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官府藏书到官府征书,梳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及育人思想

 新用户49272060 2022-10-04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官府征书制度来源已久,这和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息息相关。商代是最早出现文字的朝代,文字的传承也自此而始。随后,统治者治理国家,发布诏令制定法律,和百姓来往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文字的运用越加的广泛,从而衍生出古代文化初具雏形

然而,自殷商时期,由于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的弊端,统治者的利己思想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原因,“鬼神”文化盛行,统治者大力推行的神权统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字的应用与文化的发展,这直接导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与文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而是仅仅掌握在国君、官员等少数人手中。所以即使是出现了方便于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文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并没有明显的进展

一、官府藏书制度出现的来由

时至春秋战国,诸侯并起,争夺霸主,战火纷飞,战乱长达几十年,在这样朝延动荡的年代,统治者对于人们思想层面的控制能力也大幅减弱,人们开始思考解决战乱的有效办法和使国家归于一统的有效手段,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样学术风气十分浓郁的社会背景下,由于长年的战争,人们对于天下兴亡有着更多的考量,从而打破“庶人不议”的观念,“士”人逐渐兴起,文化传承不再限于王侯将相,而是演变成“处士横议”的风气,私人藏书亦由此兴起。

文章图片2

直至秦朝,官府藏书的事业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最早的官府藏书体系。对此,从老子任周守藏室之史,到赵孟頫藏《汉书》之谈都可见一斑,另据《尚书·序》载:“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亦可知藏书之由来已久。可见,文字作为古代统治阶级掌控社会的工具,可谓是国家思想统治之基础,因此,放眼观之,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中,历朝历代对藏书一事皆重视非凡,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藏书制度逐步完善,最终形成制度严谨,体系完备的官府征书制度。

二、官府藏书的发展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在其它六国曾收集了大量的图书文献,然而可惜的是,秦王朝并没有对这些珍贵的书籍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仅如此,秦始皇建立的封建社会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下令施行“焚书坑儒'政策。该政策的施行使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大受打压和排挤,几进荡然无存,同时,许多民间藏有的典籍被付之一炬。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藏书事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自此,民间文化发展便举步维艰,由于秦王朝的暴政,使得百姓人人自危,在文化发展上难有建树,国家与人民深受其害。

正是有秦朝覆灭的前车之鉴,因此,自汉朝建立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藏书建设愈来愈重视,对于民间言论的控制也趋于自由,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官府藏书作为我国历史上藏书业里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的主要藏书类别之一,在促进书籍的流通与学术交流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因此,推行官府征书,建设官府征书的政策是无可非议的。到了唐朝开元盛世,征书的发展更是盛大空前的,不仅开设了书院,也完善了藏书的职官机构,在藏书的数量与质量上都相当可观。

文章图片3

这种积极而正面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宋朝,朝廷更是开设了各个著名的书院楼阁,以供官藏,其馆阁职位,只有优秀的贤才良俊方能担任,大学士也成为了一个荣誉极高的头衔。洪迈曾言:“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成名流”(《容斋随笔》)。

到了明朝官府藏书的数量猛增,至明宣宗时,“秘阁储书约二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十三,抄本十七”(《明史》),清朝之时,乾隆皇帝率众多文臣编写《四库全书》,使得官府藏书在管理组织的方面更加完善,同时,这也标志着古代官府藏书楼的历史宣告终结。

三、官府征书活动的形成

经相关人员严格考证,在西周时期,官府藏书已经初步形成,周朝的藏书库先后有天府,周府,公府等许多称呼,掌管藏书的史官,也有着详细的划分。而自汉为始,已有过官方记载的民间征书。在当时,百姓能够识字的人少之又少,即便是汉高祖刘邦本人,其文化水平也不高,在刘邦当政时期,作为一国皇帝,即便是基本的批阅奏折和签署命令,都显得很是吃力,久而久之,刘邦已然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当时已经有意识向民间征书以扩充官藏的举动,希望以此来增加国家文化底蕴和增强百官的文化素养。发展至汉惠帝时期,已有下诏“除接书之律”的举动,从而承认民间藏书的合法化,并且开始四处征收文章典籍,从而使得国家藏书趋于完备。

文章图片4

随着年代的推移,百姓尚文的风气亦是日渐浓厚,之后《史记》《汉书》问世,民间文化更是有着巨大的发展,历史散文与政论散文层出不穷,民间藏书也大大扩增,使得官府藏书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在质量上亦呈现上升趋势。为使得官府征书正式化,汉武帝下令“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悉相,开献书之路”,由于“献书之路'的开启,官府藏书一度达到鼎盛。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失传典籍与珍贵残卷。从此,我国古代的官府征书活动也由此正式发端。

四、官府征书的意义

官府征书是提升治国能力,治世手段的有效途径,而对于扩大官府藏书活动的影响力,加深官府藏书的底蕴,从而进一步的提升官府在文武两个领域上的统御力,藏书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官府藏书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与统治者自身利益,但事实上,在这些主观作用下,它还有许多客观意义,并相应的产生了许多客观作用。

而这些客观作用,在我们今天看来,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官府藏书对于民间崇文风气的繁荣与鼎盛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为许多的官员们提供了优秀的精神食粮,让书生秀才们有着充实的文化涵养与文学才华。所以说,古代文学的繁荣昌盛和官府频繁征书活动是息息相关的。

文章图片5

官府征书制度的设立,正式地向世人表明了官府对于古籍文献的重视程度,从而大大鼓舞了人们读书从文,同时由于藏书合法化的政令,使得百姓可以放心大胆地看书而不怕违禁,这样一来,书卷典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许多不为人知的重要文献也得以传承下去。随着文化传承的重要程度不断凸显,书生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书生为人所敬,由此而产生更多好学之人。

他们可以在古籍中继承先贤的智慧与治国理念,从而培养出大批富有才学,爱国报国的文人墨士,当这些文人当官为政之后,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学识上谏国君,下治百姓,为国家政权的巩固与社会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当这些文人辞官还乡,他们亦可写诗赋词诗、研墨著书,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书写精彩的篇章。

五、结语

从上面来看,官府征书制度之所以能向够有效地实行并且延续几千年的历史,究其根源,这和古代封建制度的君主专制有很大关系,统治者能够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与文化建设,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统一,也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

与此同时,由君主专制引发的文化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亦值得人们去反思,官府征书制度虽然建立,但在很多朝代,该统治者并没有去重视这些文献书籍,从而虽然达到了保存古代文化,传承古代优秀思想与道德的目的,但若是仅仅放置不管,优秀的思想学说没能得被到有效的流传,人民的思想境界难以提高,而常常庸于自守不思进取,由此造成的思维固化,亦是古代文化建设的一大缺陷。

文章图片6

总而言之,官府征书制定了完善的图书管理制度,使得诸多古圣贤所著的书籍得以保全,也是为后人对于书籍文献的保管存储提供了借鉴作用,为传扬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官府藏也是社会文化产品积累、保藏、整序和传播的一个重要系统。它对中国文化史有其特殊的贡献,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古人典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与远见卓识都不会褪色,并且仍有较高的实用意义,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尚书·序》

2、《明史》

3、陈曙《论官府藏书》

4、赵晓《中国古代官府征书制度源流考》

5、洪迈《容斋随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