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相制:所谓“五脏相制”,就是专指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主体要件构成的,而五脏之间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勾连关系;而这种勾连关系我们最终又可以概括性地总结为“相制”(相互制约)、“相生”和“相成”。至于此三者之间,其关系则是:五脏之间首先有“相制”而后才有“相生”,随之有“相生”而最后才有了“相成”。而本篇则专门论述五脏之间的这种“相制”关系。)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 五脏生成 第十——1---2---3----4---5----6 (精读《黄帝内经》进入第十篇,慢慢的容易读懂的多了些。很多我们经常接触的中医诊病的原理,均在本篇体现。比如,心主红色,脾主黄色,肺主白色,肾主黑色,肝主绿色等。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有胃气生,无胃气死,这在本篇中也有体现,比如,如果一个人面带黄色是生相,“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真正有经验的中医诊病,其实根本不用诊脉,一看便知,这叫望而知之谓之神也!之所以要诊脉,其实多半是在诊脉的过程中,与患者容易沟通罢了!因此,各位网友想学习中医诊病,必要学好本篇。 )(素问·五藏生成 新解析)1/1---1/2----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471---472---473---(用势能观念来翻译这段经文,其内涵就是,肾可制约于心,实如大海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而心可制约于肺,犹太阳于风云的影响。肺可以制约肝,那是因为本身各种气与植被之间的交换关系。肝可制约脾,土地与植被的关系不用多言。而脾可以制约于肾,是因为之前已经说过,土地中的大量盐性物质被冲刷后,会最终通过河流进入海中。即:所有的循环机制链它会形成一种整体能量势态,就像地球,它的各种交换出入,会形成一个整体环境。)——1/1---1/2---1/3---(对于总体能量我们用的是阴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根本性的逻辑关系,那就是,五行从阴阳而分出。所谓的阴阳,就是关于整体能量的偏性而言。它的显性有强时,也有弱时,但其本体不会消亡,因为世间五行始终运转循环。它的本体,即太极。太极的本体,即是无极。)(注解1)——(经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翻译过来此段经文的意为:五脏的心,在躯体上与人体的经脉相应合,且心气的盛衰荣色主要表现在人体的面色上;而在五脏间的相制关系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五脏的肺,在躯体上与人体的皮肤相应合,且肺气的盛衰荣色主要表现在人体的毫毛上;而在五脏之间的相制关系方面,心火制约肺金。五脏的肝,在躯体上与人体的筋膜相应合,且肝气的盛衰荣色主要表现在人体的爪甲上;而在五脏间的相制关系方面,肺金制约着肝木。五脏的脾,在躯体上主要与人体的肌肉相应合,且脾气的盛衰荣色主要表现在人体口唇的色泽上;而在五脏间的相制关系方面,肝木可以制约脾土。最后,五脏的肾,在躯体上与人体的骨骼相应合,且肾气的盛衰荣色主要表现在人体的头发上;而在五脏间的相制关系上,脾土可以制约肾水。)(①之合:配合、应合、匹配之意; ② 其荣:荣,荣光,繁荣;)——(心脏的配合者是脉,荣华表现于面部色泽,它的制约者是肾。肺脏的配合者是皮,荣华表现于毛,它的制约者是心。肝脏的配合者是筋,荣华表现于爪甲,它的制约者是肺。脾脏的配合者是肉,荣华表现于唇,它的制约者是肝。肾脏的配合者是骨,荣华表现于发,它的制约者是脾。) (五脏应五味:五脏者,肝心脾肺肾;五味者,酸苦甘辛咸。而所谓“五脏应五味”者,乃是人体之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自然之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间,有着相互一一对应的关系。)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此方面内容,具体经文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翻译过来意为:首先,人体如果过食咸味之品,则容易导致血脉凝涩不畅,继而引发面色与脉色发生青暗变化。第二,人体如果过食苦味,则可使得肌肤枯槁与汗毛脱落。第三,人体如果过食辛味,则可导致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第四,人体如果过食酸味,则可导致机体肌肉粗厚皱缩以及口唇掀起。第五,人体如果过食甘甜之味,则易导致骨骼疼痛及头发脱落。以上就是人体五脏与自然五味间相互对应关系,或者说是自然五味太过而对人体所造成的伤害。)(③主:主管、控制,这里是制约的关系,即,在五行当中,相克的关系。即心主火,肾主水,水克火;肺主金,心主火,火克金;肝主木,肺主金,金克木;脾主土,肝主木,木克土;肾主水,脾主土,土克水; ④脉凝泣:用西医的观点就是血粘。为什么高血压的病人,要求少吃咸的,盐会产生高渗透压,导致组织液被过多渗透致血液当中,使血液粘,流动缓慢。 ⑤皮槁而毛拔:槁,枯槁;毛拔,掉毛;心主火,肺主金,火克金。肺主皮毛,过食苦味,会导致伤心。心为君主之官,心受伤,会使气血运行差,皮毛没有血营养,故而出现皮枯毛拔的情况。 ⑥筋急而爪枯:筋急,指筋萎缩之样;爪枯,指手指、脚指枯干。中医认为,肝主筋、主甲。辛味入肺,金克木。过食辛味,会使肺气过盛从而抵制了肝木的生发。肺为相傅之官,管布血的,如果肺气受伤,布血功能受限,导致肢体末端无血可供,故而筋急筋急而爪枯。 ⑦肉胝(月刍)而唇揭:酸味入肝,肝藏血,为将军之官,肝主木,脾主土,肝木克脾土。脾主肌肉,如果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盛而伤了脾土,进而使脾的运化功能受限,出现肉胝(月刍)而唇揭之相。 ⑧骨痛而发落:脾土克肾水,过食甘味,会导致脾气过盛,从而伤及肾水。肾主骨,头发为肾的花朵,所以会骨痛而发落。 )——(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474---475---476---(揭示了人体五脏的运作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人体循环的奥秘所在:所谓的五味,其实就是五种大的能量偏性,不管是苦,还是辛,还是酸,还是甘,或是咸,都体现了某一能量的突出性,从而揭示出了五脏之势能的各有所在。)(接着经文又总结道:“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此意思是说,五脏的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甜味,肾喜欢咸味。这同样也是五味与五脏之气间的相对应关系。)(⑨欲:想要之意,也可解释为“喜欢”之意。心想要苦,肺想要辛,肝想要酸,脾想要甘,肾想要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⑩所合:所配合。世界上的事没有对和错之分,只有度,比如肾喜咸味,如果一个人长期不吃盐,会感觉没劲,但是,如果你过量吃盐,又会导致血压高,因此,掌握好度,也就掌握了中医之道,即“中和”之道。 )——(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心脏与脉通合,其荣华表现在面色上。心主肾,肾属水,心属火,肾水可以制约心火。 肺脏与皮肤通合,其荣华表现在毫毛上。肺主心,心属火,肺属金,心火制约肺金。 肝脏与筋通合,其荣华表现在指甲上。肝主肺,肺属金,肝属木,肺金制约肝木。 脾脏与肌肉通合,其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脾主肝,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制约脾土。 肾与骨骼通合,其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肾主脾,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制约肾水。 因此,口味偏重,过食咸味,就会使血脉凝塞不畅,导致面色变得灰暗。过食苦味,则会使皮肤枯槁,导致毫毛脱落。过食辛辣味,则会使筋脉紧缩,导致指甲变得枯燥脆弱。过食酸味,则会使肌肉粗糙起皱,导致口唇干裂。过食甘甜味,则会使骨骼产生疼痛,导致头发脱落。这些都是偏食五味对身体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求苦,肺欲求辛,肝欲求酸,脾欲求甘,肾欲求咸,这就是饮食五味与五脏气血相应相合的关系。)