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作人的文學觀

 明日大雪飘 2022-09-27 发布于上海

1932 年,周作人應沈兼士(1887-1947)之邀,於北平輔仁大學作了一系列演講,後來成為宋史權威的鄧廣銘(1907-1998)記錄和整理了演講的內容。周作人非常欣賞鄧廣銘的整理工作,同意交給出版社印行。

本書第一講討論文學的定義和文學研究的範圍。周作人開宗明義,指出文學就是「用美妙的形式,將作者獨特的思想和感情傳達出來,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種東西」,並認為對文學的閱讀和研究,不能局限於純文學的範圍,而應擴大到由民間創作的原始文學和由低級文人創作的通俗文學。周作人又以宗教和文學兩者的比較,指出宗教儀式具有目的,文學卻只有感情而無目的。他進而引申,文學只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創作出來的,在本質上是無用的東西。

由第二講開始,周作人提出了他的文學史觀,認為中國文學主要由「言志」和「載道」兩種潮流交替而成。前者即着重作者思想感情的「詩言志」傳統;後者視文學為工具,主張「文以載道」的作用。他將新文學運動的源流上溯到明代公安、竟陵兩派,相信他們的文學主張、趨勢和創作,與新文學運動非常相近。在第三、四講中,周作人將清代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看作為公安、竟陵以來文學運動的反動,清代的八股文注重形式,目的在於發揚聖賢之道;在周作人眼中,桐城派古文家不但是文人也是道學家,他們主張文章須有關聖道,因此也屬於「載道」一類的文學潮流。

最後一講由清末文學的變革開始,論述八股文開始衰落、桐城派的變化以至民間小說持續發展的大概,並特別指出梁啟超(1873-1929)對文學革命的貢獻。周作人強調「言志」與白話的關係,因為只有用最直接和貼近時代的語言,才可以毫無拘束地抒發作者的感情。

在這本篇幅不大的講稿中,周作人提出了許多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學觀點。他注意到原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重要性,也提出文學的本質就是「使讀者感到愉快」。其中,周作人最受學者和批評家關注的看法,即在於「言志」與「載道」的分別,指出前者為「即興的文學」,後者為「賦得的文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角度,「言志」與「載道」其實沒有太大差異,朱自清(1898-1948)就對周作人的二分法表示懷疑,並指出「言志」與「緣情」二分才是較合理的說法。因為認識到「言志」與「載道」的二分容易造成混淆,周作人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中回顧《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說法,更清楚解釋上述兩者:「言志派的文學可以換一名稱,叫做即興的文學,載道派的文學也可以換一名稱,叫做賦得的文學。[……]『言他人之志即是載道,載自己的道亦是言志。』」他進而說明公安派與新文學都具有「即興」的元素,不過這是趨勢的偶然相合;公安派與新文學在思想和背景上情形不同,因此兩者並沒有模擬與影響的關係存在。

在第四講最後,周作人將「載道」的文學,包括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看作是「遵命文學」;與之相反的文學家,則主要有公安派作家和胡適(1891-1962)等人。因此,周作人對新文學源流的解釋,與他對文學的定義一以貫之。學者指出,周作人認為文學並無甚麼目的,反對將文學當作是某種工具。所謂「載道的文學」,其實指當時左翼作家的文學主張。

無論如何,本書可說是一種富有創見的文學史著作,也是周作人文學思想的精要表述,值得讀者細閱。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