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曾想封陈遇的儿子当官,陈遇心里一惊,连忙拒绝

 四季视野 2022-09-27 发布于北京

1370年,朱元璋和陈遇一起吃饭喝酒,聊得正开心时,朱元璋说:“朕给你家3个儿子每人安排个职位,如何?”陈遇立刻恭敬地拱手道:“犬子年幼,实在是难当大任啊!”陈遇说完,暗自捏了一把汗,还好朱元璋不再提这事,他才松了口气。

当今圣上亲自给自己儿子封官,旁人求也求不到的好事,陈遇却一口回绝了,不知道他打的是什么算盘。

直到十多年后,陈遇善终,朱元璋用皇室专用的棺材安葬他,人们才知道当年陈遇为什么要拒绝给自己儿子封官。

陈遇生于读书人家,祖上曾是宋代的翰林学士。他曾在元朝任职,但后来不堪忍受朝廷的黑暗,于是辞官回乡。

世人都知道刘伯温知识渊博,还精通天象,其实陈遇也博学多才,他的谋略甚至比刘伯温更胜一筹。《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

1356年,朱元璋攻下南京后,陷入了四面受敌的境地,元军、徐寿辉、张士诚,个个都虎视眈眈。

这时,名士秦从龙向朱元璋推荐陈遇,把陈遇比作管仲、乐毅,说他“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朱元璋大喜,立即亲笔写了一封书信邀请陈遇,《明史》上说,“以伊、吕、诸葛为喻”,就是说朱元璋把陈遇比作伊尹、姜子牙和诸葛亮。

陈遇欣然接受,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两人交谈一番后,朱元璋感叹道:“让我成大业的人,一定是这个人!”陈遇也感叹道:“真吾主也!”

每次作战前,朱元璋大事小事都会和陈遇商量,史书上说他“朝夕访以时事”,可见他对陈遇的器重。

不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历史上很少有记载。《明史》上说“其计画多秘不传”,这也能证明陈遇的谋略之高深。

每次他们促膝长谈后,朱元璋都会眉目舒展,可见,陈遇的确能为他排忧解难,让他增加信心。朱元璋越发敬重他,不叫他姓名,而尊称他为“老先生”。

1364年,朱元璋自封吴王,封陈遇为供奉司丞,但他婉拒了。建立明朝后,朱元璋封陈遇为翰林学士,但又被他婉拒了。前后八次封官,陈遇都辞而不受。

但这不是欲拒还迎,或者清高,而是他品性里的谦逊。并且他深知功高盖主必有余孽的道理,因此每次婉拒,其实都是在自保。

普天之下,也就陈遇胆敢多次拒绝朱元璋了。朱元璋也不强求,于是就赏给他很多金银财宝,还专门派了十个武功高强的侍卫来保护他。

陈遇虽然没有官职,但还是会辅佐朱元璋处理政事,并且他心系百姓,秉公办事,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祉。

朱元璋刚称帝时问他如何保国安民,陈遇答道:“不嗜好杀人、轻薄赋、任用贤能,恢复礼乐。”这些建议其实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却没人敢直接向朱元璋提出。朱元璋听后不仅没有发怒,还点了点头。

后来,陈遇去浙江走访民情时,不像别人一样摆官架子,而是到田地里体会百姓的生活,倾听农户们的真实想法。陈遇从浙江回京后与朱元璋交谈了许久,很快朱元璋就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江浙一带人民生活的政策。

在军事外交上,陈遇也很有见地,比如他会引用汉代李陵叛变的例子,来劝告朱元璋不要轻易出征西域,否则会因小失大。

有时朱元璋想惩罚大臣将领们,陈遇也会及时劝解,让许多人免遭酷刑,也让朱元璋宽心很多。

陈遇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向来言辞恳切,有啥说啥。甚至是朱元璋犯错时,陈遇也会指出来。

朱元璋不仅不会因此生气,反而一如既往地敬重陈遇。陈遇不接受他封的官职,连带着还不让自己三个儿子为官,因此朱元璋每次想嘉奖陈遇时,只好赏他许多的金银珠宝。

陈遇不要官职,但钱财收得十分爽快。这样的陈遇,才像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他真的什么都不求的话,反而会让朱元璋疑心,对他有所警惕。

1384年,72岁的陈遇寿终正寝。朱元璋赐葬钟山,以皇室和显宦专用的棺材“东院秘器”将他安葬。后来,朱元璋将他的儿子提拔到了工部尚书。

总的来说,陈遇最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在朱元璋杀伐功臣时全身而退。他立下许多功劳,但不贪图功名,带着自己三个儿子一起远离了权利中央。虽不要功名,但他又适当地表现出自己喜欢钱财的一面,让朱元璋安心。

虽然陈遇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的智慧也不容忽视,他的故事也不失为一段传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