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血淋漓的艺术品——“人皮唐卡”

 古稀老人赵 2022-09-24 发布于北京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差异使得各种宗教信仰也纷繁复杂。

单单就佛教而论,中国佛教就有三大体系: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文章图片1

三大体系

汉传佛教盛行于中原地区,以大乘佛教为主。

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也被称作南传佛教,意为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

而后发展起来,辗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最终也影响到了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也成为了佛教一大分支。

文章图片2

最后,则是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因其为藏语系佛教,故也称“喇嘛教”。

虽也是大乘佛教的传承,但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时代的特殊性,成了佛教的一大特例。

文章图片3

其特殊之处,还要从当地原始宗教信仰——苯教说起。

苯教

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苯教作为本土宗教影响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

与诸多原始信仰相同,相信着“万物有灵”的苯教徒们,信仰日月山川,日月星宿、禽兽生灵等自然物。

不仅如此,早期原始苯教十分重视祭祀,大量杀生祭祀的杀生祭祀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佛教。

文章图片4

印度教

前弘期,即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将汉传佛教带入了吐蕃。

佛教在此地扎根,并开始了与苯教数百年的纷争史。

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佛,佛教便沉寂了下来。

文章图片5

此后经过上路弘传,下路弘传,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

但此时的佛教吸取的并非是当初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的佛教。

而是汲取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当时的印度波罗王朝盛行“性力派之风”。

因此将瑜伽女的修法、男女双修等各种属于比较高级的密教修法带入了藏传佛教之中。

文章图片6

特殊的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中将贪、嗔、痴视为三毒。

修行者要想成佛,需要戒除三毒,而密教却将其视作成佛的一条捷径。

他们认为,贪、嗔、痴是成佛道路上的一种修行。

文章图片7

例如,欢喜佛供奉在密宗是一种修炼的“调心工具”和培植佛性的“机缘”。

他们整日对着造型“古朴”的欢喜佛,称为“观形鉴视”,认为渐渐习以为常,多见少怪,欲念之心自然消除。

这也是受印度教“性力派”一脉的荼毒。

文章图片8

神祗

此外,藏密的神祗系统并非是佛教神,在其中包含着很多苯教神以及妖魔。

相传莲花生大士(贝玛迥内)入藏弘法,降服苯教诸多妖魔,这些妖魔被其佛法所折服,愿意入佛教称为护法神,这才有了藏密的一干神佛。

文章图片9

因此在供奉这些魔神之时,所要付诸的祭品也是多以血肉为主。

旧时,奴隶制度盛行,人命如草芥,致使“生人活祭这种祭祀行为成了常态。

残忍而又血腥的“人皮唐卡”便在这个时代诞生了。

文章图片10

唐卡

普通的唐卡,是一种画在布幔、纸上的画像,兴起于吐蕃时期,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

唐卡一般有金唐、赤唐、黑唐等多种,有的更为珍贵的还有珠宝镶嵌其间。

颜料多用矿物质和金箔,不但色彩艳丽而且可以保持几百年依然鲜艳如初。

其题材内容广泛,基本都是与佛法有关,诸如佛本尊像、护法神像、祖师像等,也有历史、民俗的内容。

文章图片11

人皮唐卡

《金刚经》中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

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执”。

佛教徒们终其一生所做的就是“断我执”。

正因如此,历史上才有高僧燃指供佛、刺血书经的故事,例如尸毗王当年曾割肉喂鹰,萨埵太子也曾舍身饲虎等。

文章图片12

因此,皮肤抄经也成了藏密高僧们效仿的做法。

高僧们将经文抄在自己身上,等到圆寂之后,抄有经文的皮肤便成了有佛法加持的圣物。

信徒们将水银灌入其中,使皮肤与骨骼脱离,几日后便得到一张完整的“人皮唐卡”

这与新西兰“毛利人”的“纹身头颅”习俗相差无几。

文章图片13

“诛杀法”

当然,“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不一定是高僧。

旧时藏密有“诛杀法”一说,会将罪大恶极之人用“诛杀法”诛灭。

恶人死后,为防止其邪灵作祟,会在其身上画上形态各异的护法神,以此镇伏邪灵。

值得一提的是,“诛杀法”也是来源于苯教之中。

文章图片14

不过,所幸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风气的月朗风清,往日这些鸡零狗碎早已淹没在时代的尘埃之中。

如今的唐卡只是单纯以艺术品的方式,因其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而称为民族史上一项极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