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盛衰论,是啥意思呢:盛衰不用解释,关键就是这个"方"。在这里,方当违背讲,~命。我搜索了网上的解释,几乎没有讲这个字的意思的。换言之,方盛衰论,讲的就是违背了盛衰的理论。什么是盛衰?就是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病症。本篇讲的也就是违背了阴阳平衡以后产生的病症。)(80.素问·方盛衰论 新解析)1/1---1/4--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雷公向黄帝请教道:人体阴阳之气多少盛衰的情况如何?阴阳之气怎样是逆症?怎样是顺症?)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黄帝回答说:阳气的运行是从左至右,阴气的运行是从右至左;老年人之气的运行是从上到下,少年人之气的运行是从下到上。因此,阳气归于春夏病就能康复,归于秋冬则会死亡。与此相反,阴气归于秋冬病人就能康复,归于春夏则会死亡。所以无论是气多或气少,只要与时令之气相逆都会导致厥症。)(【原文】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1。 【译文】雷公请求询问说:气的盛衰,哪一种是逆?哪一种是顺? 黄帝回答说:阳气主升,其气从左而右;阴气主降,其气从右而左,老年之气先衰于下;少年之气先盛于下,其气从下而上。因此春夏之病见阳证阳脉,一阳归阳,则为顺为生,若见阴证阴脉,如秋冬之令,则为逆为死。反过来说,秋冬之病见阴证阳脉,以阴归阴,则为顺为生。所以不论气盛或气衰,逆的都是短缺。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天气人气的顺逆问题,多少者,阴阳之气的多与少也。四时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从左者,谓春夏之气从左而行于右;阴从右者,谓秋冬之气从右而行于左。老者之气,从上而下,犹秋冬之从上而方衰于下;少者之气,顺下而上,犹春夏之气从下而方盛于上。是以春夏之气,归于阳之从左而右,气之从也,故为生气;归于秋冬之从右而左,气之逆也,故为死气。反之,谓秋冬之气,归于阴之从右而左为生气,归于春夏之从左而右为逆,是以气之无论多少,逆者皆为短缺也。——1.天气人气的顺逆问题 —————————————————— 【注释】1.厥:(jue缺)古通“缺”。短缺、缺乏。《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阴水厥,阳冰厚五寸。”《史记》:“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厥遗。”) 问曰:有余者厥耶?(雷公问道:气多而有余也会形成厥症吗?)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求阴不审,审,审查。不审,指无法探明原因。黄帝回答说:阳气一概上逆而不下降,厥冷之症就会从足底蔓延到膝部。少年人在秋冬两季患上这种病症则会死亡,老年人在秋冬两季患上这种病症便能康复。阳气上逆而不下降必然产生头痛症及其他巅顶疾患,这种情况既在阳症中不能求得证象,又在阴症中不能探明根源。病人五脏所在的部位之间悬隔不通,没有显着的形症可以验证,如同置身旷野之外,又似藏身空室之内,气息微弱得可以预见其死期将不超过当天。因此,五脏之气虚少的厥症常使人胡乱作梦,并且五脏之气虚弱得越厉害则梦境越是离奇迷乱。无论三阳经的脉气悬绝,还是三阴经的脉象细微,其表现都是五脏之气虚少的证候。)(【原文】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1,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译文】雷公又问:气有余也能是短缺吗? 黄帝答道:阳气一上而不下,阴阳两气不相顺接,则足部厥冷至膝,少年在秋冬见病则死,而老年在秋冬见病却可生。阳气上而不下,则上实下虚,为头痛癫顶疾患,这种厥病,谓其属阳,本非阳盛,谓其属阴,则又非阴盛,五脏之气隔绝,没有显著征象可寻,好象置身于旷野,伏居于空室,无所见闻,而病势绵绵一息,视其生命,一天不满一天了。所以,气虚的厥,使人梦多荒诞;厥逆盛极,则梦多离奇迷乱。三阳之脉悬绝,三阴之脉细微,就是所谓少气之侯。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气有余也是短缺的问题,一上不下,寒厥到膝者,阴气自下而上,从井而至合也。阴气上行,秋冬之令也,故老者为顺,少者为逆。此盖以人之阴阳,而应天地之四时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者,阳气自下而上于巅顶也。阴阳二气,上下相同,犹天之寒暑往来,四时之生长收藏。夫肌腠气分为阳,经脉血分为阴,阴气生于阳,阳气生于阴。故曰所出为井者,阳气从阴而出于脉外之处为井也。所入为合者,阴气从阳分而入于经脉之中,亦从井至合而与荣血相会,故曰所入为合。盖自井至合,则五行之气已周,复散行而上也。诚观寒厥之病,始于肘膝而不能回阳,则渐至额颅皆冷,此阴阳血气生始出入之要道,学者不可不细加参求。夫老从上,少从下,此老幼百年之四时也。阳顺左,阴顺右,此天地一岁之四时也。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此一日之四时也。因是老者一岁之中有春夏,一日之中有春夏,少者一岁之中有秋冬,一日之中有秋冬,能顺一岁一日之四时,则百岁之气皆顺矣。