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德明:语文课齐读当慎用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语文课齐读当慎用

□ 于德明

 语文是语言艺术的科学。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作为语文教师,理应组织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味到语言的魅力所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艺术的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许多教师却总是让学生一味地齐读课文,愚人认为此举欠妥。

 (一)齐读不利于问题的思考

 读思结合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即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呢!何况学生个性原本就不同,问题思考的方式势必也不一样,有的需要大声读,有的需要小声读,有的则需要默读。再说,问题的难易程度不一,读书的方式也应该不一样,有时需要细读,而有时则需要浏览。可是齐读则不考虑以上种种因素,只要求步调一致,声音洪亮。学生为了达到某种所谓的统一,为了追逐读书的步伐一致,势必无暇顾及对问题的思考。虽然课堂读书的声音大了,参与人数多了,但学生读书只是泛泛而读,读与思相互分离,这样既不利于解决问题,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岂不是徒劳无益吗?

 (二)齐读不利于个性的发展

 新课标推崇学生个性化读书,要求学生能带着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去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个性化读书也就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个人的认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读书,在读书的过程提出自己个性化的具有创见性的见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把自己品味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存储。齐读追求共性,而把学生个性读书的要求置于一边,很容易就造成语文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一目标的架空。常言道,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最有效,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我们教师又怎能为了追求课堂上热闹嘹亮的读书氛围,而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呢?

 (三)齐读不利于感情的再现

 语文课文大多数都是文质兼备的美文,不管是其内容、语句,还是意境、写作等都是小学生,甚至我们教师学习的范文,而把握和体会这些东西则需要我们在读中实现,但绝不是齐读,而是赏读。也就是常说的有感情的朗读。我们都知道赏析美的事物,是需要感知、品味、把玩的。对于课文而言主要就表现在对感情的回味上,再现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而这一过程必须有想象和联想的参与,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个体有感情地朗读,丰满心中的意象,陶冶自己的情操,获得美的享受,这些都不是在齐读中所能实现的。

 当然,有时候为了营造课文中那种宏大的声势,体现一种雄壮的美,我们可以通过齐读的形式来烘托氛围。仅此而已,千万不可乱用滥用。读书是个性化行为,做为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该也有义务运用不同的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营造良好的氛围,展示个性读书的魅力,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勿贪图省事,一味地采用一呼百应式的齐读,这不仅会大大抹煞语文教学的本真面目,减弱语文课的魅力,还会削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谢谢合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