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听话,为什么还是不幸福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片段,戳中了很多女孩的痛点。 雨涵是一名乖乖女,从小就非常听妈妈的话。 她有一个相爱的男朋友,可是妈妈觉得男孩家庭条件不够好,学历也不够高,硬是拆散了他们。 妈妈按照门当户对的标准,找到了一个看起来老实本分的男人,雨涵就乖乖地嫁给了他。 她一直秉承妈妈的要求,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懂事乖巧,听话包容,但是却换来了老公对她的多次家暴。 当她跟妈妈说要离婚的时候,妈妈第一反应是质问她,“我一直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吗?” 女孩脱下外套,露出满身伤痕,她平静地问妈妈,你教我的我都照做了,为什么还是不幸福? “你说考试成绩好才会有未来,所以我一直都是前三名”; “你说婚姻要门当户对,所以我嫁给了你选择的男人”; “你说女孩要包容,所以我打两份工供老公读书”; “你说女孩要体贴,所以他打我的时候我没有说”…… 女孩往往从小就被要求听话懂事,要做爸爸妈妈的小棉袄。 可是当她们真的这么做了,她们让所有人都满意了,换来的却是痛苦和伤害。 我一直很好奇,把女孩养的乖巧懂事,到底是女孩本身的需要,还是父母的需要? 要求女儿懂事,是父母的能力不足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到底是压抑需求扮演懂事,更能有利于他们发展,还是真实释放自然野性更利于他们成长? 答案必然是后者。 可是父母却总会要求孩子听话,要求孩子小心翼翼照顾他人感受,不给他人惹麻烦。 那是因为一个真实的孩子不好管教,一个顺从的孩子更容易照顾。 父母是在选择更容易的方式,而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方式。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装乖”的,3岁之前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就是毫无顾忌地探索世界。 如果养育者能够提供抱持的环境,那么孩子的天性就能得到接纳与发展,也能够生长出适应世界的规则。 可是,一般情况下,养育者是无法很好地接纳孩子的“野”。 尤其是女孩子,一个不那么乖巧的女孩子,会刺激起妈妈的恐惧。 她会担心女儿不够端庄,担心女儿不够讨喜。妈妈自己小的时候,都没有被接纳过,她自然无法接纳自己女儿的天性。 女孩为了更好地生存,会自然地生出一副面具,也就是“假自体”。 乖巧的假自体,对父母和女孩都是有利可图的。 ——女孩小心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拿出父母喜欢的面孔,用来换取父母的认可和喜爱。 ——父母可以放肆地把负面情绪投射给女儿,让女儿做自己的“情绪垃圾桶”,还不用担心受到任何顶撞和反击。 相比之下,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女儿,和一个乖巧顺从的小棉袄,自然是后者更容易在家庭中生存,也更容易父母养育。 女孩太乖,是一种PUA 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要求听话懂事。 而女孩面临的这方面要求,比男孩更多更严格。 一个女孩出生的时候,父母往往会长舒一口气:太好了,不用给她买房买车了。 在我们亚洲的文化中,女孩没有平等继承权,她们生存是要依赖男人的。小时候依赖父亲,嫁人后依赖丈夫。 即使父母说要宠爱女儿,要把女儿当成公主,这背后的潜台词或许也是充满恶意的。他们仿佛在说:女儿当个宠物养就好了,早晚要嫁人的。 宠物的一个特征,就是能够听主人的话,能够被主人随意操控,不给主人惹麻烦。 要求女孩乖巧一点,把女儿养的“可人”一点,就是对女孩的PUA。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一名17岁的女孩跳河自杀。像这样的新闻,并不罕见。 她一直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心里有什么事不会跟父母说。