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为啥不过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不能庆祝,可别过反了!

 倚竹观浮云 2022-09-25 发布于北京

  从西方过不过中秋节,就可以看出:其实,中国和西方数千年前就已经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分道扬镳了。

而且,同为节日,跟西方也大不一样,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数是不能庆祝的,可别过反了,千万别动不动就来个“热烈庆祝XX节”或“Happy xx Festival”。

为啥呢?另外,中国节日远比西方多,可为什么现在都热衷于过外国人的节日呢?且耐心听敝人细说。

众所周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不过,如今,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对西方节日如数家珍,什么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等等,对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除了上面家喻户晓这四个之外,其它更多的却反而不甚了了。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月月都有,远比西方丰富多彩而有意义。

之所以大家只记得上面四个,是因为除了清明节,其它都属于可以“大吃大喝”的节日,这对于“悠悠万事,以吃为上”的吃货大国来说,当然是记不住就对不起自己的胃,属于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暴餮天物”之大罪。

其实,过年过节时的“吃”只是个过程,各种节日设置的原始目的却并非如此。可如今,大家都把“吃”当成了目的,而忘记了各个节的真正宗旨,稀里糊涂地各个节日都统一过成了只剩“吃”而没有灵魂的节了,这才是为什么,现如今这个节那个节,节节都一样,过得没什么意思的原因。于是,都追求新鲜地过西方节日凑热闹去了。

即便是“吃”,大家可能也是稀里糊涂的。春节不用说,因为要涨岁数,不会弄混。清明祭祖也不会弄错的。

很多人对端午节和中秋节就是傻傻分不清,至于不知道端午到底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倒情有可原,竟然哪个节该吃粽子,还是该吃月饼,都搞不明白。有的干脆,管他三“吃”二十一,粽子、月饼一起吃。不懂祖宗辛辛苦苦安排的节日宗旨就算了,连“吃”都不会——这对吃货来说真是该痛打屁屁了。

明白人当然不用想就看得清清楚楚,中秋节是八月十五,你见过八月十五长得跟粽子一样的月亮吗?圆圆的月饼才能跟圆圆的月亮相配,“赏月吃粽子”不觉得别扭吗?只有脑袋瓜长成了菱角样才会想得出中秋节要吃粽子呢。或者只顾低头吃,无暇抬头看的吃货才会想“一节两吃”吧。

说了这么多,知道今天中秋节该吃什么了吧?至于你执意去买粽子,我也没话说,只是别再说中秋节就是要吃粽子。

偷偷告诉你一声,粽子也是我的所爱,我也喜欢“一节两吃”——没办法,就好这一口!

好了,咸盐少续,切入主题。聊聊为什么说,从过节就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2000年前就各奔东西、分道扬镳了?

看来我真能扯,而且还扯得真够远,过个节,说说月饼或粽子也就罢了,竟然还能扯到2000年前的东西方上去。

不过,跟我一样想弄个明白的,等耐心看完下面的分析,自然就直到我说的在不在理了?

先来一波中国到底有哪些传统节日——会发现很多确实鲜为人知哦。

就以农历时间为参考线,简单捋一捋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吧:

春节:正月初一,新的一年的开始。俗称“年节”,又称新年、大年、元朔、元旦……,但口头上又称过年,俗称大年初一。它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它既是辛苦一年的结束,它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是家庭最重要的团聚日子。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则是一年中最轻松欢快的喜庆日子,还不是一天两天,会延续半个月之久。不仅有吃有喝,穿新衣、戴新帽,而且还贴春联放鞭炮,跑龙灯走旱船,走亲访友逛庙会。

不过,最原始的“过年”完全颠覆了现在的“过年”,却是一宗很恐怖的活动哦。因涉及到除夕,有待介绍“除夕”时再细说。

对于盼过年的孩子们来说,最期待的则是老人给红包,奖励自己涨岁数(等长大了就不这么想了,我现在最想的就是把那些压岁红包都统统退给老爸老妈,让时光永远停留在有爸有妈的年少时代!)。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汉代国家祭祀天帝、至高神“太一神”就安排在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生活象月圆一样圆满,燃灯则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如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跑马灯、打太平鼓、燃灯供佛、开灯祈福、走百病等活动。

龙头节:又称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重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祓禊活动之说。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源于远古的逢季改火旧习,后为纪念春秋期间的介子推而得到推广。是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喝粥。相沿成俗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净肠、踏青、咏诗、插柳、秋千蹴鞠牵钩(拔河)风筝、斗鸡、抛堶(瓦石器玩物)等风俗和活动,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也是最重要的祭天祭祖和扫墓固坟的祭祀节日。自汉相沿承袭,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夏节等。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有些地区则纪念伍子胥)。