岂老者只行秋冬之令,而少者单行春夏乎?此盖以天之四时,合人之阴阳,以人之顺逆应天之四时,是以不明天地人参合之道,求阳而不得其气,求阴而不能审其微,以五部而候五时之气,若隔绝而无征验矣。夫四时之气生于五方,人之形身乃神气之屋宇,若居旷野不知四时之气也,若伏空室而不知人之阴阳也,绵绵乎天道之细微也。不知天道之微,而欲合人之阴阳,尚不能满一日之四时,而况能知有岁之阴阳乎?是以少气之厥,形之于梦,而合于四时,更见微渺之极也。——2.气有余也是短缺的问题 —————————————————— 【注释】1.审:(shěn沈)《文子·微明》:“百言百计常不当者,不若舍趋而审仁义也。”《庄子·徐无鬼》:“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吕氏春秋·顺民》:“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这里用为固定、安定之意。)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见人斩血借借,杂乱众多的意思。---因此,肺气虚少则会使人梦见白色的东西,或是梦见杀人的场面血流满地,若是遇到肺脏所主的秋季或逢庚辛日的金旺之时,便会梦见战争的场面;)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肾气虚少则会使人梦见人从舟船上落水淹死,若是遇到肾脏所主的冬季或逢壬癸日的水旺之时,便会梦见自己伏身于水中而畏惧惊恐不已;)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虚少则使人梦见芳香的草木,若是遇到肝脏所主的春季或逢甲乙日的木旺之()时,便会梦见躲藏在大树底下不敢起来;)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虚少则会使人梦见救火的场面或是雷电交作的现象,若是遇到心脏所主的夏季或逢丙丁日的火旺之时,便会梦见自己的身体被火烧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虚少则会使人梦见饮食不足而腹饿口渴,若是遇到脾脏所主的长夏或逢戊己日的上旺之时,便会梦见筑墙建房的场面,)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人体平时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或刚生病时,往往是阴不足,阳有余。我们应该“补阴泻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五脏气虚会做什么梦——读《黄帝内经》素问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1)(这些都是五脏之气虚少所诱发的不同梦境。由于患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以应当综合五脏之症,调理阴阳之气,审察十二经脉的表里虚实进行治疗。)(【原文】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1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2盖屋。此皆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译文】因此肺气虚,则梦见悲惨的事物,或梦见人被杀流血,尸体狼籍,当金旺之时,则梦见战争,梦见悲惨的事物。肾气虚,则梦见舟船淹死人,当水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燔灼而自己伏于水中。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当木旺之时,则梦见伏在树下不敢起身。心气虚,则梦见救火以及看见阳性之物,当火旺之时,则梦见大火烧山。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当土旺之时,则梦见作垣盖屋。这些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当参合五脏见证,调其阴阳,其内容已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五脏气虚时做梦的问题,凡此五脏气虚,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当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而合于四时。——3.五脏气虚时做梦的问题 —————————————————— 【注释】1.舩:(chuán船)古同“船”。《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 2.垣:(yuán元)《书·梓材》:“既勤垣墉。”《诗·卫风·氓》:“乘彼垝垣。”《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公伊濯,维丰之垣。”《管子·八观》:“闾闬不可以毋阖,宫垣关闭不可以不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尽毁其馆之垣。”《墨子·备城门》:“周垣之高八尺。”《说文》:“垣,墙也。”这里用为矮墙之意。)