(黄帝内经中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原文】 心之合(1)脉也,其荣(2)色也,其主(3)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4)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5);多食辛,则筋急(6)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7);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脏之气也。 【注释】 (1)合:配合,指脏腑与组织相配合。 (2)荣:荣华,指脏腑精气外荣。 (3)主:克制之意。 (4)凝泣:泣,同“涩”。凝泣,即是凝结而不通畅的意思。 (5)拔:除也,有脱落之意。 (6)急:拘挛。 (7)肉胝(zhī)而唇揭:指肉厚并且唇缩。 【白话详解】 与心脏相配合的是脉,它的荣华表现于面部,而克制心的是肾。与肺脏相配合的是皮,它的荣华表现于毛,克制肺的是心。与肝脏相配合的是筋,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克制肝的是肺。与脾脏相配合的是肉,它的荣华表现于唇,克制脾的是肝。与肾脏相配合的是骨,它的荣华表现于发,克制肾脏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而面色失去光泽;多吃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吃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挛而爪甲枯槁;多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肉坚厚而唇缩;多吃甜味的东西,会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些都是由于饮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到伤害的情况。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肾喜咸味,这就是五味和五脏的对应关系。 【按语】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主司五体,开窍五官,外荣于体表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依据五行相克规律,脏腑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中医认为饮食中五味入五脏,能充养五脏,但五味不均衡、五味太过则会伤及五脏。) (【点评】:此段详细阐述了,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过食五味对五脏的损害。 )(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1——五脏五行五味之协调) (五脏之正色生色与死色:说的是人体五脏与自然之五色之相对应,即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与自然界青、赤、黄、白、黑五色一一相对应。) 五藏之气:(注解2)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至于“死色”,相关经文对此曰:“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的荣色均表现在人的面部!如果人体面部表现出象死草一样的青色,那么这就是“肝病”的死征。如果人体面部表现出象枳实一样的黄色,那么这就是“脾病”的死征。另外人体面部如果表现出象烟煤一样的黑色,那么这则是“肾病”的死征。还有人体面部如果表现出象死血一样的红色,那么这则是“心病”所见的死征。最后,人体面部如果表现出象枯骨一样的白色,此则是“肺病”所见的死征……以上所述,乃是从五种颜色来判断人体疾病死亡的情况;其实说的就是疾病所谓的“死色”。)( ①色见:指脸色呈现,见,现之意。)——(所以,如果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477---(对于“生色”,经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有“死色”当然也就有“生色”了,接下来经文就着重说明这个所谓的“生色”了:比如,人体面部颜色如果表现为青得象翠鸟的羽毛一样,那么这就是“肝病”的生色了。而如果人体面部的色泽红得象鸡冠一样,那么这预示着是“心病”的生色了。还有,如果人体面部的色泽呈现的是黄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样,那么此乃是“脾病”的生色了。接下来人体面部色泽如果白得象猪油一样,那么这则是预示着“肺病”的生色。最后,人体面部如果呈现的色泽黑得象乌鸦的羽毛一样,那么此乃预示着的是“肾病”的生色……以上所述,乃是从五色来判断人体疾病的生存的情况;这同时也就是疾病所谓的“生色”概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所谓“正色”,即生理情况下,人体五脏与自然五色间的一种和顺之“正应”关系。经文对此的论述是:“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体五脏心的功能如果健全,那么其色泽就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朱砂所现的色泽一般;此即谓心的正色。人体五脏的肺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泽就象用白色的绸子包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而所呈现的这种色泽即是肺的正色。人体五脏的肝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泽就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绛色的东西一般;其所呈现的色泽也就是肝的正色。人体五脏的脾脏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泽就象用白色的绸子裹着栝楼子;此种情形所呈现出的色泽即为脾的正色。最后,人体五脏中的肾脏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泽则就象用白色绸子裹着紫色的东西一般;这种情况所呈现出的色泽,也就是肾的正色。总之,以上所述乃是五脏健康其色泽表现于外的征象,也就是所谓五脏的“正色”。)(② 生于心:生,生机;于,在; ③缟裹:白丝绸裹着。丝绸,光泽感强,不管什么颜色,用丝绸一包,都会有较好的光泽感。因此,如果脸上有光泽感,润,就是生机之象。 )——(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人体心脏通合血脉,气象荣华表现在面色,受控于肾脏。心脏五行属火,肾脏五行属水。水克火,肾脏水气克制心脏火气。 肺脏通合皮肤,气象荣华表现在毫毛,受控于心脏。肺脏五行属金,心脏五行属火。火克金,心脏火气克制肺脏金气。 肝脏通合筋脉,气象荣华表现在指甲,受控于肺脏。肝脏五行属木,肺脏五行属金。金克木,肺脏金气克制肝脏木气。 脾脏通合肌肉,气象荣华表现在口唇,受控于肝脏。脾脏五行属土,肝脏五行属木。木克土,肝脏木气克制脾脏土气。 肾脏通合骨骼,气象荣华表现在头发,受控于脾脏。肾主脾,脾属土,肾属水,脾土制约肾水。 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行对应木火土金水,五味对应酸苦甘辛咸,五色对应青赤黄白黑。如果个人口味嗜好偏食咸味,就会伤害心脏,使血脉凝塞不畅,导致面色灰暗无光。偏食苦味,则会伤害肺脏,使皮肤变得枯槁皴裂,导致体表毫毛脱落。偏食辛辣味,则会伤害肝脏,使筋脉紧缩拘挛,导致指甲变得枯燥脆弱。偏食酸味,则会伤害脾脏,使肌肉变得粗糙起皱,导致口唇干裂。偏食甘甜味,则会伤害肾脏,使骨骼产生疼痛,导致头发脱落。这些症状表现,都是偏食五味伤害身体的结果。因此,心脏喜好苦味,肺脏喜好辛辣味,肝脏喜好酸味,脾脏喜好甘甜味,肾脏喜好咸味,这就是饮食五味与五脏气血相应相合的关系。 通过观察面色气象,就可以判断人体五脏精气变化。假若发现患者面容枯暗无光如干草,就可断定为不可救治的死症。面容枯黄如橙枳干果者、黑暗如木炭烟灰者、赤红如凝血者、煞白如枯骨者,均可断定为死症。这五种面色气象,分别是肝、脾、肾、心、肺五脏精气枯竭的症状。 假若发现患者面色青如翠鸟羽毛,则有调治康复的生机。面色红如鸡冠者、黄如蟹腹者、白如猪脂者、黑如乌鸦羽毛者,均有康复的生机。这五种面色气象,都是五脏精气可以复原的征兆。具体来讲,如果心脏病患者尚有康复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朱砂。肺脏病患者尚有康复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红绸。