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冲游记】腾冲人心中的丰碑——国殇墓园

 大春观察 2022-10-05 发布于江苏

腾冲人心中的丰碑

      ——国殇墓园

作者刘福义
去腾冲旅游,腾冲人首推国殇墓园(含滇西抗战纪念馆),他们认为,这里最能体现腾冲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最能彰显腾冲人爱憎分明的民族情怀。

警钟长鸣
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以抗战为主题的纪念馆,馆址是当年远征军反攻腾冲指挥部的旧址,紧邻国殇墓园,使纪念馆与墓园组成更为完整的具有参观、瞻仰、凭吊功能的园区。纪念馆的大院,一个巨大的铜钟悬挂在那里,预示着“警钟长鸣”。

纪念馆正门

滇西抗战时中国军队著名将领

走进纪念馆的大厅,正面墙壁上,凿刻着参与滇西抗战的主要人物和重要场景的浮雕,地下印有腾冲抗战期间各重要事件的年代线,整个大厅装饰的肃穆庄严,敬仰的心情油然而生。随着讲解员时而低垂悲愤、时而高亢激昂的语音(在线讲解),我们的心绪也随之被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纪念馆分抗战后方、御敌前线、怒江对峙、绝地反攻、祈愿和平、日军滇西细菌战罪行展等10个部分。馆藏实物10万多件,展出2.2万件,图片1700张。其中,民间收集的6000多件文物,1000多幅照片,不乏珍品、绝品。通过大量老照片、纪录片、史实资料、油画、连环画等,和馆藏文物一起,真实再现了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

中国远征军名录墙
从纪念馆出来左转,全长133米,镌刻着10万多名参与滇西抗战而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姓名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矗立在面前(其中包含第一次远征牺牲的将士)。转过名录墙,就是国殇墓园。

怒江:中日军队曾在此隔江对峙
1944夏,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向占领腾冲两年的日本侵略者发动进攻,歼敌6000余人,收复了腾冲(全国500多座沦陷县城中第一座光复的县城)。李根源(时任云贵监察史)向国府建议,为烈士建立陵园获得批准,并亲自监工督造。墓园1945年1月破土动工,当年7月7日(全面抗战8周年)建成,李根源亲题“国殇墓园”。墓园逐年分期扩建至现在的规模。国殇墓园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组成,建有“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战区抗日烈士墓”、“抗日英烈纪念堂”。墓园长眠着9168名远征军将士(其中有1000名地方武装、19名盟军将士)。

饿死不吃军粮

修路
滇缅抗战期间,腾冲人修桥铺路、运送军粮、后方救护,经历了这场血与火的战斗。因此,滇缅抗战既是腾冲人心里抹不去的痛,也是腾冲人深埋在心里的骄傲与自豪,纪念馆(含国殇墓园)就是耸立在他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抗日县长张问德(左)与民国元老李根源
司机赵师傅是“中国远征军后裔联谊会”的志愿者,也是“黄埔同学会”的志愿者,两会在腾冲举办的任何祭祀、凭吊、座谈等活动,赵师傅都积极参加服务,耳濡目染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旧闻”。我曾经问他:日军占领腾冲后,为什么和顺古镇却没有受到破坏?他说,这有特殊原因。原来,古镇上有一个叫张德辉的去日本留学,娶大学同学(日本人)为妻,回国后在古镇开诊所。驻守腾冲的日军队长认识他的妻子,达成口头协议:古镇该交的军粮不能少,日军不进古镇。因此,古镇得以免遭破坏。抗战胜利后,张德辉一家不知所踪。
“抗日县长”张问德以及他的“答田岛书”是腾冲人家喻户晓并引以为豪的抗战故事。1942年战火烧到腾冲,腾冲县长及下属官吏望风而逃,日寇兵不血刃占领腾冲。年过花甲的张问德临危受命担任“县已不县”的腾冲县长,组织战时县政府,建立腾西北抗日前方根据地。面对敌酋的软化和诱降,他写下了当世名檄“答田岛书”,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至今仍被视为“正气篇”盛传不衰。

倭冢
腾冲人对日本人的仇恨是刻在骨子里的。赵师傅告诉我们,抗战胜利时,日军联队长被击毙,两个副队长被活捉,他们把两个副队长连同联队长的尸体,面向烈士墓跪着埋了,并建一个“倭冢”长年跪拜。据赵师傅说,改革开放后,日本人来腾冲,提出愿出资10个亿投资腾冲,只有一个条件:撤除倭冢,让尸骨回日本。腾冲人断然拒绝!出再多的钱,倭冢不能撤,这是历史的见证,要让子子孙孙记住的历史!他说,日本人现在不来腾冲,来了也没有地方接待,腾冲是全国少有的日本人不愿意去的城市。他还对南京九华山庙宇供奉日本战犯的事极为愤怒:每年“国祭”,我们腾冲都设分会场,南京与我们腾冲一样,饱受日军侵略之痛,怎么能发生这样的事,应该严惩!
滇缅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与美、英盟军歼灭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是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将侵略者赶出国门的战斗。现在纪念馆、国殇墓园每年都有140多万的游客来此凭吊、瞻仰,这里已经被辟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