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走在清洁、宽敞的马路上,很难想象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城市环境的脏、乱、差。为了改变旧面貌,天津成立了卫生工程局。从摇铃倒土、马车配粪兜、修建下水道的基础工作开始,一点一点垒建美丽天津。 1949年1月15日,华北重镇天津解放。 当时,整个城市嘈杂无序。市区除九国租界区域外,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围城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河北区中山路都是鹅卵石铺筑,高低不平,疙疙瘩瘩。马路当中的有轨电车行驶过程中钢轨和机车的摩擦声,以及电车发出的“叮当”声,吵得人们心烦意乱。 中山路是一条大马路,承担市民生活物资运输的重任,大马车往返络绎不绝,路面上马粪、垃圾、杂物到处都是。 老城厢里里外外的居民区,都是“矮房”“窄屋”和拥挤不堪的大杂院。院里住着多户人家,户户生火点煤球炉子,每天“烟气缭绕”。夏天的大杂院更像火炉,人们到胡同空场上坐着通风歇凉是常事。 大院中,有几户人家就有几口水缸、脏水桶、马桶。垃圾盆有用破纸箱的、有用破搪瓷盆的、有用破草帽的。垃圾堆放也没有准地方,都往胡同外的空地倾倒,苍蝇漫天飞。居民区没有下水道,一遇雨天,污水与雨水顺街流淌,味道难闻。 那时,只有各家各户的粪桶是统一的。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粪商”独霸一方是天津特有产物,老百姓惹不起,花点钱买粪桶图个顺当。 另外,墙子河、赤龙河等河面上漂着死猫、死狗、死老鼠……总之,这个城市用三个字概括:脏、乱、差。 1950年3月,天津市卫生工程局挂牌成立,王培仁出任卫第一任局长。他率领全体工作人员,依靠群众,摸索经验,大干三年,使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卫生工程局坐落在现在一宫附近 新中国成立前,马路清扫和垃圾处理由警察局负责。卫生工程局成立后,按区划设置,一部分人清扫马路,另一部分清运垃圾。马路清扫分段定人,早晨在工人上班、学生上学前,把马路扫净;下午保持清洁。规定居民的垃圾不准乱堆、乱倒,采取定时摇铃倒土的办法。人们听到铃声后,把自家收集的垃圾倒在垃圾车上,然后工人再把收集的垃圾用来填垫水坑。比如:西开教堂后、炮台庄一带,就是用垃圾填平的。 50年代天津的洒水车 马车是那时的主要运输工具,马粪便成为严重污染源。为此,卫生工程局出台了入市马匹必须佩戴“粪兜”的规定,马路环境大为改观。对居民粪便清除也改由政府统一管理,先后成立五个粪便清除所。淘粪工人由公家接管,发工资。车马工具作价收买,愿意参加者可以取得工人待遇。粪场迁至“比国窑”,减少了城市蚊子、苍蝇的孳生。淘粪工人按时入户“磕灰”,不收小费,深受居民欢迎。淘粪工人按月拿工资生活有了保障,工人们皆大欢喜,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同时,为改善市内环境卫生,拆除简陋厕所,兴建公厕。 1952年夏天,一场大雨把“修建下水道”提到日程。当时,城边的大水沟形成一条小河,加上几处积水都涌向南门外大街,污泥汹涌四溢,临街店铺门前都用土袋堵着,以防洪水进屋。王培仁冒雨率领机关干部查看水情,决定在南门外大街铺设天津市第一条下水道。这条大街埋设了钢筋混凝土半圆形下水道,直径宽三米。修建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经费严重紧张,但卫生工程局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了城市下水道工程的修建,让天津的卫生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关注忆津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