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方载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三,牛黄解毒丸方加减,为临床常用的清热泻火药。 【处 方】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中,人工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生石膏味辛气寒,可清胃泻火,除烦止渴(走中焦、清气分热);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上焦实火、除湿热,走上焦);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通便,开实火下行之途(走下焦、清血分),共为臣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引药上行,起到“提壶揭盖”的作用),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口干,喜欢喝水,而且是喜欢喝冷水;或者身热喜欢凉的东西;舌质偏红,脉实滑数。上火的局部多为红肿;小便偏黄。治疗上宜采用苦寒药,清热泻火。 不当饮食导致口臭、口腻,腹部饱胀,舌红,舌苔黄厚等。这种以消积为主,清热为辅。 舌下脉络淤堵,淤血局部疼痛发热,女性还会见到经期血块明显等,舌质偏暗。这种情况光清热不行,重在化瘀,是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所导致的。 爱发脾气,情绪不稳定,胸胁常常是胀满疼痛的。这种发热多跟情绪相关,关键点在于理气,而不是重在清热。 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细数。治疗时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全身燥热、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 主要表现为热势不剧烈,会有烦躁,但是人不渴,不爱喝水,怕冷,喜欢温暖的东西,脉沉微等。这种是万万不能清热的,应该用张仲景的附子干姜汤温阳补津液。 关于牛黄解毒片砷形态的研究,也说明了牛黄解毒片配伍后,雄黄进入体循环的砷相对量减少。牛黄解毒片方中其他中药对雄黄可溶性砷的药动学影响,可能是降低雄黄毒性的一种途径。 所以,要是以总砷含量来评价牛黄解毒片的砷毒性,缺乏科学性。大量实验已经证实:牛黄解毒片的配伍对雄黄具有减毒作用,成方的毒性远低于雄黄本身。雄黄的毒性物质为可溶性砷部分,牛黄解毒片中其他中药可减少雄黄可溶性砷的溶出,以及对不同形态可溶性砷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过程产生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