七夕节:七月七日。旧时民间的一个很热闹节日,当时对这一天兴趣最大的,还是年轻女子。她们穿新衣,结伴聚众拜牛郎织女星乞巧(在庭院设瓜果向织女星乞求刺绣织布智巧)和求姻缘。唐朝林杰有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因此,也被民间视为具有浪漫神话色彩的中国式“情人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等活动反映了追怀先人敬祖尽孝感恩大自然的一种孝亲文化传统和美德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三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八月节,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佳节。“庄稼成熟曰秋”,其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为庆丰收,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并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并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活动以及流传至今的赏月、游湖、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

中秋节的传说、习俗、形式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各地过节形式也各具特色、多姿多彩,难以言尽。但围绕的主题都是“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千里共婵娟”,通过赏月吃月饼盼团圆的习俗,寄托游子思亲思乡之情,并一直流传至今,并流传至东南亚诸国。

重阳节: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风俗,故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当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后流传到民间。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宝塔状,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水”三官。正月十五上元九乐赐福天官庆元宵,张灯观月祈福;七月十五中元七天赦罪地官,祭祀先人和土地;十月十五下元五廷解厄水官,祭祀祖先。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灶神和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因此,也叫道节。

冬至节: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是我国农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阳历1222日或23日之间。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祭拜父母尊长的习俗。

据传,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冬至分开。如今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击鼓驱疫。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月是年岁之终,民俗很多,但大多失传,流传至今最有名的就是始于宋朝的五花八门的腊八粥的习俗

 

除夕:除夕,也称大年夜,旧语也称为“年关”,是农历新年到来的前一天,与岁首正月初一相连。是我国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因常在农历(夏历、阴历、农历等)腊月三十,民间俗称“年三十”,这天晚上称为“除夕”。其标志就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家庭团聚的年夜饭。
  “除夕”中的“除”字是“涂”的借字,意思是“污渎”、“鬼疠”、“不祥”。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

不过,最早的过年可不是现在这样的一个喜庆节日,放鞭炮也不是庆祝的意思。

据传说,“年”是一个鬼怪,专门趁新旧年关交接之际,进入人居住的地方偷小孩和粮食。为了吓跑鬼怪“年”,人们就用火烧竹子,“竹节”爆裂的巨响会吓跑“年”。这也是为什么将一些重要的日子称作为“节”的原因之一。同时,烧竹节后来演变为放鞭炮——在一些地方仍称之为放“炮竹”。

除夕守夜(也称之为守岁),是大人为了看护小孩和粮食不被“年”祸祸,就于除夕之夜彻夜坐守,直到新旧年关交接的子时过后,恶魔鬼怪“年”不会再来了,才会放心去睡觉。

当然,关于除夕和春节的禁忌、传说和习俗,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各地方还不一样,足可以写几本书的,在此不再赘述。

不过,现在的除夕和春节早已褪去早期传说的负面色彩,已完全演化为各家各户团圆相聚的举国同庆大好日子,也是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周边国家共同庆祝的大喜日子,并成为了全世界涉及人口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最重要节日之一。

上面罗列的是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果说起少数民族和地方性的节日,那远不止这些,如农历火把节、三月街、敖包会、那达慕、泼水节、雪顿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花朝节(花神节)等等不胜枚举。

虽然隔三岔五就过节,逢年过节就傻乐,所以很多人就盼着过年过节,却不知道“大人怕过节”,又说跟某人有“过节”,看得出这“节”并不是什么好字,好像跟现在的理解完全相反。

原来,这个“节”确实大有文章。

首先我们来个说文解字,需要了解一下“节”的原本意思。否则,你真会稀里糊涂地不是“过节”,就是跟别人产生“过节”哦。

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说文》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同时,动物的骨骼衔接也叫节——骨节”,等等。

此引申出一年之中的节日意味着紧要的、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

尽管“节”尤其“节日”这个字和词如今已经完全脱离其原始意义而演化成“庆祝”的意思了,但大多数中国传统节日的本质并没有完全改变。

综合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跟重大节气和祭祀有关。跟祭祀或纪念有关的节日带有祭天、祭神或祭祖的意味,不适合“庆祝”。而跟节气有关的,关口能不能过未定,过去了就成功,就可以庆贺和庆祝;过不去就会失败,就需要付出代价。

因此,这个“节”字用得极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祸之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阴阳转化“关键节点”之玄妙。

因此,大多数的中国传统节日都不适合用“庆祝”、“祝贺”或“Happy……”这些词。

而对于西方节日来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翻译过来的西方节日中的“节”已经属于完全现代意义的“庆祝”、“喜庆”意思了。另外,西方节日的本质和内涵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完全不同

现在说说西方节日,按阳历时间线进行梳理(注:这里的西方节日专指欧美基督教国家的传统节日):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14日,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不同解释,大多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设的。相传他在2 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著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