肝脏病患者尚有康复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青色的丝绸。脾脏病患者尚有康复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枯黄的橙枳干果。肾脏病患者尚有康复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紫色的丝绸。这些五脏病变患者的面色气象,都是内脏精气生机外显的荣华。)——此五味之所合也 (色味当五脏:题目中的关联词“当”,指的是“关联”、“相通”、“相合”、“相当于”等等的意思;而其中的“色味”,则指的是自然之“五色”与“五味”。理解了这些,题目“色味当五脏”的意思则就很清楚了,即自然之“五色”与“五味”是与人体“五脏”是相通、相合的。)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478---479---(这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间相合相通的关系具体是这样的:白色、辛味与肺相合;红色、苦味与心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甜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于躯体方面,白色与人体的皮毛相合,红色与人体之血脉相合,青色与人体之筋膜相合,黄色与人体肌肉相合,而黑色则与人体之骨骼相合。)(④色味当五脏:当,应当,对应之意。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 据此,从面色观察患者五脏之气。面容枯暗无光如干草者,就可断定为死症。面容枯黄如橙枳干果者、黑如烟灰者、红如凝血者、白如枯骨者,均可断定为死症。这五种面色气象,都是死症的表现。而面色青如翠鸟羽毛者,则有望康复。面色红如鸡冠者、黄如蟹腹者、白如猪脂者、黑如乌鸦羽毛者、均有望康复。这五种面色气象,都是尚存生机的表现。 进一步来讲,如果心有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红绸。肝有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枯黄的橙枳干果。肾有生机,面色就像细薄白绢裹着紫色的丝绸。这些五脏气象,都是生机外显的荣华。 五色和五味与五脏的相应关系是,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五脏外合五体,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点评】此段详细说明了,如何从面色看五脏的状态,是生相,还是死相,学好这些,对中医的望诊很重要。)(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2——从面色识五脏荣枯) (气血筋脉髓之朝夕也:气、血、筋、脉、髓,指的是与人体五脏相对应的人体五种功能与结构;其中之“气、血”重在于功能方面,而“筋、脉、髓”则重在于结构方面。至于“朝夕”,亦即潮汐,这里指人身的气血运行,就如潮汐一样时消时涨的情形。)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有关筋的内容)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1/1--(意思就是:“所有血归心脏管,所有气归肺脏管。”)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480---481---482---483---(气血代表人体的营养与功能,而这些营养与功能又是怎样“灌注”于人体的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与关节九窍呢?对此,相关经文有着如下描述:“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体的很多经脉都上注于眼睛,很多骨髓都汇聚于大脑,很多筋膜都联缀着关节,很多血液都灌注于心,很多宗气都属于肺主管;而且除此之外人体的气、血、筋、脉、髓,此五种精气每天都如同潮水一样地灌注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两腋、两肘、两髋、两膝等八大关节。)(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血脉病理与痹厥之症:) 故人卧血归于肝,(丑时肝经当令,《黄帝内经》载:“人卧则血归于肝”,此时应熟睡养肝,让肝血推陈出新,顺利排毒藏血。丑时未入睡,则面色青灰,情绪怠慢浮躁,易生肝病。)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关于人体血脉运行的生理情况,经文曰:“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此意思是说,人在睡眠的时候,血皆归藏于肝脏。而肝脏一旦得到血的滋养,则眼睛就能看东西;人体下肢和双脚如果得到了血的滋养,则就能够健步如飞;同样人体上肢及手掌、手指如果得到血的滋养,那么人则就能握抓与拿摄自如且灵活。)(①故人卧血归于肝:这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卧刚血归于肝”。肝是人体的化工厂,它负责排除人体的毒素。当人卧倒时,分布于四肢的气血,就会回流肝藏进行解毒。因此,人如果想睡觉,趴着睡,远不好躺倒睡来的舒服。同样,在晚上11点以前入睡,也符合了人体肝胆排毒的时间,所以熬夜是被养生专家所禁止的。 ② 指受血而能摄:摄,拿,吸取:~取。~像。~影。~食 )——(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484---485---486---(相反,如果在血脉运行的病理情况下,经文对此的描述是:“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为痹厥也。”这段翻译过来意思是说,人如果睡醒起床外出为冷风所吹,那么血液就会凝滞于肌肤,此则就会形成血痹;而如果血液凝滞于经脉,即可导致血液就运行不畅的病理改变;第三,如果血液凝滞于下肢特别是足部,那么则会形成足部逆冷……上述三种情况均是血液不能正常环流于经脉之中的缘故,所以称它们为痹厥证。)(③痹: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 ④泣:与涩为同义词。 ⑤厥:气闭,昏倒:昏厥;痰厥 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人体的气血是动脉出,静脉回流。就好比暖气片,有出水管,就要有回水管一样。如果返回的线路受阻,人体就会发生痹厥。痹厥:肢体疼痛麻木之病。空:指皮肤腠理之间的空隙。 )——( 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 (人体大谷小溪之处)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487---488---(这里的大谷和小溪就是指人体的经脉和穴位,是卫气散布循行的地方,卫气不足的地方就成为邪气的存留之地,就需要用九针或砭石之类寻找病灶以消除症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上医治国的思想理念做指挥,加上设计制作精良的工具在手,何愁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一个人身体失常,虽然跟营血也有一些关系,其实主要还需调理卫气。)(“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这一段话讲的是脏腑运转离不开血液供给,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同时又是调整脏腑功能的工具。)(经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其意思是说,人体有名叫“大谷”的十二大结构处所。接着经文还说人有“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即人体除了有名叫“大谷”的十二处所之外,还有名叫“小溪”的另外三百五十三处之结构所在;此两者相合,共计为三百六十五处结构所在。就这还不包括名叫“十二俞”的十二种结构部位。-------问题是,这既“大谷”又“小溪”的总共三百六十五处处所之意义何在呢?也就是,它们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在人体又起着怎样的作用?记好了,经文这样说:“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翻译过来就是说,中医认为,人体此“大谷”、“小溪”共计三百六十五处所在,总结起来有三大功能:第一,这些部位都是人体卫气的停留之处;第二,它同时也是邪气停留人体的场所;第三,临床上,这些处所还是医者针刺及砭石除邪的地方。)