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津往事(32) |义津的狂欢节----出会

 文乡枞阳 2022-09-24 发布于安徽



我曾写过义津的黄梅戏,端午节划龙船,正月里舞龙灯,还有一样活动堪称义津文化的经典,至今没有呈现给大家,这就是我称之为义津的狂欢节----出会。这一盛事,如果我不记录下来,恐怕将永远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义津人不但会做生意,还总喜欢让平静的生活擦出新鲜的火花,这不,一场盛大而又震撼人心的出会活动,又款款向我们走来。

出会由序幕、化妆游行表演、除魔降妖、聚餐等活动组成。
序幕,为整场活动预热,序幕一旦拉开,小镇就像平静的湖水,被搅得天翻地覆,热气腾腾了。
化妆游行,为重头戏,也是出会的高潮和亮点。
除魔降妖,就是由五至七人组成的小分队,我称他为打鬼队,到各家各户,除魔降妖,扫除乌烟瘴气。
聚餐,寓意义津人是一个大家庭,同吃一锅饭,同饮一方水,为整个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记得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出会”,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办不办出会就不知道了。
出会活动通常要热闹十天至半个月左右,大多在下半年举行,每隔两三年举办一次。
在那无力对抗天灾人祸的年代,人们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常寄希望于神仙和老天爷保佑,所以“出会”活动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出会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常由义津响当当的领军人物组成,他们都是振臂一呼而万众皆纷纷响应的角色。因为出会开支庞大,需举全镇之力。经费由全街各商户出资,按人口摊派,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在操作中也有一定的弹性。

大约是一九五四年的农历十二月,雪后初晴,义津要办“出会”了。
序幕首先登场。在义津下街的东街后,就是当年姚永康后门口附近的那块空地上,搭起了一个很大的舞台。舞台披红挂绿,打扮得花枝招展。舞台正中,悬挂着一个硕大的走马灯,走马灯呈圆柱体六角形,高约两米,直径一米多,周围用红绿各色彩纸糊制而成,非常漂亮。里面有一圈纸扎的小马,小马形象逼真,乖巧可爱。小马之上设有专门插蜡烛的小装置,只要点上蜡烛,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小纸马就不停地旋转,故称走马灯。不知这样的走马灯,大家还记得否?这走马灯在夜晚特别好玩,那烛红色的火光,带着飞驰的小纸马,让人啧啧称奇,这好玩的走马灯直到现在还让我印象深刻。舞台上,还挂着鲤鱼灯、虾子灯、荷花灯、蚌壳灯、青蛙灯……等等,把整个舞台装扮得如梦如幻,也让这里成为欢乐的海洋。
每到傍晚,这里便人山人海,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义津街的男女老幼及兄弟姐妹们,都纷纷涌到这里,一边赏灯,一边来凑热闹。小朋友们,更像是进入了快乐的天堂,在人群里打闹,嬉戏,忙得不可开交。小贩子也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把生意做到了这里。什么卖香烟的,卖瓜子的,卖花生的,卖麻花馓子的,卖毛栗子的……叫卖声和嘈杂声不绝于耳,这样的热闹和喧嚣常常要到晚上十点多以后才结束。
我这个好玩鬼,那些天魂总离不开这里。每天匆匆吃过晚饭就立马狂奔到这里,直到曲终人散才恋恋不舍地回到自己的家。

经过十多天的序幕预热,主要节目“化妆游行表演”终于要闪亮登场了。
这天的义津小镇,从早到晚,人都压断了街。
化妆表演队伍由下街入街逆水而上,打头阵的,是一只威猛的活公鸡,红冠红毛,两眼凶狠,炯炯有神,颇有战斗民族的威武和凶悍。该公鸡绑在担架上,由四个壮汉抬着。用活公鸡打头阵,我不知道是什么用意,是公鸡报晓?还是勇敢好斗?抑或能扶正祛邪?或者其他什么原因?我无从知晓。
公鸡后面是一头刮得雪白干净的大肥猪,也由四个壮汉抬着。猪嘴朝上,四脚分开,耳朵下垂,倒也显得憨厚可爰。我理解:老猪从来都是福将,一辈子吃喝无忧,是财富的象征,就是下场不太好。我想,义津人可能看重的,就是老猪有福的一面,所以这才把老猪奉若神灵吧。
接在后面的是锣鼓家伙,敲得惊天动地,震耳欲聋。这锣鼓一敲,气氛就起来了。锣鼓家伙后面是踩高跷的,通常由六到八人组成。这些踩高跷的,均扮成鲤鱼精、虾子精、蚌壳精、老渔翁,有时也有老媒婆之类的人物出现,有时干脆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最喜欢看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表演。那个蚌壳精的两只大蚌壳,一路走,一路不停地夹这夹那,歪歪扭扭,踉踉跄跄;而老渔翁也跟着蚌壳精的节拍,不停地扭动。一会儿,老渔翁的头被蚌壳精夹住了,挣扎很长时间也难以挣脱;一会儿老渔翁的网又把蚌壳精给网住了,但见蚌壳精上下左右,躲闪腾挪,也无济于事,常惹得满街观众哈哈大笑。那个老渔翁有时又不和蚌壳精玩了,独自一人,摇着破扇,扭来扭去,非常滑稽可笑!这个老渔翁通常由下街的曹义扮演,而其兄曹联生也是个活宝,蚌壳精非他莫属。

