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逯欣心:当孩子总是推卸责任时

 道德经学用 2022-09-28 发布于北京

今天在总园开启了第一期教师文化沙龙,共同研究如何运用经典,解决问题。

有三位老师分别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家长工作;二是关于失眠焦虑;三是关于幼儿教育。大家探讨很热烈,我特别有收获。

关于幼儿教育的问题是这样的:

有位老师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平时一个看不住就要惹是生非,但老师问起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推卸责任。

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尝试了很多办法,只是偶尔奏效,一赶上假期从家里回来往往就打回原形了。

人若推卸责任,往往出于两个原因:要么趋利,要么避害。

四五岁的孩子若总是推卸责任,问题大多出在父母管教太严上。所以,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就像调整复印件,原件若不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们之所以要学规律,就是要找到源头,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问题就容易彻底解决。

这样,有时看似没有直接对着问题去,但绕个圈反而是抄近路。

赞美和批评都是方法,怎么使用奏效,是对“度”的掌握,这就是智慧了。

其实,对好孩子用批评的方法才管用,因为他有自我设定,绝不愿意低于这个设定。

所以,他若犯了错,稍加批评就会让他有羞愧感,他立刻会自动调整。

但若是一个人一直得不到肯定,做什么都被人挑毛病,一旦他的自我设定被摧毁了,人就开始“摆烂”了。

因此,对“坏孩子”使用批评的方法是没用的,只会把他越推越远。

怎么办?孩子没有“坏”的,所谓“坏孩子”是我们的主观定义。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只盯着对方的缺点,这个人在我们心里肯定好不了;若关注他的优点,不但自己开心,对方也有了生长空间。

世上最慈悲的事,就是给人亮化品质的空间。

先肯定孩子,把他的优点找出来,帮他建立自信,这是自律的开始。

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先和家长交流,给家长“留作业”,因为老师可以完成“教”的动作,但家长却需要走完“育”的过程。

老师可以让家长定期去找孩子品质上的优点,要具体,要告诉孩子和老师,双方要不断帮孩子强化,这样不但让成人的关注点调整到正面,也为孩子建立了自信。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批评的方法和打仗用兵、治病用药一样,能不用就不用,因为用兵伤和气,用药伤元气,只能在迫不得已时使用。

平时要用正面的方法——用慈让人感受温暖,用爱导人走向正道,我们若不造不作,孩子必会自然成长。

无事,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总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而要从问题中看到实质,从表象中看到规律,然后与家长一起通过问题成长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孩子是成人的镜子,照镜子的人越来越和谐,镜子中的景象也会越来越和谐。

教育是最有意思的自我修行,当我们越来越好时,孩子一定会好。

想到这个场景,心中真是充满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