( ⑦大谷:人体部位名。指肌肉间呈现大的凹陷处、大关节。谷,筋骨、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称谷或大谷,小的称溪或小溪。《素问·气穴论》云:“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注:“大谷者,言关节之最大者也。节之大者无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髋),四支各有三节,是为十二分。分,处也。” ⑧少十二俞:少,减除之意;十二俞,人体后背的十二个俞穴。 ⑨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⑩针石缘而去之:针石,也就是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针灸用的石针;缘,循着,换言之,也就是刮痧。 )——(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俞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1,凝于脉者为涩,凝于足者为厥2,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3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4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译文】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养,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麻木症;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发生跌倒。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空穴之处,所以造成麻木气逆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腧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脉络与血液的问题,血液只有在37摄氏度时,才能正常流动。突然受凉,血管就会收缩,血液就会降低运行速度,毛细血管甚至会断流,造成该处组织缺乏血液濡养,以至于坏死。所以,全身大谷十二处,小谿三百五十四处,都是寒气可以停留的地方,寒气一旦深入到这些地方,那么这些地方的细胞组织就会受凉,就会变性,就会纤维化。——3.脉络与血液的问题 —————————————————— 【注释】1.痹:(bì毕)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2.厥:(jué掘)“蹶”的古字。《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老子·三十九章》:“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厥。”《吕氏春秋·尽数》:“处足则为萎,为蹶。”《史记·孙吴传》:“蹶上将军。”这里用为摔倒,挫败之意。 3.大谷:中医谓谿谷者,为分肉之交会处也。《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分肉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营卫,以会大气,气穴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人有大谷十二分者,肉之大分处也。小谿三百五十四名者,肉之小分处也。分者,肉分而有纹理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 4.卫:(wèi胃)古代中国医学称人的肌肤下层为营,肌肤外表的皮毛为卫。《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体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吕氏春秋·士容论·审时》:“心意睿智,四卫变强,凶气不入。”)( 人体内部的各条脉络都属于目,骨髓都属于脑,筋都属于骨节,血都属于心,气都属于肺。此所谓四肢八溪,每天都保持着朝来夕往的气血循环运行。所以,当人睡眠时,血液就归藏于肝,肝得血以濡养眼目,才能保持视力。双脚得血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才能握持,手指得血才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便会受到风邪侵害,导致血液凝滞于肌肤,就会产生麻痹病变。如果血液凝滞于经脉,就会产生出鼻涕和眼泪。血液凝滞于足部,就会产生厥冷病变。这三种情况,都是气血运行不能返回体内组织空隙的病变,就称为痹厥症状。 人体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其中,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护卫之气的运行通道,也是邪气侵占客居之处。祛除邪气,则可采用针石疗法。)(黄帝内经中五脏,五味,五色的关系 【原文】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1)者死,黑如(2)者死,赤如(3)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4)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5)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6);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7)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8)之朝夕(9)也。 【注释】 (1)枳实:药名,色青黄。 (2)炲(tāi):黑煤烟灰,晦暗无光。 (3)衃(pī)血: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 (4)豕膏:猪的脂肪,白而润泽有光。 (5)缟:指白色丝绸。 (6)绀:青中而含赤色。 (7)当:有“合”之义。 (8)八溪: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 (9)朝夕:通假字,即“潮汐”。早潮曰潮,晚潮曰汐。 【白话详解】 五脏荣于面上的气色,表现出的青黑色像死草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黄色像枳实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黑色像煤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赤色像败血凝结一样,那是死征;表现出的白色像枯骨一样,那是死征,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死征的情况。面上的气色,如果青得像翠鸟的羽毛,那是生色;赤得像鸡冠,那是生色;黄得像蟹腹,那是生色;白得像猪脂,那是生色;黑得像乌鸦的羽毛,那是生色,这是从五种色泽来判断有生气的情况。凡是心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朱砂一样;肺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绀色的东西一样;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栝楼实一样;肾脏有生气的色泽,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是五脏有生气的表现。 五色、五味和五脏是相合的,白色是合于肺脏,其味为辛;赤色是合于心脏,其味为苦;青色是合于肝脏,其味为酸;黄色是合于脾脏,其味为甘;黑色是合于肾脏,其味为咸。所以白色又合于皮,赤色又合于脉,青色又合于筋,黄色又合于肉,黑色又合于骨。人身的经脉皆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皆上注于脑,所有的筋皆注于骨节,所有的血液皆归属于心,所有的气皆注于肺,气血经脉向四肢八溪的流注就像潮水一样。 【按语】 本节论述了五脏、五味、五色的关系,指出五色是五脏之气的外荣,五脏之气化于五味。因而五味的太过不及,可以影响五脏之气的盛衰,五脏之气的盛衰,反映于五色的枯荣。故此观察五色的变化,可以推断五脏之气的盛衰及其病变,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断学的望诊,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今仍为中医望诊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五色生死荣枯归纳见下表。 