因为告诉父母就是给父母添麻烦,这太不懂事了! 她在自己崩溃的时候,还耐心在帮助同学,安慰同学的情绪。 直到她去世,父亲还在说:这孩子平常挺乖的。 言外之意就是,这么乖巧的孩子,怎么能做出这么出格的事情?怎么这么不让大人省心! 在男权凝视下,女孩是被要求做“圣母”的。 她们没有情绪,没有自我,所有的精力都要用来包容他人。 在她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要求容纳父母的情绪。长大之后,她们自然要容纳伴侣、孩子、同事、家人的情绪。 至于她们自己的情绪,对不起,“圣母”不能有情绪。 所以要求女孩乖巧,到底对女孩有什么好处? 或许最大的好处就是,作为一个“物”,她们更容易被使用,更能够愉悦主人,更能够完成她们的圣母职责。 女孩的成长,本身就是不易的 男孩经过俄狄浦斯期,发展出的重要心理特征,就是认同并打败更强大的父亲。 而女孩的成长就复杂得多,她们先要与母亲保持连接,认同母亲,又要获得父亲的认可,发展自己的女性魅力。 就像《厌女》一书中说的:女人有两种价值,一种是靠自己挣来的,另一种是被男人赋予的,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 男性只需要追求自我价值,女性却要在追求自我价值的之外,还要追求男权凝视下,自己被男性赋予的价值。 所以女孩的心理成长之路本身就是不容易的,被要求懂事顺从的女孩,在这条路上更是走得鲜血淋漓。 养育女孩,应该有这三种意识。 第一,雌雄同体意识。 有没有人规定过,女孩必须做大家闺秀,必须喜欢洋娃娃,必须温柔贤淑?如果有人这么规定,那是因为他们想要PUA女性。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无限可能的,女孩可以喜欢机枪,女孩也不必做小棉袄。允许女孩调皮捣蛋,允许女孩不那么淑女,允许女孩雌雄同体。 我们最终的原则,并不是培养一个贤妻良母,而是培养一个心理健康,自由向上的大女孩。 第二,自我保护意识。 我们一直在教女孩,如何讨别人喜欢。却忘了告诉女孩,如何自我保护。 社会新闻中,有多少被侵害却又不敢说出来的女孩,她们都是怕给爸妈惹麻烦。 家庭琐事中,有多少面对丈夫不忠或被家暴的妻子,她们都是在努力扮演宽容。把女儿养成圣母,她们一定不会获得幸福。 女儿没有必要摇尾乞怜,没有必要去扮演乖巧。 她们要学会做自己,要懂得自我保护。要知道,让别人满意没什么难的,让自己满意才更加珍贵。 她们只需做让自己自洽的选择,而父母永远为她们兜底。 第三,独立自私意识。 很多女孩都是走出半生之后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家庭和社会都告诉她们,只要乖巧就能获得认可,只要做个圣母就能在亲密关系中生存。 但是实际上,委屈不能求全,讨好无法换来被爱。她们只是被驯化,被豢养了。 就像《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她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学习如何讨男人喜欢,却没有学过如何保持独立。 她的妈妈只教过她女孩该怎么嫁个有钱人,却没有告诉她从男人手里搞钱,不如自己从工作中搞钱。 千万不要告诉女儿“结了婚就好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做女人就要宽容”,女孩应该学会自私,应该摆脱男权凝视,应该拒绝做个圣母。 我的妈妈从小教育我,如果别人不喜欢你做某件事,那你就要改正。 所以我曾经一度是讨好型人格,委屈到自己偷偷哭,也不敢表达自己。 后来我慢慢发现,妈妈教我的是错的。她自己利用这套准则,受了一辈子欺负,过得苦大仇深。 于是我试着学习表达自我,学习“六亲不认”,学习做个“坏”女人之后,才真正在亲密关系中获得被爱的感觉,才真正被看见被尊重。 我终于明白,自古以来都对女性要求的准则,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只是为了让女性更容易被控制。 听妈妈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如果她们这么对,她们自己为什么不幸福? 作者 | 妙黛 编辑 | 花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