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诊有十度,度,衡量;十度,是指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各有二——诊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脉息之动本无常体,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的上下,是平民还是君卿。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医术不高明,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抓住了一点,放弃了另一点,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如以这种诊断方法传授给后人的话,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原文】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1,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译文】诊法有十度,就是衡量人的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揆度它的阴阳虚实,对病情就可以得到全面了解。脉息之动本无常体,或则出现阴阳散乱而有偏颇,或则脉象搏动不明显,所以诊察时也就没有固定的常规。诊病时必须知道病人身份上下,是平民还是君卿。如果对老师的传授不能全部接受,医术不高明,不仅不能辨别逆从,而且会使诊治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看到了一面,看不到另一面,抓住了一点,放弃了另一点,不知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所以诊断就不能明确,如以这种诊断方法授给后人的话,在实际工作中自会明显地暴露出它的错误。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诊察之道的问题,诊察之道,除望闻问切,四时五诊之外,而更有十度也。所谓度者,即度量也,揣度也。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也。度人脉者,度人合天地而成三部九候也。度脏者,度五脏之奇恒逆从也。度肉者,度人之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裹则寿,不相裹则夭;如病而形肉脱者死。度筋者,手足三阴三阳之筋,各有所起,经于形身,病则宜用燔针劫刺也。度腧者,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度阴阳者,度脏腑表里阴阳之气。尽者,谓尽此法而人病自具也。脉动无常,散在阴而又颇在阳,此病在情志,是以阴阳莫测,脉脱不具,必问后而得之。度上下者,度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度民者,度其贫富乐苦也。度君者,度王公大人骄奢淫逸,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当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人之常情莫不恶死而乐生,焉有不听者乎。度卿者,度其贵贱,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绝侯王。是以受师不全面,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4.诊察之道的问题 —————————————————— 【注释】1.俞:(shù术)古同“腧”。人体上的穴位,“腧穴”的省称。所谓“俞”,即五脏血气输转传布之意。血气输转传布于背部所在,针刺以刺激该处即可调节该脏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俞气化薄,传为善畏。”)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至阴虚,则天之阳气离绝;至阳盛,则地之阴气不足。能使阴阳互济交通,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能事。阴阳之气互济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诊法,怎么掌握阴阳的原则——读《黄帝内经》素问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2)(诊合微之事,就是把各种诊察所得到的细微的临床资料结合起来——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辨明正常和异常,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追寻阴阳的变化,了解五脏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结论,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方可以诊病。)