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Ling,80 后,二宝妈,现居西欧。十五年来在欧洲大型金融集团管理层摸爬滚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梦想帮助更多人加速成长。如果你想加入我的私人职场教练服务获得跃升,请添加微信(ID: overseecareer)。 职场中,有这么一批人。学历不错,能力优良,工作认真,遇事负责,对公司一片赤诚,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好像是不存在的空气。 大家都知道他们的重要性,却又视而不见,忽略他们的付出与贡献。因此这些人经常会遇见以下三个情况: - 能见度低 - 容易被欺负 - 问题特别多 还有一些人(也可能是上面同一类人),他们很难处理好上下级关系。 - 有的唯唯诺诺,但是内心充满了愤怒; - 有的是从头到尾都是和上级对着干,结果被上司干掉; - 有的对上司敬而远之,可是升职加薪这些事就和自己无关。 可是这些人都很上进,去考证,听各种课程,包括技巧课,学人际关系,沟通表达,形象塑造等等,效果都不显著,或是他们需要付出比他人多很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些些进展。 当我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人生阅历越来越丰富,我越明白,一个人在亲密关系、社交关系、自我意识上遇到的困境,大多都是由于人格上的不完整。 而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很大程度依赖于童年时期父母的教育。无论是过分忽略或过分在意,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深远的影响。 近几年,自从「原生家庭」概念被提出后,对中国父母的责问层出不穷,从热播影视剧,到各大社交平台,讨论愈发热烈。 大多讨论的是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而对职业发展影响的剖析却很少,这篇我就来吃个螃蟹,并非把所有的问题都“甩锅”给原生家庭,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个人行为,和提供解决思路。 我在公号上分享了很多职业技能方面的文章,也就是“术",但要获得深层次的突破,需要”道“的转变,从认知上,思维框架上。“道为负,术为正,则事为劳心;道为正,术为正,则事半功倍。” 在职场中,健康的上下级关系,就是两个人尊重彼此的差异,妥协一些部分,向对方靠近,互相支持协作。 但很多人,走上了过于顺从或者不断质疑权威的道路,往往结果就是闹得一方受伤害或不欢而散。 做销售的姑娘小云愁云满面的和我谈起她和新上任的经理A之间的矛盾。她心里很清楚她需要对上司表示尊重和合作,可是却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抵制情绪。 “因为我觉得他配不上这个职位,前面走的那位经理B比他能力强多了。我没有办法对他态度好,听从他的安排。” 于是她在工作中处处和这位上司冲,甚至在想主动示好修复关系的时候,都被周围同事提醒,你说话那口气像是在讽刺领导,还不如不说。 表面上看来她是不服气才有这些不理智的举动,但通过更深入的谈话,她才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小云有位非常强势的奶奶,事事都要干涉,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她也是近几年才脱离奶奶的“控制”,期间也经历了很多激烈的冲突。 而这位新上任的经理,毕竟带人的经验有限,也想打造业绩,就会经常来询问小云的工作进度,和前任领导给她许多信任和自由度的管理风格很不一样。 潜意识里,小云把经理A和那位她成长中急于摆脱的奶奶联系到了一起,那些不被信任,不被支持的疼苦记忆时常涌来,她用同样的“叛逆”的态度来应对这位经理了。 是啊,纵观我们的职场上下级关系,很多都是投射了和父母(养育者)的关系。 在一个互相尊重,具有建设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投射出尊重和亲密;在忽视和冷淡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投射出漠然和疏离;在苛责和严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投射出惩罚和恐惧。 李雯(化名)已经在职场奋战了15年,一线城市高级管理者,手下有30个人的团队。公司很认可她,但由于工作引发了一些心理问题,她已经向公司提出休假。 引发她休假的导火索,是与上司的关系。 李雯的上司A是一位很有能力,敢想敢做的女人,她对李雯很赏识。在这个关系中,她们像闺蜜,像队友,同时又互为照顾者。我照顾你的情绪,而你则给我精神支持。 在这看似牢固的关系中,李雯说她其实一直很累,她想她希望获得的是认可。 “这个认可你曾经还希望从谁的身上获得?”我追问。 “我的妈妈!”李雯脱口而出。然后一阵沉默。 “我自己也学习心理学,我从小到大,妈妈对我的期待很高,总是不满意,我就一直试图取悦。我想在我和上司之间的关系我也做了这些投射。” 早年和父母(养育者)的相处模式,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持久的烙印。 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作为孩子,我们被教导要尊重、有时甚至害怕权威人物。有的人童年时父母长期的责骂,缺少鼓励和培养,慢慢的就养成了不敢大声出气,不敢大声说话,在父母面前唯唯诺诺战战兢兢的。 这种习惯和影响一直伴随着成年后面对工作环境,就是对上级领导,对重要客户,在重要场景下不敢轻易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深怕出错被责骂或嘲笑。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内心总是煎熬和折磨,久久无法释怀。 虽然早年经历的影响十分顽固,但也并非不能更改。父母对我们而言是最重要的权威,接触最长久,影响最为深刻。如果在我们之后的成长经历中,接触到其他对我们影响深刻的权威,如老师或者领导,而这个权威是相对温柔慈爱的,就会改变我们脑海中对权威的恐惧情感。 不过,很多恐惧权威的人,会回避跟权威接触,或者把一些相对模糊中性的态度,解释成批评嘲笑,因此,恐惧担忧的感受就会一直固化下来,很难去除。 如何和上司建立积极的关系,我在《向上管理》课程中讲了很多,这里提供几点tips: - 专注于人——而不是权力 - 避免防御行为(比如辩解,情绪失控) - 敢于提出问题,并在被问到时回答问题 - 将恐惧和焦虑与权威的象征分开 - 专注于积极的一面和你们的共同点 - 记得这个人晚上回家后跟你一样,不要对上司有过度期待 - 不要害怕在必要时表现出坚定和自信 文章开头提到的职场“透明人”一族也是有迹可循的。为什么说他们问题多?