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轩经典 II 大学恒解正文(一)

 圆二书斋 2022-10-0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大学》古本一卷,《小戴记》存之。自汉以来,更有单行之本。自二程子兄弟倡为窜易,朱子以后,改窜者益多。今遵《钦定礼记义疏》中《大学》古本释之,以存圣人之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
(大学,成人之学。明明,明而又明,不息其功也。德,天之理而人得之,故曰德。本至虚明者,《大学》教人明之以复其初。亲,爱而体之也。民无异性,学者亲而体之,乃有以周知乎人情。止,止其所而不动也。至善,人身太极之所,即宥密也。大学之道,教人日明明其德,而体察人情以博其理。其用功之始则在于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申言止至善之故。心易动而性本虚明,知所止之地而止之,则心存而理聚,性定而不摇。定久而后至静不纷,静久而后形神安泰。安则道心渐明,可以筹度事理,故能虑。虑则审慎之意。得,得其理,凡理皆统于“明德”者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承上而言,凡物皆有本末,为事必有终始。知止者,非寂守而遗事物也。先知止心,则静可生明,其理可以近道。)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者;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治,平声。○承上“先后”而推论之,由天下之远,递反溯之,而及于致知。盖学必先知而后能行,然致知必先格物,格物即知止时之实功,以此足上文“知所先”之义也。意,心之动机。诚,不欺也。致知,推致其好善、恶恶之明。物,物欲。孟子曰“物交物”者也。格,扞御意。书曰:“格其非心。”司马温公曰:“扞也。”张子曰:“去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即上文而正言其义。私净而后理明,故知至。知至而后不肯为恶,故意诚。诚于为善,而后渐化其气质之偏,故心正。心者,身之主;身者,家之主也。家之教通于国,国通于天下,理一而功用不同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承上言明明德以及于天下,其序不一,要皆统于修身,身修则德明矣。贵贱一理,故学亦无二。)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着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身,本也,身外之理为末。身不修无以端本,而末何以治焉?盖天下事物之理皆本身而推。不知修身,则五性、五伦身内天理之事,反不知行,其所厚者薄矣。而欲凡事物之来,能以天理行之,不失于薄,未之有也!此谓知修身即为知本,即为知之至。前言“知所先后”者如此。)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以存古圣教人之法也。其下五章,则曾子发明孔子未尽之意,而以“诚意”为要功。又析“心”与“意”之别、“诚”与“正”之所以不同,及乎家、国、天下措施之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