手机的“无法割舍”?这种习以为常对社会个体、家庭和组织生活以及社会结构而言有着怎样的意涵?本书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手机嵌入社会并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的过程,同时还比较了时钟、汽车等“社会媒介化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化。

03

《移动性》

图片

作者:(英)彼得·阿迪

译者:戴特奇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

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联系。它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一种定位。移动性是独特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它可能出现在任一事物中。更重要的是,它经常发生在与某些事情和某些人的联系中。本书阐述了各个学科对于移动性的不同理解,包括研究移动性的不同方法,同时也解释了移动性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意义。

04

《无线:网络文化中激进的经验主义》

图片

作者:(英)阿德里安·麦肯齐

译者:张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8

本书研究了无线是如何成为当代人类经验的主角的。从路由器、智能电话、电子书、城市到在线工作、服务协议、玩具以及国家等各个方面,人们已经感觉到了无线技术所引发的变革。本书作者援引一个世纪之前的哲学技术来分析当代最前沿的后网络时代的人类状况。基于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相关的彻底经验主义,作者提出了把失序的无线网络世界与人们的感知匹配起来的新方式。

05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

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

图片

作者:(荷)约斯·德·穆尔

译者:麦永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7

本书诞生于一次神游,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它的起程之际与20世纪90年代初万维网和虚拟现实的出现时间大致吻合,那时,图像浏览器已经把单维的、文本中心的互联网变成了一种双维的多媒体工具,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可能,使用者可以通过电脑屏幕进入三维世界。数年之中,曾经是科幻小说的非非之想,已经变成千百万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许多人都见证了这些变化,虽然其中某些事物的影响尚未完全呈现出来,但也无可置疑地提示着,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都因此而正在发生改变。

编辑:sun、汤团子、叶星、小咪、王允、陈宸、谢翔、曹颖、汤祎纯、董华

一墨读书会官方微信

我读【My-readi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