望色就是医生观察面部、络脉、皮肤等部位的颜色与光泽的望诊方法,主要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气血活动,通过经络反映于面部色泽之上,因此临床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色泽变化以了解体内脏腑血气的运行状况,就是医生的首要工作。 《内经》对望色诊病不但非常重视,而且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其论述涉及皮肤络脉眼耳唇鼻口舌等等,但因五色变化以面部最为突出,加之面部又与脏腑经络相应,观察又最为方便,所以望面色的内容最多。《内经》采取五行学说取象比类的方法进行演绎,最后归类到五脏气血以判断其盛衰多少,寒热虚实。它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和人体三方面,认为五色是天地人三才统一系统的反映,在观察时应当密切联系天地自然社会的变化,根据色泽变化的浮沉夭泽、太过不及、生克顺逆推断体内各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判断脏腑气血的盛衰多少而确切地诊断疾病。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类比关系,结合脏腑经络的相合理论以及精气血神的关系等,《内经》望色诊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成为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凡诊色的要领,总以滋润光泽,含蓄不露,隐现于皮下为有生气,这是五脏之气的正常反应。如果色泽枯槁不泽,晦暗无神则为败象,是五脏之气衰败的外现,预后不良。如果五色暴露于外,毫无隐然含蓄之象的,这便是胃气竭绝的征象,叫做“真脏象”,属于死征。 【应用举例】 望色之法,明莹者吉,昏晦者凶。然陈希夷云:凡色之无光者,不足谓之色。盖光即虚色,灾喜皆不成,不必断也。然则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别明晦,以定吉凶,然后可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时判之,得时者生,失时者凶。四色之中,又须常带黄润之色乃佳,脾气无不在也。准头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肾中有邪;年寿赤,则心火炎;眼下青,则脾气逆也,由此而推,思过半矣。鼻准黄明,脾气强也;鼻尖青黄,淋也,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望而知之为之神,《内经》明堂篇言之详矣。(《肯堂医论论望色》) 【原文】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1)。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2),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3),小溪(4)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5),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注释】 (1)厥:指下肢厥冷。 (2)空:空,通“孔”,即孔穴。指气血运行的脉道。 (3)大谷十二分:肉之大会有十二处。 (4)小溪:肉之小会。 (5)少十二俞:即指大谷十二分。又此四字,疑是后人旁注误入正文者。 【白话详解】 人在躺卧安静的时候,血就归于肝脏。肝脏贮藏了血液,滋养眼睛就能看东西,脚得到血就能行走,手得到血就能握物,手指得到血就能拿东西。到屋外起床后被风吹着,则血凝结在肤表上,就要发生风湿病;如果凝结在经脉里,就会使得血行迟滞;如果凝结在足部,就会发生下肢厥冷,这三种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在脉道中通畅流行,所以发生痹厥。在人身上肉之大会有12处,肉之小会有354处。这些都是卫气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容易留止的处所,如果受了邪气的侵袭,就赶紧用针刺或砭石除掉它。 【按语】 中医认为肝具有藏血的功能,肝脏将贮藏的血液通过疏泄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器官和四肢。全身各个脏气只有得到血液的滋养才能使功能正常。) (【点评】此段重点解释了,人体的各种外面的东西,比如,目、髓、筋、血、气的来源,强调了卧则血归于肝的重要性。 )(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3——气血与健康)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这句话是说,核心在五脏的大象为纪,而五脏的大象其实就是多系统协同而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体能量,这个能量就是阴阳中求。探知五脏情况,自然是先知其总势状况,脏,藏者,相当于我们要先知存量。以此量数之阴阳,而知病之根本。再对应其偏,在阴或阳者,各以其相应而合。把阴或阳的所需能量要先建立起来。)所谓五决者,五脉也。——489---490---(经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这段经文即对题目做了详细解释,意思是说医者在开始诊断疾病之初,首先应当重点把握“要以五脏的脉象作为纲领”!也就是说,医者如果要想掌握疾病开始发生的情况,那就必须首先了解脉象是否有胃气;而这里所谓的“五决”,就是指五脏的脉象。)(①五决为纪:五决,五脏之脉象;纪,纲纪。“阴阳都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②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始,开始,原因;建,立,引申为探究;母:根本。此话应理解为,如果想要了解发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如果想要了解发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 胀,支鬲月去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491---492---493---(从邪气侵犯人体的角度来看,上下的虚实症状都有可能发生。)——(接着经文举例:“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 , 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月真胀,支鬲月去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此详说了五脏脉象的具体情况:比如头痛及巅顶的疾病,此属于下虚而上实之证;病在足少阴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本疾病进一步发展即就进入了肾脏。第二,如果头目晕眩导致眼睛昏蒙、视物不清,头部摇动、耳聋不聪,此属于下实而上虚之证;此预示着病在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这类疾病如果进一步发展则就进入了肝脏。第三,人体如果表现为腹部胀满,支撑胸胁,下肢厥冷,头部眩晕等症,则说明病在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第四,人体如果表现为咳嗽气喘,胸中胀满,则说明病在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阴肺经。第五,人体如果表现为心烦,头痛,胸满,腰脊牵拉痛等症,则说明病在手太阳小肠经及手少阴心经。)(③巅疾:泛指头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种头痛。 ④过:过错,这里指病因。 )——(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经(膀胱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经(肝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经(胃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阳经(小肠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小肠)和手少阴经(心经)。)