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原文】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1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1,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译文】至阴虚,则天之阳气离绝;至阳盛,则地之阴气不足。能使阴阳互济交通,这是有修养的医生的所行为。阴阳之气互济交通,是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所以高明的医生诊病,是掌握阴阳先后的规律,根据奇恒之势六十首辩明正常和异常,把各种诊察所得的点滴细微的临床资料综合起来,追寻阴阳的变化,了解五脏的病情,作出中肯的结论,并根据虚实纲要及十度来加以判断,知道了这些,方可以诊病。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上的;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饱满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诊病之纲要的问题,盖在天为气,在下为水,在气为阳,在肾为精。气生于水,阳生于精,是以至阴虚,则天气绝。至阳者,天之阳也。天地之气,日月运行,寒暑往来,交相和平也,如天气盛则地气不足也。是以人之阴阳上下,表里气血,以配天地之阴阳者也。阴阳交并者,谓阴阳寒暑之交相出入也。阳气先至者,谓四时之气始于一阳初动。至人者,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呼吸精气,独至守神,而复归于无极,故曰阴阳交并,至人之所行。五度者,度神之有余与不足,气之有余与不足,血之有余与不足,形之有余与不足,志之有余与不足也。诊察之道,有阴阳逆从,有前后左右,上下之诊,论在《脉要精微篇》中。有余之病,起而行;不足之病,坐而卧。知起之所为有余,则知所以不足,盖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而可以知十也。——5.诊病之纲要的问题 —————————————————— 【注释】1.至人:能认识、承认真实世界的人。《文子·道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2.湛:(zhàn占)《诗·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甚湛。”《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管子·地员》:“干而不挌,湛而不泽。”《老子·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淮南子·览冥》:“故东风至而酒湛溢。”这里用为盈满、饱满之意。) 知醜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所以切其阴而不能了解其阳,这种诊法是不能行于世的;切其阳而不能了解其阴,其所学的技术也是不高明的。知左而不知其右,知右而不知其左,知上而不知其下,知先而不知其后,他的医道就不会长久。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既知道高,亦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疾病的初期,见到邪气有余,就应考虑其正气不足,因虚而受邪;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脉证参舍,以穷究其病理。例如形弱气虚的,主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的,亦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主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要求医生举止得体,思维敏捷,头脑清晰,病人与你交流过程中要慎之又慎,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和他进行交流)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怎么才能不违反医道——读《黄帝内经》素问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3)(要求医生全面审察,审慎的分析病情,同时要求医生在诊疗疾病过程中,一切行为必须严肃认真,不能粗糙。)(出入有行,指一举一动必须保持医生的品德-----司八正邪,司,是候查的意思;八正,指八节;邪,是不正之气——所以,诊病有一定的大法,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一举一动,保持很好的品德;思维敏捷,头脑清静,上下观察,分别四时八节之邪,辨别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触按其脉息的动静,探切尺部皮肤滑涩寒温的概况;视其大小便的变化,与病状相参合,从而知道是逆是顺,同时也知道了病名,这样诊察疾病,可以十不失一,也不会违背人情。