这是一个关于爱和浪漫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也是延申至父母、老人以及自己尊敬和爱戴之人的一个大众化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早期的西方情人节原本并无什么信物,后来相继被加上了玫瑰、巧克力、红酒、时装、情人套餐……,渐渐演变成了商家们渲染气氛、杜撰民俗的充满商业味道的日子。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后第三日复活的重大节日,亦称耶稣复活节、主复活节。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每年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不确定,大致在322日至425日之间,即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主复活了”(The Lord's risen)。然后人们互赠彩蛋(Easter egg),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按西方国家的习俗,彩蛋(预示着新生命的降临)和兔子(视为新生命的创造者)是复活节的典型象征和吉祥物。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每年41日(April 1st)。也称万愚节、幽默节,是西方社会民间传统节日。

按照西方国家的习俗,在愚人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多种方式开周围的人玩笑。骗人越灵,越能得到推崇,被骗者得知后也会开怀大笑。甚至报刊电视也播发愚人新闻,令人真假难辨。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但是,玩笑最晚只能开到中午12点,这是约定俗成的严格规矩。

母亲节( Mother's Day)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据说当时在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十分不友好,经常打架。当时有一位叫 Mrs 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发起了一个“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行动——在这一天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她于190559 日去世,她的女儿继承了她的事业,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在她的努力下,费城于19085 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每逢母亲节,做儿女的会送给自己母亲节日贺卡、鲜花以及母亲们喜欢的精美礼物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领着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父亲节( 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大多数的日期是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节日有各种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等活动有关。

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布鲁斯多德夫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她积极倡导父亲节,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终于在1916年得到了当时的美国威尔逊总统的官方承认。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另外,父亲节这一天,孩子们还向父亲赠送礼物,包括衣服和酒。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按照基督教的习惯,每年的111 日为万圣节,是纪念所有圣徒的日子。万圣节前夕便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1031日。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万圣节被叫做 All Hallow,所以万圣节前夕便由Halloween + eve 演变成 Halloween

说到万圣节,首先想到的就是装神弄鬼,万圣节的许多活动都与迷信有关。万圣节前夕可以说是一个鬼节,因为大多数活动都与“鬼”有关:讲鬼故事、制作恐怖的南瓜灯、打扮成僵尸或鬼模样吓人、做让人害怕的古怪东西,挂在树枝上或大门上驱逐妖魔鬼怪。成为了恶搞、恶作剧节日。

因此,为了防止有些人的过分破坏行为,万圣除夕的街上警察戒备森严,随时阻止过分的行为,逮捕触犯刑律的人。

感恩节(Thanksgiviing Day)美国独创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最早由1620年逃离英国到北美的清教徒们为感恩搭救他们的土著印第安人而开展的答谢联欢活动,1789年,华盛顿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感恩节为全国统一庆祝的节日。1941年罗斯福总统进一步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市乡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的感恩节美食。


  圣诞节(Christmas Day)每年1225日。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也是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圣诞节的前夜就是如同中国除夕的平安夜。

1224日至翌年1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中国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圣诞树和花白胡子圣诞老人了。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传统节日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都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

欧美的节日大多跟其宗教信仰有关,而中国的节日则与节气和祭祀先祖、纪念先人有关,凸显了中华农耕文明顺应天道、追祖思源的特色。

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意味厚重,尊重天地自然和敬重先祖,恪守传统、倡导孝亲,显得庄重、严肃、沉重,欢快、娱乐色彩不足,即使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也是后来发展演化出的衍生副产品。

西方节日大多源自于宗教信仰,缺乏如中国这样的厚重文化沉淀,但与时俱进,关注当下,凸现人文关怀,甚至愚人、恶搞、恐怖胡闹都可以成为节日,显得欢快热闹,接地气。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围绕“天”做文章,顺应节气变更,感恩天地自然、祭祀先祖故人而产生。

西方节日是围绕“人”做文章,最主要的节日就是庆祝新生的活人,即使如父亲节、母亲节也是以纪念为目的,而不是祭祀。因此,本身就带着喜庆欢快意味。

双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不同之处在于,西方过得开放、浪漫,中国显得内敛、诗性更足。

从最具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的节日的设定可以感受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有通过设定特殊日子,释放内心情怀、表达意愿的想法和做法,这方面是相通的,但中国和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方向的路径——一个走的是庆祝的路,一个走的是祭祀的路。都有各自的传统和渊源,各有利弊、各有优劣。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更加融入国际社会,中国民间不仅将传统节日过得更具现代性,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了全新概念的双十一光棍节+购物节,同时,还热衷于尝鲜国外活泼、浪漫、轻松的节日,如情人节、狂欢节、平安夜等等。当然,国外那种愚人、恶搞类的节日国人仍难以接受,毕竟离中国固有文化和中国人内敛的性格还是太远。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属于仅有的几个可以说xx快乐”的最具欢乐色彩的节日了,但可惜的是今年可能是最难过的一个中秋节了。在此,只能祝愿大家快快脱离阴霾,让朗朗明月一样的日子早日到来吧!

看完之后,你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西方的节日,哪个更具有文化内涵?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留言(认为中国更有文化内涵的就写“中国”,认为西方更有的写“西方”)。

感谢网络图片所有者,若侵权,望告知,即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