(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4——五脏之脉)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关键是题目中的“能合脉色”,指的是医者在临床诊病时,如果能将“脉诊”与“色诊”结合起来互参运用,那么疾病的诊断就一定会取“万全之功”而不会出现失误了。)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1/1---——494---495---496---497---498---(由阴阳大象入手,再脉证合参以知病之根本出路。这就是一切接近于人体运作机制与人体真相的医道心法。)——(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疾病反映出来的征象是多方面的,因而医者就必须运用不同的感官来诊察疾病。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病位不同、病情不同,人体体质的强弱不同,疾病发展变化的阶段不同,因而它所反映在“四时五脏阴阳”各个层次结构的病理表现也不尽一致。例如:有些反映在五色方面的较明显;有些病则脉象变化方面较显著;有些病则以肌肤、二便或身体某些局部的改变突出等等;另外还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或可见于同一病症,也可同一病症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等等原因。故而在诊察时,除了全面收集材料外,还必须把四诊所收集到的材料综合起来分析,以避免因片面而造成误诊。——《素问-脉要精微论》所提出的“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等:都是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素问-疏五过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这说明《内经》非常重视四诊合参,批评那些当单纯只凭切脉而轻视问诊的做法。)——(经文认为此“能合脉色”具体到临床中,则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意思是说脉体的粗细,脉象的滑溜艰涩与浮显沉滞等,均可以凭医者的手指感觉以辨别清楚。第二条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此意思是说,人体五脏的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完全可以从脉象表现上类推出来。第三说的是“五藏相音,可以意识”,其意思是说人体五脏所反应出的声音,医者临床可以凭借意识而加以辨别。第四条说的是“五色微诊,可以目察”,此意思是说,患者所表现出面色的五种微妙变化,医者完全可以凭眼睛而观察到。----总之,临床医者只要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再能够做到“能合脉色”,那则就必会取“可以万全”之功了。)(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可以通过手指诊脉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 开始学习诊病,必须以五决为入门的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就必须首先寻源确定病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脉象。只有准确把握五脏脉象,才能判定患者的病因。 譬如,巅顶部位的头痛疾病,如果下虚上实所致,病发症状就会表现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变严重时,就会转化内传于肾。患者瞬间出现头晕目眩、眼花暗耳聋症状,如果是下实上虚所致,就会表现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变严重时,就会转化内传于肝。出现腹满瞋胀、胸膈阻塞、胃气上逆症状,就会表现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出现咳嗽气喘、气逆胸闷症状,就会表现在手阳明和手太阴经。出现心烦头痛、胸膈阻塞症状,就会表现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小、大、滑、浮、沉等脉象,都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进行鉴别。五脏脉象,以此类推。五脏的相应声音,则可以通过意会进行识别。五色的细微变化,都可以用眼睛进行观察。能够对色、音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这就万无一失了。)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各种症对应的经脉和脏器之间的关系。以便医生进行诊治。 ) (五色之脉证:这里的“五色”指的是人体面部的五种病色;而其后所谓的“脉证”,则是指与此五种病色所对应的人体五脏之症候类群。具体如下:)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499---500---(第一,“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说的是人体如果面赤,则脉来疾数如喘,即脉搏跳动急疾如喘,脉坚实;此诊断为气机积滞于中脘,时常妨碍饮食,故病名为心痹。此心痹的病因乃思虑过度,心气受伤,邪气乘虚侵袭人体所致。)(①赤脉之至也:之至,指到来,这里解释为呈现。赤脉,指人面色发红的脉现,下同。 ②心痹: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西医上,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下的心脏病变,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501---502---(第二,“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这里说的是,人体如果表现出面色苍白,脉来躁动如喘,浮而大,此则是上部虚而下部实之证;此乃气滞于胸中,虚惊而喘,病名为肺痹。此肺痹的病因一般为外伤寒热,醉后行房所致。)(③肺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503---504---(第三,“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这条说的是,人体如果表现为面色青暗,脉来长,并且左右搏指有力,此为气积滞于心下所致;临床表现为腹胀支撑两胁,故病名为肝痹。此肝痹之病乃因为寒湿所伤,其与疝气的病机相同,同时还会伴有腰痛,脚冷,头痛等症状。)(④肝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古人从脏象学说的观点,认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复感于邪,邪气内积所致。如《素问·痹论》说:“筋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 )——(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肋,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505---506---507---(第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这条意思是说,人体如果表现为面色浮黄,脉来大而虚,此为气积滞于腹中所致;病人自觉腹中气逆,故此病名为厥疝。女子也多有这类情况,此厥疝之病的病因一般多为四肢过度劳累,汗出伤风所致。)(⑤厥疝:指厥气上逆的疝证。症见脐周绞痛,胁痛、恶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脉大而虚等,多因寒气积於腹中上逆所致。 《济生方》:“厥疝则心痛 (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则吐”。 )——(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508---509---(第五乃是“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此意思是说,人体如果表现为面色黝黑,脉来浮大而坚硬,此为气积滞于小腹及阴部所致,故病名为肾痹。此肾痹之病的病因一般多为用凉水洗澡后即卧所致的。)