其他踩高跷的各种角色,也按照各自的节奏,表演各种动作和节目。义津的高跷很高,人站在上面往往都超过了屋檐,他们休息时常常往屋檐上一靠就OK了。

最后压阵的就是放铳队了,由六至八人组成,每人手握一铳。
过去,放铣是最高的礼仪形式。大户人家欢迎贵客,办喜事丧事,才请人放铳,以示庆祝。
所谓“铳”,就是用一根一米多长的钢管,直径大约两三公分,里面筑满硝药,侧面钻一个小孔,插上捻子,要放时,只需点上捻子就可以了。这东西威力巨大,放起来地动山摇,还冒出一股青烟。
这支庞大的队伍到达各家各户门前,人们都要燃放鞭炮迎接,只要听到鞭炮声响起,前进的脚步立刻停止,表演马上开始,表演结束后再往下一家。
整个表演现场,阵势庞大,气氛热烈,锣鼓喧天,铳声阵阵,鞭炮声震耳欲聋,加上叫喊声、喝彩声,还有阵阵升腾的烟雾,这震撼心灵的画面,是那时小镇独特的风景,也激励着义津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整个化妆表演,大约长达四五个小时,于下午六点左右结束。


打鬼队也没有闲着,他们必须提前行动,以便保证各项活动结束时,打鬼行动也宣告结束。
打鬼队可能是最忙的,他要把全义津所有缴费的各家各户,都要除魔降妖一遍,当时听大人们说,这叫“跑五方”,每家每户都要跑一遍。这五方到底是哪五方?我就不知道了。根据猜想,可能就是,东西南北中吧?
前面说过,这个打鬼队由五到七人组成,其形象比鬼还可怕。他们手里拿着钢叉,钢叉手柄上还有若干活动钢片,以便跺叉时发出阵阵有节奏的声响。脸上戴着凶神恶煞的古怪面具,穿红裤子。边走边跳跃,边有节奏地前进,边不断地跺着钢叉,那一阵一阵的钢叉声,让人毛骨悚然。
这个打鬼队所到之处,不但鬼吓得逃之夭夭,人见了也心惊肉跳。
打鬼队进门之前,人家同样要放鞭炮迎接。然后他们把人家里所有房间都用钢叉跺一遍,连厨房以及放马桶(过去妇女方便用具)的地方也不放过。
我胆子特别大,常尾随打鬼队到各家各户,看他们如何除魔降妖,我总想看他们如何把妖魔鬼怪捉住,但左看右看,从来都没有看见他们捉到过妖怪。
看来,这项活动,也只是人们表达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晚上,则是全镇人的狂欢聚餐,伙食由义津各大饭店承担,每户一人,可带一个小孩出席。
记得那天晚上,父亲牵着我,出席了这样的宴席。
那真是酒海肉林,各种美味佳肴堆积如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红烧蹄膀和水溜鱼圆。
红烧蹄膀,深红似火,软糯绵甜,入口即化,加上儿时那旺盛的食欲,这种舌尖上的享受,简直妙不可言。
水溜鱼圆在相关文章中已有介绍,不再重复。
出会的宴席,常常要吃到半夜,才灯熄人散。真乃是:月落星稀更声尽,家家扶得醉人归。
宴会结束,出会活动也画上圆滿的句号。小镇人在经历了一次狂欢热闹之后,终于又恢复了宁静。

沧海桑田,如白驹过隙。回忆义津当年有那么一群被人们称之为“小开”式的人物,他们思想活跃,多才多艺,吃得开,玩的转,把小镇折腾得红红火火,朝气蓬勃,只可惜他们绝大多数都离我们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小镇,虽然旧貌换新颜,但许多传统美好东西已不复存在,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现实。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在留念往昔美好的同时,不凡张开热情的双臂,去拥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文因年代久远,回忆不一定准确,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