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写给我的一个忠实读者:妈的,谁创造了病痛,谁制造着死亡?

 新用户06868399 2022-10-06 发布于内蒙古

第 1975 期

文|一笼莜面

六年之前,对生死问题,我还漫不经心。偶尔听说熟识或沾亲带故的老人去世了,心中难免掠过些许悲伤,但用不了多久,也就风轻云淡了,因为我知道,生老病死毕竟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老年人就像耗尽油的油灯,熄灭也是必然的。

但自从我与病魔展开生死搏斗的拉锯战之后,不但在医院多次听闻过病人被折磨得凄厉而痛苦的哀嚎声,也亲眼目睹过多个被病痛折磨而去的病友,再加上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不堪回首的经历,于是,也就对生死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对自己身患重症这一问题,我从最初一年多的坚决不接受,到后来的“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一直到如今的坦然面对。这个心理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艰难的。在此期间,为了打发痛苦而难熬的时间,我在网上创办了《老事旧人》微信公众号,开始用胡写乱画来分散注意力,因此,许多读者加了我微信好友,其中多数为素昧平生者。因我有过连续几年的求医治疗经验,所以一些读者在亲人或自己身患此病后,一下子就惊得手足无措了,慌乱之中于我征询意见,说实话,我本来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能对他们有什么作用吗?不过,至少我可以告诉他们如何求医,少走些许弯路,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以现身说法,让他们平息慌乱,把情绪冷静下来。

六年间,向我问询过的人,少说也有三四十人。在这方面,我本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原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凡是我能回答的,都如实告诉他们,即使没法回答的,也给他们提个建议。做其它事情我有时有烦躁的情绪,但唯独于此事,一想到对方慌不择路的悲伤,即使大中午或午夜时分,我也从来没有嫌弃过任何人,我的宗旨只有一条,如果这个病人因我的说辞而得以康复起来,那我就“善莫大焉”,就等于做了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尽管我没有给他们以金钱的援助,在他们看来有时胜过金钱。

帮助别人是一件幸福而有成就感的事情,可有时也惹得我闷闷不乐。尽管我和这些人大多素昧平生,但在网上聊得多了,也就视为了朋友,甚至知己,而这来势汹汹的病魔,有时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一些人最初在我的鼓励、开导下还乐观、积极,可忽然间就没了音信,我知道他们是“去”了,孟子说:见其生,不忍闻其死。活活的一个人,几天前还在相互勉励,一起努力度过人生的磨难,说没就没了,于我而言,悲伤的情绪哪是一时半会能接受得了的?

一位女士,今年才四十六岁,比我得病那年还小三岁,是我的一个忠实读者,她至少五年前就加了我微信,隐隐约约记得我们曾经也说过一些话,她对我的文章和与病魔抗争的精神甚为感佩。今年的八月上旬,她突然通过微信给我发过一点东西,一看,居然是两幅截图,内容是四年前她把我写的一篇题目叫《妻子》的文章转发到她的朋友群,让她的朋友们看,以及她们共同感叹人生健康最是重要的一些话语。突然给我发四五年前的这些东西,我感觉甚是蹊跷,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儿。一问,果然有事,原来她也得病了,已经住院治疗一个月左右,后背疼得像碎了的玻璃渣扎在里面,动都不能动,起都起不来,想坐起一会儿都成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她说她这个时候最需要精神支柱,而她一直最佩服我的坚强,想和我经常说点话,问我是否可以?我说只要她需要,随时喊我,我可以放下手头的一切,陪她聊天。

她似乎知道自己是啥病,但还好像不彻底清楚,也许是亲人有意瞒她,也许是她不愿意面对,就像当初的我一样,为此,我也不敢问得太细,只是找各种乐观的理由安慰、鼓励她坚强,以我的经历说明人生转机很多,在重病面前,人的精神、毅力特别重要,一定坚持下来,熬过人生的寒冬。并以最快的速度给她寄去一本我在病床写出的散文集《故乡,记忆中的那些人和事》,里面有几篇文章涉及到了我生病期间的内容,妄想让她通过读我的书,一方面分散注意力,一方面汲取我的精神力量。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长达近两个月的聊天,最初几乎天天有三两次聊天,每次多则十来八句,少则三五句,只要她说,我就陪她,她不说,我估计她治疗去了或在休息,不敢多去打扰,但心里一直在牵挂着。她经常在说话时要发一个哭的表情,表示她特别地难受,但也一度信心十足,说一定要像我一样坚强。一直到后来,她说话的时间越来越少,我隐隐约约觉得她病情大概严重了,但也没法问,只是心里默默祈祷她快点好起来。可有时候突然就看到她发的文字:王老师,你在不在?我看到后,马上和她说话,可再看不见她的消息,我只能留言继续安慰她。接下来不知道在啥时候,她又是类似的话语。我估计是不是她在昏迷中清醒过来,就想和我说几句话?真是可怜啊!直到后来她又几次和我说,她恐怕不行了,还不忘感谢我。就在她去世的前两天,还留言告诉我,她已经回老家了,老家空气很好。看着这简单的文字,我真是心如刀绞,可又无可奈何。

从前前后后、断断续续的聊天中,我知道她是个乐观、开朗、勤劳、吃苦的人,多年来一直在呼市生活,近两年还回老家承包了一些土地,今年种的是甜菜,到秋收时,她害怕她老公回老家搭照收获甜菜,她不知道该如何度过医院的时光,因为只有她老公对她的照顾最是无微不至,恰到好处。她也说到她女儿,才大学二年级,自从她生病,孩子一下长大了,九月初开学,孩子一旦到了学校,她不知道会怎样地思念。她说她在几年前胯部就有疼痛,可过几天就没事情了,所以根本没当回事,今年春天种地的时候,她还像个风车车,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却居然一下子就疼得动不了了,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的那种苦闷,简直不言而喻。语气里最初满是绝望,和我聊过几天天后,她似乎信心又十足了,说她舍不得她老公和孩子,一定要打败病魔,说听了我的话,感觉心里很踏实,不烦躁,舒服了许多。自从住进医院,她就几乎没有进过食,基本靠营养液维持,后来胃里出血止不住,血小板太低,输了别人献的也维持不了几天。闻见饭味就恶心得受不了,即使很清淡的也不行,后来她大约也预感到了什么,甚至把和人商量自己埋在那里的话都和我说了,她担心坟地葬于老家,她的父母经常看见该多伤心。我说不能瞎说这些丧气话,她说该面对总得面对,逃避是没有用的。直到最后,她只要和我说点话,就没有缺过“王老师”的称呼,多懂事的一个人啊!直到生命垂危之际,也能为别人考虑,可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


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有走的时候,可在不该走的时候走了,于自己而言会有无尽的遗憾,于亲人来说会留下终生的悲伤。

妈的,谁创造了病痛,谁制造了死亡,谁又发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呜呼,大恸!

小刘,我只能以笨拙的笔写点东西,算作是对你的悼念和祭奠,愿你在那边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至于你活着的亲人,他们只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淡化悲伤了,除此之外,还有啥办法呢?

据可靠消息,小刘于2022年10月4日下午两点零三分病逝于老家,作者写文于2022年10月5日下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