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说起导弹战舰,很多人都会认为那是二战后导弹技术成熟后的产物。可就如同旧日本海军伊400潜艇一样,有很多日本海军提出的概念后来被世界各国海军所接受,以至于让海军舰艇步入了“导弹”时代。 “奋龙”2型 “奋龙”4型 旧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就提出了“奋龙”系列导弹项目,其中“奋龙1型”是以空对舰开发的反舰导弹,但该导弹还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研发就下马了。“奋龙2型”则是开发的一款地对空导弹,其使用陀螺稳定系统进行稳定,诱导方式为无线电制导,动力依靠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弹头拥有50千克高爆炸药。“奋龙3型”则是在“奋龙2型”的基础上,将固然燃料火箭发动机更换为液体燃料发动机。“奋龙4型”则是因美军B-29轰炸机而研发,因日本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失利,让美军获得了该地机场,以至于美军B-29可以以此为基地对日本本土实施空袭。“奋龙4型”的射程据说达到20千米以上,速度达到1200千米/小时,引导方式为雷达制导,其通过两个雷达来完成防空任务,一个雷达跟踪目标,另一个雷达跟踪导弹,然后通过计算将数据导入导弹并使其攻击目标。 然而,“奋龙”系列导弹还没有投入正式生产,太平洋战争就被画上了句号。可在这之前,旧日本海军就幻想着以“奋龙”系列导弹为基础开发“划时代”的海军舰艇,以技术优势打败美国。旧日本海军甚至还“妄想”将“奋龙”导弹正式量产后改名,其中舰载防空型导弹叫“天龙”,反舰导弹型导弹叫“剑龙”。 目前能够发现旧日本海军搭载导弹的舰艇最出名的就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大号”级战列舰的现代化改装方案,也就是后来的“特二”方案。该方案的目的就是为“大和”号和“武藏”号安装导弹发射装置,以在海战中一举歼灭美海军并对抗美军的轰炸机和未来的喷射式战斗机。“大和”级战列舰的主要改进方案是将2号主炮塔拆除,在炮塔内安装3座4联装“剑龙”舰对舰导弹发射器;位数众多的副炮塔保留左右的第2座,其余的副炮塔和测距仪全部拆除,以安装3部4联装“剑龙”导弹发射器;改装后的“大和”级战列舰左右两侧还加上了双联装“天龙”防空导弹发射架,除保留水平机枪阵位外,其余的被换成成防空火箭。为了给“天龙”和“剑龙”导弹制导,“大和”级将在舰桥上访和后部未赶上分别装备4号2型雷达和3号2型雷达,前者用来对水面搜索,后者用来制导防空导弹。 “大和”级战列舰2号炮塔改装导弹发射架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特二”方案真的出现,这应该是“大和”改,而不是“超大和”,“超大和”是以“大和”级为蓝本,建造更大的船体,装备510毫米火炮,但装甲厚度与大和相同的,动力改进后的“升级型”战列舰,而不是此处所说的“大和”级战列舰“特二”方案。 除“大和”级战列舰外,“利根”级重巡洋舰和初代“秋月”驱逐舰也有当时的现代化改装计划,当然是为了安装“天龙”和“剑龙”导弹了。按照计划,日本海军将在1947年完成“利根”的改装,起降保留1号和2号主炮塔,拆除3号和4号主炮塔以安装2座双联装“天龙”防空导弹发射架;舰艇后方安装8个“剑龙”反舰导弹发射架(另有一说为16个);8门127毫米高炮拆除4门,以安装三联装火箭鱼雷发射装置。“秋月”级驱逐舰则是将给3号和4号炮塔拆除,以安装2座双联装“天龙”防空导弹发射架...... 总体而言,旧日本海军提出的“导弹概念”在当时来说与伊400潜水航母一样不切实际,甚至超出了日本本身的承受能力。但是,日本海军的“导弹概念”如同伊400一样,为当今海军作战模式奠定了基础,前者促成了战略核潜艇,而后者则给了水面舰艇对抗航母和舰载机的方法,更强调了海军舰艇的三大主要任务防空、反舰和反潜中的两项。然而,随着美国B-29轰炸机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妄想”随着日本投降流入了美国和苏联的“口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