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西方文明以后为何认为会比中华文明更先进?

 置身于宁静 2022-10-03 发布于浙江

文明并不是你土地里面挖出来什么东西,不是博物馆里的遗物,不是时间数字的大小,更不是狂妄自大的认为别人都是假的就你是真的,这些都是死文化。真正的文明是如今文化成长下的人,你的观念,行为,习惯,思想是否依然继承自文明本身并持续发挥作用。死文明在只是为了观赏(遗物),鲜活的文明是可以再度创造出来(过去的东西)。死文明抱残守缺,最古老的是最盛名的,后人永远仰视不能超越,即便是新事物也要用旧道理寻找合理性。活的文明普遍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应该重新解释过去的东西,两者恰恰相反。当你抱着几千年都不曾进化甚至退化的东西说这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时候,恰恰证明你足够野蛮。

在了解西方文明以后确实会感到中华文明从来都没有领先过,理由并不是国土大不大,人口多不多和留下来的连自己民族都不知道不会用的文物丰富不丰富,而是在于传统观念的继承和创新。西方文明不是最早的,但这并不是你嘲笑他们的理由,这甚至是他领先成为世界文明的关键,当然跟西方历史差不多时间的文明也有,比如说中华文明,但是只有西方文明是在平等的文明互鉴基础上吸收各族文化的产物。中华文明之所以不被认为是开放的不过就是天可汗时期,自己不行的时候立马就会有石敬瑭这种儿皇帝。西方不会,不论是罗马时期还是中世纪,西方从来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强弱而决定定开放的存废和大小。

第二点是西方文明才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文明的持续发展,从希腊到罗马,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可以说西方社会有繁荣有坎坷甚至有倒退,但是每一个文明期的文明精华都被保留,并且成为后世的研究和使用对象,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一点是中国完全比不上的,中国学者对于自己文明的研究就是停留在纸面上,实际已经用不到了,诸子百家完全不可能成为指导国家社会的思想,最多只是个别人或者一群人的自娱自乐,在哪里谁也找不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治国之道,就连统治观念现在都是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法家儒家有可能吗?不过就是在技巧上耍个聪明,用用儒法看起来想复兴传统文化而已。

西方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且做到了不同文明期相互思辨,相互继承。希腊罗马本身一衣带水,起始点差不多,繁荣期不同,希腊的文化艺术哲学思想都被传承近代科学逻辑等等都是直接想关于希腊,希腊文明虽然早在此时消失断绝千年,但文明依然活生生的存在,原因不在于人口的多少,在不在希腊生存,这些从来都不是文明存在的意义,而是文明的思想。罗马的政治,法律,宗教都是活灵活现的指导千年以后的超级大国美国的诞生,希腊罗马千年前的文明成就千年以后依然能指导依然信仰它们的人,这才是活着的文明。中国当下不论是经济,政治,思想,宗教,没有一个是继承自己的,创新自己的,甚至连曾经是自己的也知道个半斤八两更遑论信仰,只是依然生活在祖宅的纨绔子弟而已。

第三是西方文明不会对过去的文明无脑崇拜,总是先找不足,辩驳一番然后真正意义上肯定它的价值并充分解构它,而不会带有任何种族,政治色彩,让古老文明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希腊的艺术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东西,而是在当代艺术节活灵活现的参展作品,中华文化能做到吗?当然现代能看到的希腊文化不是原版,最多是希腊风格,但这种暂且不说是创新而只承认是为了适应现代审美而做出的变化,中国人能做到吗?哪怕有一个艺术家这么做立马就会被数典忘祖的谩骂,谁还敢创新,变通,最终就是把文化放在玻璃罩里面,站台卖艺而已。第四文化的传承,刚才提到的希腊文化,它的文化本体确实断了,但是文化主体被后世记载,并且不是单纯的记载存放,而是将希腊的文化内化为宗教哲学的一部分,文艺复兴的学人之所以能够再一次看到古典璀璨的文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东方阿拉伯对古典文明的存续,欧洲宗教对古典的记载,以及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学者对古典思想本身的运用,让人们不仅记起来这些文化还能够知道如何思考运用。中华文化是比不上这一点的,最多就是把能够记载的东西记下来,然后就以为是文化了,其实这只是遗产,你仅仅是把它记下来而已,人们根本不会用,不会思考,不会用古典的东西指导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是完全断裂的文明。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美国的强大在于建立美国的清教徒们有这三千年的历史,美国同样也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只是清教徒到处搬家,近三百年住在美国而已。中国是人们都住在三千年前的地方,但是却不知道这片土地的文化,本地文化自在博物馆中。清教徒是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文化。文化等于人化,文明等于人明,神权就是ren权,人性就是神性。中国仅仅是长在这个地方,挖出来的是文明,放在博物馆里的是遗产,在人的身上没有任何3000年成熟文明的烙印,有的只是百年的斗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