或是别人不会成为问题的,到了他们身上全是问题? 比如说工作出了错误,别人四两拨千金就闪过,最后他们就是那个无辜的“带罪羔羊”;或是部门临时分派工作,别人轻松下班走人了,留下来加班与关灯的也总是他们。。。 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懂:“为什么总是我?” 遗憾的是,升迁与加薪的却不是他们,或是他们需要付出比他人多很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些些进展。 可是这些人都很上进,去考证,上各种课程,改善都不大。后来我仔细观察,做了归纳,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特征: 1、自我价值低落,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 2、不擅长表达 3、不敢表现自己 插图作者:HifuMiyo再进一步了解,发现出身的原生家庭普遍都有些问题,像是文化弱势、父母强势没有边界感、家庭关系紧张或疏离等。 职场中,人和人的边界感特别重要。但在大部分的中国家庭中,都存在过度缠结,边界感不强。你的也是我的,我的又是你的,好的时候好成一团泥,不好的时候乱成一锅粥,你难受我比你好难受,你疼我比你还疼。 那么过度缠结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在职场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 首先,在他们自己的家庭就是界限不清,职责不清的状态,他们很难发展起来独立思考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外在上给人的表现,他们遇见问题很难独立自主地解决,多数是等待,推脱,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担不起责任。 同时又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想法,领导同事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情绪的晴雨表,情绪化非常明显。而他们自己的内心感觉又是委屈着自己过度的迎合他人,感觉是因为失去了自我而造成的这个这些问题,风吹草动都成了他职业上的阻碍。 这就是他们心里缺乏界限而造成的,分不清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 边界感“薄弱”的人,容易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或是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这些人经常将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常见的行为,包括:拒绝别人会感到愧疚、被人刻薄对待习惯忍气吞声、一味讨好别人、透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等。 反之,边界感“清晰”的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清楚自己能够接受哪些对待,不能够接受哪些对待,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还会体现在职业规划上,社会阶层较低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在同等的能力之下,比较会优先选择短期能看见经济效益,容易入行的职业,而对那种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在职业上有所成就的行业不感兴趣。 比如两个学习成绩差不多的法律系大学生,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往往会优先考虑去一个大公司做法务,而另一个医生家庭出身的孩子,可能往往先选择去做收入微薄的实习律师。这个方面下次可以在职业规划上再聊。 插图作者:HifuMiyo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和父母,那是不是就注定一生职场不顺呢?我在以前的一篇推文中提到,“我身边那些过得好的中年女性,都是和原生家庭自我分化做得比较成功的。” “分化” ,简言之,就是追求自我,保持亲密。不为保持亲密而放弃自我,也不为追求自我而放弃亲密关系。 - 自我分化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子女有独立见解,父母的建议可以听,但是不会完全照着做; - 在职场中的表现就是员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前提是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领导的建议可以听,但不会僵硬执行,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调整,弹性管理预期,从而实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分化不良的结果是,我被你的意见左右,我不能做自己,所以我怨恨你,将责任推给你。但如果完全违背你,我又怕失去和你的关系。又或者,我是强势的一方,干预你的选择。 身边不少朋友,已经移居海外多年,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形成了物理上的分化,可是心理上,还是处处受到父母的影响(特指负面影响),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和情绪都有很大的波动。 不可否认的是,失望常常来自于过大的期望。 父母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是从不完美的家庭中长大,也要经历自己人生的高峰和低谷。就像《请回答1988》中,德善父亲的坦言:“爸爸,也是头一回当爸爸。” 插图作者:HifuMiyo那如何让下一代有更健全的人格呢?我自己也是一位母亲,也有养育的挑战,该如何做呢?我一位情商特别高的朋友这样评价他妈妈, “作为父母,在我年幼时,她赋予我全心全意的爱和安全感;在我成人后,她得体、及时地退出了我的生活;她把我培养成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这样,就足够了。 免费直播预告:下周日(12月19日)我会携同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专家一起和大家深入地聊聊,原生家庭与职业发展的那些事,链接会在玲说成长群内发布,请扫描以下二维码申请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