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戏夺走了你的“好孩子”,根源却在父母

 新用户2356fYUI 2022-09-25 发布于浙江

游戏夺走了你的“好孩子”,根源却在父母

/蔡朝阳

经常收到这样的家长提问。一个孩子,一开始,是个好孩子,反正挺好的,在正轨之内,甚至可能是那种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霸,事事不用爹妈操心。但是,突然到了高年级,要么是五六年级,或者初一初二,这个时间段,就突然迷上手机游戏,一下子沉迷其中,像中了毒一样,不能自拔。

这种类似的事情很多见,但每个孩子的特质和家庭文化背景还是不同的,所以也不存在一个对症下药的方案。我们做爹妈的,也需要改变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孩子这是有“病”,找人开个方子,立刻药到病除。这不是病,教育也不是药。

可以这么说,一个孩子前后变化,都是有因有果的,现在这个果,自然有你前面种的因。需要真正意识到这个因果关系,才能有所改变。

到高年级就“变”,这确实是个真问题。但这个“变”,其实,有变“坏”的,但也变好的。为什么变好的家长不来提问?在所谓的“好”与“坏”之间,有很微妙的东西。

每个孩子的个体诚然不一样,但表象之下,有其本质的根源,这个根源,有共通之处,就是孩子个体的自我发育和成长。就是说,我们所谓的高年级,一般恰好对应孩子的青春期或者前青春期。确实是孩子身心巨变的时间节点。

但我觉得,高年级变“坏”还是变好,很大程度上根子还在于家庭教育,根子在于家长对于“好”和“坏”的定义。

学习出了问题,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很多家长会很敏锐地找到“手机”和“游戏”这个东西,认为是到“手机”和“游戏”夺走了我们的好孩子,从而归罪于到“手机”和“游戏”。这很容易,但恐怕也只看到了表象。

如果只怪罪游戏夺走了孩子,那么恐怕只是找了一个替罪羊,而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既然游戏能夺走你的好孩子,那这个世界能夺走你的好孩子的东西多了去了。围棋也能夺走你的孩子,国象也能,乐高也能,奥特曼也可以,还有熊大和熊二……

我们回到问题的真正核心,来分析一下这个提问背后的东西。

一个孩子,以前是个好孩子。那是怎么样一种好呢?根据多数给我提问的家长给出的答案就是,听话,乖巧、懂事,以及,比较爱学习。以及,这个“爱学习”,我们可以明确认定,就是喜欢做题。

那为什么到高年级突然就不爱了呢?很简单啊。那时候,这个孩子还处在童年,这个时候,他的大脑发育程度还没有发育出一个独立的自我,这个阶段,孩子对父母的权威,有天然的顺服和信任。这就是爹妈眼里的乖、听话、懂事。

但是孩子会长大,到了青春期,他开始有了自我,就开始怀疑。为什么爹妈老师让我们做的事,都那么无趣,甚至难受。为什么那么多好玩的事,爹妈会用各种借口不允许我们做。

这种不允许里,归根到底,是一种对孩子的自我的弹压。而孩子有其天性,为什么叫“天性”,因为这个是天然的,是在基因里的,就像种子的生命力,是会在任何地方生根发芽,迎风生长的。

青春期那个阶段,真的不是叛逆,而是有了自我意识。不再以父母的好恶为好恶,不再是父母的应声虫,不再天然顺服于父母的权威。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你却认为孩子变坏了?

孩子从小听话,但是家长却没有好好聆听过孩子真的渴望。现在,他受够了,以及,关键是,他身体长大了,心智比以前更成熟了,所以他有这个能力,开始不听你的话。

爹妈的担忧,其实担忧的是失控。

但孩子一旦沉迷游戏而没有自制力,其根源就在于,我们有没有从小去培养一个为自己负责的孩子,能自我管理的孩子。

怎么办?让孩子现在开始为自己负责。最好的机会,当然是从小开始,而第二好的机会,就是从现在开始。让孩子学习与手机和平相处。也有这样的孩子,可能主见很强,从小不乖,但是他却不会是父母的附庸,而是在自己与这个真实世界的练习中,建立了他与这个真实世界相处的模式,他知道本分和分寸,关于这点,我以前有文章写过,下面有个超链接,您可以读一下,滋不赘述。

1.《手机战争》

2.《成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

不过今天我最想说的,还是,我们这些做爹妈的,需要从自己的认识论的根源处作出改变。最切近的,就是改变我们对手机游戏就是洪水猛兽的的观点。

比如,当孩子沉迷手机游戏,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不务正业。父母的痛点在于,时间是有限的,用在游戏上,就没时间学习了——我指的是学校里的所谓学习。

但其实,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是更广泛的学习。锻炼一个孩子的专注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等等。这些是更深层次的学习,但很多家长见不到。我这么说,恐怕也会遭到比较多的反对意见。让我略微解释一下。

你看,当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打扰到他,奶奶叫他喝水,他充耳不闻;妈妈叫他吃饭,他无动于衷……这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长远来看,能进入这样一种沉迷状态的孩子,都是有专注力和研究力,因为他会对任何一样他沉迷的事物发生研究的兴趣。而这种专注力和研究力是可以迁移的。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我也不赞同孩子只是沉迷游戏。因为关键不是游戏,而是“沉迷”,沉迷这种状态背后的专注力,才是重要的。我其实很乐意看到孩子这种“沉迷”。这种沉迷其实就是把全部的生命热情投入到他所热爱的事业中。有这样的能力,你还担心孩子变坏,那真是杞人忧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