所以诊病之时,或视其呼吸,或看其神情,都能不失于条理,技术高明,能保持永久不出差错;假如不知道这些,违反了原则和真理,乱谈病情,妄下结论,这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的医道的。)(【原文】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1,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2。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译文】要知道不好的,也要知道好的;要知道有病的,也要知道无病的;既知道高,也要知道下,既知道坐,也要知道起;既知道行,也要知道止,用诊之道才有纲要。能做到这样有条不紊,反复推求,诊断的步骤,才算全备,也才能永远不出差错。疾病的初期,见到邪气有余,就应考虑其正气不足,因虚而受邪;检查病者的上下各部,脉证参合,以穷究其病理。例如形弱气虚的;主死;形气有余的,脉气不足的,亦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的,主生。 所以诊病有一定的大法,医生应该注意起坐有常,一举一动,保持很好的行为;思维敏捷,头脑清静,上下观察,分别四时八节之邪,辨别邪气中于五脏的何部;触按其脉息的动静,探切尺部皮肤滑涩寒温的概况;视其大小便的变化,与病状相参合,从而知道是逆是顺,同时也知道了病名,这样诊察疾病,可以十不失一,也不会违背人情。所以诊病之时,或视其呼吸,或看其神情,都能不失于条理,技术高明,能保持永久不出差错。假如不知道这些,违反了原则真理,乱谈病情,妄下结论,这是不符合治病救人的医道的。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诊病之道的大法,转神明者,运己之神,以候彼之气也。上观下观者,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也。八正者,日月星辰,四时之气也。别五中部者,先别五脏之脉也。按脉动静者,候其浮沉迟数也。循尺滑涩,谓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甚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良医也。视其脉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恒之病也。逆从者,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名者,实之宾也。能正其病名,而后诊可十全,不失人之常情矣。视息者,候呼吸之往来,脉之去至也。视意者,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顺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诊病之道,妄与生死之期,此失经绝理,是谓失道。——6.诊病之道的大法 —————————————————— 【注释】1.纪:(jì技)《诗·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散无友纪。”《管子·问》:“凡立朝迁,问有本纪。”《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墨子·尚同上》:“譬若丝缕之有纪,网罟之有纲。”《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吕氏春秋·仲秋纪·仲秋》:“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这里用为纲领、头绪、要领之意。 2.格:(gé隔)《书·益稷》:“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孟子·离娄上》:“人不足与適也,政不足闲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广韵·陌韵》:“格,度也,量也。”这里用为度量、衡量之意。)(雷公向黄帝请教说:气的盛衰变化,哪种情形是逆?哪种情形是顺? 黄帝回答说:阳气从左向右运动为顺,阴气从右向左运动为顺,老年气从上向下运动为顺,少年气从下向上运动为顺。反之,则为逆。因此,在春夏季节,人体的脉象归阳则生。在秋冬季节,人的脉象归阳脉则死。反之,在秋冬季节,人的脉象归阴则生。所以,人体血气循环盛衰变化,气逆都会产生厥症。 雷公又问:气有余就会产生厥症吗? 黄帝回答说:人体阳气上行而不下,寒气就会从足部厥冷至膝。在秋冬季节,青少年发生厥症就会死亡,老年人发生厥症则会有生机。阳气上行而不下,就会使人体产生头痛和巅疾病变。这种厥症,既不是阳气过盛,也不是阴气过盛。患者五脏血气循环阻隔,听不到五调徵音,就像身处旷野,又像是睡卧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病势绵绵奄奄一息,生死只在旦夕之间。这种气虚厥症,会使人产生幻觉,甚则昏迷不醒。三阳经气悬绝,三阴经气细微,就是气虚的症状。 患者肺脏气虚,就会梦见白色景物,或梦见人被斩杀鲜血横流。如果是阳明金气主时令的秋季,则会梦见战争场面。 患者肾脏气虚,就会梦见舟船倾覆人落水。如果是太阳水气主时令的冬季,则会梦见爬卧在水中,就像有恐怖的事情发生。 患者肝脏气虚,就会梦见菌香扑鼻绿草葱葱。如果是厥阴木气主时令的春季,则会梦见爬卧在树下不敢起来。 患者心脏气虚,就会梦见柴草堆里有火苗。如果是少阴火气主时令的夏季,则会梦见大火焦灼。 患者脾脏气虚,就会梦见饥肠辘辘总是吃不饱。