(⑥肾痹: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素问·痹论》:“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面目五色决死生:此意思是,医者可以通过患者颜面及眼睛所呈现出的色泽,来判断疾病的凶吉预后。)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510---511---(经文对此的相关描述为:“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很显然,分了“面黄”和“面各他色”两种情况:而且“面黄”主预后吉、“皆不死也”;而“面各他色”则主预后凶、“皆死也”。具体这两大类“凡相五色之奇脉”包括:如果患者面黄目青、或者面黄目红、或者面黄目白、或者面黄目黑,此均为临床不死的象征;我们目前考虑,这种判断可能是因为黄色为脾土主色,脾土旺、有胃气,故而面黄见证一般预后较好。而第二类“面各他色”则不然,包括面青见目红、或面红目白、或者面青见目黑、或者面黑见目白、或者面红见目青,此则均为临床预后死的凶险征象。按我们现在的理解,这类“面各他色”的临床表现,面均未见“黄色”表现!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疾病发展的目前程度,胃气没了,预后则当然凶险了。)(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面容显赤色、脉动来急疾而坚实者,就可断定:其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病名称为心痹。这种疾病,直接源于外邪侵袭。主观内因,则是思虑过度而导致心气虚弱。所以,邪气才会趁虚而入。 面容显白色、脉动来急疾而浮者,这是上虚下实引起惊骇,导致邪气积聚于胸,从而产生气虚作喘,病名称为肺痹。这种疾患为寒热病症,是因为醉后行房事所致。 面容显青色、脉动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者,这是邪气积聚于心肋之间的病变,病名称为叫肝痹。这种疾病,源于寒湿风邪外侵,与疝疾的病理相同。病发时,会有腰痛、足冷和头痛等症状。 面容显黄色、脉动来的虚大者,这是邪气积聚于腹导致下气上逆的病变,病名称为厥疝。女子也会有这种疾病,皆是源于四肢剧烈活动排出热汗而遇风所致。 面容显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者,这是邪气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的病变,病名称为肾痹。这种疾病,是源于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致。 凡是观察到这样几种病态面色,如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有望康复。因为面带黄色,证明尚有土气生机。如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者,均为死亡征兆。因为面无黄色,证明土气生机已经衰竭了。)(五色、五味与人体五脏,都存在着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应的关系。其中,白色和辛辣味应肺脏,赤红色和苦味应心脏,苍青色和酸味应肝脏,黄色和甘甜味应脾脏,黑色和咸味应肾脏。因此,五脏外合五体气色,白色应皮肤,赤色应血脉,青色应筋脉,黄色应肌肉,黑色应骨骼。 在人体内部,各条经脉都归属于目,各路骨髓都归属于脑,各条筋脉都归属于骨节,各条血脉都归属于心,各路精气都归属于肺。此所谓四肢八溪,每天都保持着朝来夕往的循环运行状态。因此,当人睡眠时,血液就归藏于肝,肝得血以濡养眼目才能保持正常视力,双脚得血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才能握持,手指得血才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便会受到风邪侵害,导致血液凝滞于肌肤,就会产生麻痹病变。如果血液凝滞于经脉,就会产生出鼻涕和眼泪。血液凝滞于足部,就会产生厥冷病变。这三种情况,都是气血运行不能返回体内组织空隙的病变,就称为痹厥症状。 人体全身精气运行的大谷可分为十二处,小溪有三百五十四处穴位。其中,没有包含脏腑十二经脉的腧穴,穴位合计为三百六十五处。这些都是人体护卫精气的运行通道,也是邪气入侵的通道。一旦发现邪气入侵,则可寻找相应经络穴位,采用针刺和砭石疗法进行祛除。 开始学习诊病,必须以五决为入门的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就必须首先寻源确定病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脉象。只有准确把握五脏脉象,才能判定患者的病因。 譬如,患者巅顶部位的头痛疾病,如果是下虚上实所致,病因就在足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经。病变严重时,就会转化内传于肾脏。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眼花暗耳聋症状,如果是下实上虚所致,病因就在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病变严重时,就会转化内传于肝脏。患者出现腹满瞋胀、胸膈阻塞、胃气上逆症状,病因就在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患者出现咳嗽气喘、气逆胸闷症状,病因就在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患者出现心烦头痛、胸膈阻塞症状,病因就在手太阳经和手少阴经。 小、大、滑、浮、沉等脉象,都可以通过手指切按进行鉴别。五脏脉象,也可以象形会意进行类推。五脏血气变化的相应声音,则可以通过角徵宫商羽五调进行意会识别。五脏疾病外现气色的细微变化,都可用眼睛进行观察判断。能够对五色、五声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验证,诊断疾病就万无一失了。 譬如,患者面容显赤色,脉动来势急疾而坚实。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诊断结论,病因是邪气积聚于中脘,症状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病名称为心痹。这种疾病的产生,外界邪气侵袭只是客观诱发因素,主观内因,则是个人思虑过度使得心气虚弱,从而导致邪气趁虚而入。 患者面容显白色,脉动来势急疾而浮。这是因为上虚下实引起惊骇,使得邪气积聚于胸,导致气虚作喘,病名称为肺痹。这种病变为寒热病症,是醉后行房事所致。 患者面容显青色,脉动来势缓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邪气积聚于心肋间的病变,病名称为叫肝痹。这种疾病源于寒湿风邪外侵,与疝疾的病理相同。病发时,会有腰痛、足冷和头痛等症状。 患者面容显黄色,脉动来势虚大,这是邪气积聚于腹导致下气上逆的病变,病名称为厥疝。女子也会有这种疾病,皆是源于四肢剧烈活动排出热汗而遇风所致。 患者面容显黑色,尺上脉象坚实而大,这是邪气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的病变,病名称为肾痹。这种疾病,是源于淋水或沐浴后睡卧受凉所致。 凡是脉象不正常的患者,又有面容气色的病态表现,如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等等,皆可以通过调治得到康复。因为面带黄色,表明还存在着脾脏土气生机。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者,均为死亡征兆。因为面无黄色,表明脾脏土气生机已经衰竭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黄帝内经中的五色诊 【原文】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1)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2)招尤(3),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胁(4),下厥上冒(5),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甚则入肺。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甚则入心。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6),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7),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8)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9)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10),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11)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释】 (1)过:作“病”解。 (2)徇蒙:两目昏花。 (3)招尤:摇掉不定。 (4)胠胁:腋下为胠,胠下为胁,即胁肋部。 (5)冒:冒通“瞀”,眩晕。 (6)喘而坚:此指脉象。喘,有振动、急促之义,此指脉来急疾。 坚,指脉象坚实有力。 (7)心痹:痹,闭也。心痹,指心气闭阻不宣。下文肺痹、肝痹、肾痹均仿此。 (8)使内:指入房性交。 (9)清:冷也。 (10)阴:指前阴。 (11)相:视,看。 【白话详解】 在开始诊断病时,应当把五决作为纲纪。想知道某病是从哪脏发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脏脉的胃气怎样。五决是指五脏之脉,所以头痛颠顶的疾病,属于下虚上实,病在足少阴、足太阳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肾脏。眼花摇头、发病急骤的,或者目暗耳聋,病程较长的,属于下实上虚,病在足少阴、厥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肝脏。腹满胀起,胸膈肋间像撑柱一样,下体厥冷,上体眩晕,病在足太阴、阳明两经。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阳明、太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肺脏。心烦头痛胸中不适,病在手太阳、少阴两经,如病势加剧就会传入心脏。 脉搏的大小滑涩浮沉等表象,可以凭手指分辨出来。五脏的气象,可以从类比中去推求。察听从五脏反映出的声音,可以意会而分析它。 五色虽然精微,可以用眼来观察。在诊断中如果能参合色、脉,就能够万无一失。如果面上出现赤色,脉搏躁数而又坚实,在诊断上来说,就是病气积聚在腹中,常常妨碍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过于思虑,伤了心气,所以病邪乘虚而入。如果面上出现白色,同时脉搏躁数而浮大,上虚下实,这是病气积聚在胸中,喘而虚惊。这种病叫做肺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寒热,并在醉后入房。如果面上出现青色,同时脉搏长,并且左右弹指,这是病气积聚在心下,撑柱两腋,这种病叫做肝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受了寒湿,所以病理机转像疝气一样,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症状。如果面上出现黄色,同时脉搏大而虚,这是病气积在腹中,自觉有逆气,这种病叫做厥疝;女子同样有这种情况,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四肢过劳,出汗后受了风的侵袭。 如果面上出现黑色,同时下部坚实而大,这是病气积在小腹和前阴,这种病叫做肾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凉水沐浴后就睡觉而得的。 【按语】 色脉合参是《内经》的一条极其重要的诊疗原则。因为色与脉都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反映,所以察色按脉、色脉合参是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将色、脉与自然四时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诊疗,则是掌握“要极”和“大则”的高明医生。正如本段所讲到的,能够把色与脉参合起来分析,对疾病的认识与处理,就可以说是达到“万全”的境界了。可见,在《内经》时代是非常重视色脉合参的,而其最基本的诊察方法就是望目察色。《素问脉要精微论》开篇即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之论。古人把面色分为五种:青、赤、黄、白、黑。青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黄色主脾胃、黑色主肾,当面色异常时,便表示色泽所代表的器官可能出现问题,称为“五色诊”。常常可以根据面部眼睛的色泽变化来判断预后生死。) (【点评】此段重点阐述了,什么是生相,什么是死相。提出,没有土相,皆为死相。在中医中,脾属土,脾胃相表里。有胃气生,无胃气死。 )(读《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 5——望色诊脉识疾病) 总结 中医都有面诊,根本不需要什么仪器来诊断,大体就能知道病之所在。当然,西医的各种先进的检测仪器,也并非是摆设,在病灶的具体定位上,还是相当的精准,这点,刚好是中医的短板。 当然,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掌握一些面诊的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能对病情做出大概的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当然,如果要能做到像扁鹊那样的望而知之,那还确实需要很强的功力的。下面这段,就是我们常见到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那么扁鹊的这招功夫,是否是可望不可及呢? 《难经·六十一难》: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此话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翻译一下:一眼看出病情的医师,称为神医;听到病人的声音就知病情的,称为圣医;听完病人叙述之后,确定病情的,称为普通医师;切完脉之后,再确定病情的称为“巧”(换言之,懂得一些皮毛技巧)。为什么这样说呢?望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五色来了解其病情;闻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辩别病人的五音了解其病情;问而知之的医师,主要通过了解病人对五味的好恶来判断病情;而切脉的医师,则是通过切腕的寸口来判断病在哪个脏器。 其实,即使在现在,很多高明的中医,都据有望而知之的本领。几年前(大约是在07年-08年前后),在我刚开始步入这个领域时,曾经在北京人民大学的一个宾馆,亲眼近距离目睹了中医大师陈金柱给病人面诊的情形。他也不问话,上来就说病人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甚至是啥时得的,直惊得病人目瞪口呆,我都看傻了。 如今,通过学习,自己也掌握了面诊的技巧,并且在和网友的沟通中运用的越来越熟练,甚至成为了我们刮痧培训中的一章重要的讲义。因此,只要大家认真学习,我们相信,面诊是不难学的。 注解1: 阴阳,就像白天和黑夜。各有其能量偏性。在其偏性所主之下的五行小循环,就依其能量所从所属而演变出各种现象与彼此之间的能量关系。其实,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这么来的。所谓的风寒暑湿燥火,其能量之变化,就是因为阴阳大象的走向轨迹而变化的。其实简单归纳,所谓的五运六气,就是能量的偏性体现而已,所谓的四时之候,也是守其相应之势合而用之。但决定这个偏性的是阴阳大象能量的偏性。所以,首先要把握的是什么呢,是阴阳。 我们探究事物运转的规律所在,肯定是要抓住主导能量的。就像一个国家,因其不同体制,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社会面貌。 我们理清了这一系列的内在关系后,回到势能医学的规律所在。阴阳很重要,然后是五行。没有阴阳概念,五行就是空中楼阁。阴阳是整体能量层面,五行是具体能量层面。这是次第问题, 注解2: 五藏,五脏的区别 五藏是指系统,五脏是指器官。 五藏在天地运行的不同尺度上有不同的功能。 在太阳绕地球公转尺度上(以地球为中心观察宇宙),五运层面五藏的功能:肝主生,心主长,脾主化,肺主收,肾主藏。 阴阳层面五藏的功能:肝主升,心主散,肺主肃降,肾主排泄。脾在中央,支持四旁。肝心为阳,肺肾为阴,脾兼阴阳于一身。 在地球自转尺度上,昼夜阴阳层面五藏的功能: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输布,心主神明(生理指令),肾主生化(命门火,为细胞氧化反应提供能量)。 所以,谈五藏功能不能一概而论,而必须分开层次。 五藏有病,也必须先弄清是哪个层面的病。如肺藏的病,要看是五运层面肺的收敛功能出了问题,还是四时阴阳层面肺的肃降功能出了问题,还是昼夜层面肺对阳气的输布功能出了问题。弄清楚了问题所在,用药就可以精准了。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