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槐轩经典 II 大学恒解正文(七)

 圆二书斋 2022-10-0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物格”节只就上文折转说,欲人知入手功夫,且见古人必先之,故知本所在,则知明德之要。故下文紧接“修身为本”,不必如时解云,此节知所后,盖知后即在知先之中也。




○上文言“家、国、天下”相因之理,次第推及于“身、心、意、知”。恐人误认,向“天下、国、家”索解,又或于“心、意、知”上着迹,流于空虚,故承上而约言之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心、意、知”皆“身”中之事;“家、国、天下”必本“身”而推。以“身”为本,则修身而家、国、天下在是矣;不务修身,而欲家、国、天下之治,得乎?其义前文已悉,不赘。

○“其本乱”节紧承“修身为本”说,言身为万事万物之本,能知修身,则凡事物本末、终始,无不瞭如。本所当重,末所当轻。重者宜先,修身是也;末者宜轻,凡事物是也。知其本而修之即是厚,知其末而缓之即是薄。知身修而尽其事、满其量,所谓修其身而天下平矣,故为知本,亦即为知之至。语意与“物有本末”节神回气合。是圣人言《大学》之知,只是知身内之理。身内之理,明德是也。德本于天,天止一理,理宰乎气,而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人能修身,则其德已明。凡天下之事物,以一理贯之,故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是夫子已将“知”字反复言明,无俟另为索解矣。道莫大于五伦。凡礼乐制度,皆所以维持五伦,而五伦本于身心,非明明德,身何由修?知修身,则本原之地必纯乎天理,天理既纯,则齐治均平,无不悉当。言知止,所以示人入德之要;言知至,示人以反约之功,知身为本,即为知之至。岂若后儒之学,先广博以求知,次静心而防检,分知、行为两时,析内、外为两事哉?夫子已将“知”字言明,故曾子不再释“致知”,而特言“诚意”。诚意是动察之功,知止是静存之要。若不能静存,又安能动察?静存、动察,先儒亦知之矣,但其所谓静存者,不得至善之所而存之,故不解止至善之实。正如孟子言“养气”,不知养气之实,谓“必有事焉”数句,止是集义,而勿忘、勿助,俱道来不熨贴。此千载理学分途,异端百家所以纷纭之故,若再不明言,后来何从问津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曾子因夫子之言而标“诚意”以为的,恐人骛于知而忽于实也。毋自欺,不自欺其善恶之明。“恶恶“二句,真心力行也。必如此而后为诚,快然自足。故君子必慎其一念之发。独,己所独知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闲,音闲。厌:郑氏读为黶(音同眼)。○意动即形于外,不慎即入于小人,故即以反形,再言必慎其独。朱子曰:“厌然,消沮、闭藏之貌。”诚于中,自欺之实。如见肺肝,则不惟难以自欺,亦不能欺人。)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承上文而叹其严,欲人畏天命而致其慎。十目、十手,指视森严,即《诗》“亦临亦保”之意。天地人神,本一气相通,君子畏天命,则必慎独。“曾子曰”犹《左传》“君子曰”之例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胖,徒丹反。○润身,充实而有光辉之意。广,无愧怍。体胖其一端,即易见者以晓人也。胖,谓丰美冲和。意,心之动。心,身之主。故意诚则形于身而有此,“君子必诚其意。”)

            明心明善明德

            诚意诚己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