如果是太阴土气主时令的长夏季节,则会梦见筑墙盖房。 这些五脏气虚症状,都是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所致。诊治时要综合分析患者五脏经气脉象,调节血气循环的阴阳平衡。这些诊治法则,都已经其在《经脉》篇中论述过了。 诊察人体疾病的规则有《十度》,包括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揆度人体血气循环是否平衡,就可以全面掌握病情。经脉搏动变化无常,阴气消散,阳气就会出现偏颇。脉象特征不明显,诊断疾病也就不能固守没常规。诊察疾病时,必须全面审察患者身体血气循环的上下变化,就像体察社会民情与政风的关系一样。 如果全面承袭老师传道受业的知识,就会使医术不能彰显医道,导致无法判断逆从关系。由此造成胆大妄为鲁莽行事,守雌失雄守阳失阴,不懂得系统分析综合权衡,找不到病因也不能治本。自己再给后人传道受业解惑,就会形成违反医道常理的谬论遗毒。 阴虚至极,就会使天气隔绝。阳盛至极,则会使地气不足。天地阴气阳气交合运行,才能够人体血气循环顺畅。天地阴气阳气交合运行时,阳气先至阴气后到。因此,圣人诊治疾病能够秉持大道,遵循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奇恒》之势的论述,是学习六十种诊病方法的首要规则。必须系统分析综合判断病症脉象,追从天地阴阳变化规律,明察人体五脏血气循环的状况。结合经典理论,把握虚实要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依据《十度》定规行事。懂得了这些常识,才有资格行医诊病。 如果切阴不知阳,这样诊治疾病就会使患者身亡。切阳不知阴,必然是道行不深学术不精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这样的行医诊病肯定不会长久。知丑知善,知好知歹,知正知邪,知已病知未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只有恪守大道的根本纲纪,始终不忘“术为道之用”的初心,守正创新“法术万变而道不变”,这样才能修成医道,确保万世传承不绝。 概括来讲,患者疾病初起时,必然会出现邪气有余的症状。这时,就要知道病因在于患者体内正气不足。进行诊治时,则必须全面检查患者身体上下的血气循环情况,遵循医道综合判断脉象和疾病症状。如果患者形弱气虚至极,就是死症征兆。即便是患者形体犹存精气尚有余,脉气却已显不足,也是死症征兆。如果患者脉气有余,只是形弱气虚,则会有生机。 因此,诊病有大法,起坐有常规,出入有行迹。感应天道四时地理五行的神明运转变化,首先必须使自己清澈明净,上观天象下察地气,分辨四时节令和四面八方的正邪风气,辨别邪气伤中人体五脏的相应症状。再通过切按诊察患者经脉动静变化,根据寸口尺脉的脉象滑涩征候,判断病邪的寒温特性。然后,再审察患者大小便的情况,综合分析疾病症状的病因病理。如果反复逆推顺求都能相合,就可以得出诊断结论。这样诊察疾病,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也不会迷失“中知人事”的常情。 总而言之,行医诊病,无论是审视患者的呼吸情况,还是观察患者的神志气色,都不能违背医道条规常理。只有严格尊道仔细明察,才能确保永久不出差错。如果不懂得这些医道常识,脱离经典丧失义理,信口雌黄,妄自推断治疗效果和患者死期,这称为失道必失德。) 本篇总结 本篇最为精彩的部分,就是关于疾病和作梦的关系。 我们很多人都做过梦,并且都会因梦而醒过。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实际上,应该是"日有所病,夜有所梦"。 我们都知道,人体在夜间睡眠的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个人体短暂自我修复的过程。如果这个修复能够顺利完成,则人很少会做恶梦,并且不会因梦而醒。打个比方,人体的夜间的睡眠,就相当于超市的打烊和盘点;相当于电脑的重启,如果一切顺利,人的体力和精力就可得以恢复。如果在修复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就像电脑重启时出现了蓝屏,则会惊动大脑,告知哪出了问题了,这时人就会惊醒。 一般来说,前半夜做梦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后半夜做梦与肺气虚有关。在人体中,肝气是主升发的,肺气是主下降的。前半夜是肝肝经当值,此时肝气应该回降,进行自我修复才对,就像咱们生的蜂窝煤炉子,到了晚上,就要盖上火盖,关小火门闷着。但此时,如果肝气降不下来,人就会多梦失眠。同样,后半夜,是肺经当值,肺是管布血的,此时做梦醒来,多半是气血不足,不够布血所致。 因此,如果人体的经络很通,气血很足,是很少会做梦,至少不会做恶梦和惊醒的梦。如果你常爱做梦,你就可以对照本篇文章去寻找答案了。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先祖几千年前就已经研究出梦与疾病的关系了。 归纳:本篇《方盛衰论》,主要论述的是阴阳之气与人之精气盛衰的问题,春时之阳气方盛,阴气方衰,秋时之阴气方盛,阳气方衰,此天气之盛衰也。少者之气方盛,老者之气方衰,此人气之盛衰也。作者随后提醒说,气有盛,不当其时,亦为短暂也。最后作者论述了诊察疾病的道路,实应所有医者所学。 |
|
来自: yinweiming77 >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