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15集)

 y1-e 2022-10-06 发布于北京

文字整理错误难免,仅供参考,请以录音为准。文字部分,欢迎大家一起校核,有错误或分歧的地方,请留言告知!

原声版:

降噪版:

文字整理:

南师讲《宗镜录》第十五集

『《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

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现在《宗镜录》的这个四十二卷,继续关于这个,正式讨论因果问题。那么上一次忘记了讲分段的事,开头起,到上一次『悉昧般若无生之旨』,这是一个大段落。

现在,开始起的应该是属于唯心因果方面。唯心因果就从『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这个地方开始。那么接上次讲到,『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是引用经典这一段,对吧?是不是这样?现在继续下去,就是经典上所讲的,佛经上所讲『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就是说经典上所讲的成就佛果的报身,色身上的,肉身上有光明,甚至于放光,可以照见一切。这是什么果报呢?就是这个心地呀,永远在善良的心地中间,多生累劫的修持所得的果报。

『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无见顶相上一次也提到过了。现在再继续《华手经》的经偈说,这里要注意了。

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来了,就是可以说因果报应,果报的这个哲学问题。那么佛法,真正的佛法要讲的,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所以每一位众生都具备唯心,心物一元这个心。他说这个佛经上的偈子,首先指出了我们的心、心念,能够思想,能够感觉、知觉的,这是生灭心,像电一样,它一下跳动,跳动以后就没有了。这个说,譬如我们大家自己都晓得,体会自己的思想,从早到晚,每一个思想,不能够永恒地存在的,此所谓生灭不停。像海上的波浪一样,像这个电花一样,像风一样在吹,随生而随灭。它是如幻的,佛经经常用“如梦如幻”来形容它。

幻,就是幻灯一样,那个影像,电影一样。但是要注意,幻跟梦两个,不是说没有啊。我们经常研究佛学,或者看到佛经上讲如梦如幻,有一个,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的观念,听到如梦如幻,立刻把它当成啊,没有,这是错误的啊。幻相来的时候,或者当人在梦境中的时候,的确是有哦!不过,所谓指它如梦如幻,它不是永恒,不是固定的存在。

譬如说,我们中国文学受佛学的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啊!对啊,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候一梦几十年的生活都在里头反映。当然严格研究梦的反映,譬如我们做一个梦,梦了几十年,这个梦的经历,觉得自己由小长大。譬如有名的黄粱梦,我们中国文学有名的这个梦,黄粱梦。当然这个黄粱梦啊,是我们中国一个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没有得道以前做的。那么他做这个梦的时候,这个觉得自己年轻考功名考取了,中状元、当宰相,出将入相,功高于一切。四十年,富贵功名、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拉出去杀头。这个头一砍下来,梦醒了。梦醒了看看旁边一个老头子正在那边做饭,饭还没有熟呢。那么四十年当中一顿饭还没有熟,来形容啊,这个人生的短暂。那么因此他悟道,去修道、成神仙。成完了以后嘛现在在我们指南宫啊,给人家在抽香烟。

那么这个梦啊,实际上啊,一个梦几十年,做一顿饭太长了,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譬如我们有时候梦做了很久了,做了觉得梦到年轻一直到老年,不会超过五分钟,不可能有超过五分钟的梦。所以梦中间的时间,同现实的生活啊,这个梦相对的,这就证明时间一切都是唯心相对的。实际上我们假使活了一百年,活了六十年,或者八十岁,这一生的梦啊,人生如梦,其实梦也是人生。我们活八十岁的人,回头一看八十年,好像就是昨天一样的事情。

譬如在座有很多老年、中年以上朋友,想想自己小孩子的那个时候,现在坐到了一想,好像昨天一样,看前面很远。所以我经常说走路就可以看到人生,我们爬山、走路,看前面:“哎呦,还有那么远啊!”不晓得几时爬到,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啊,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件事。

这个生灭当中啊是有,但是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所以呀,念念是生灭,他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的、那个跳动的那个东西,他属于不生不灭的,现象是生灭的。因此啊我们晓得,『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它本来空的,为什么要受大果报?最后要受果报。你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我想一下。因此啊,真正一个了解佛法的人,他坐在那里,一个人单独坐在房间里,四顾无人,或者坐在高山顶上,一个念头乱想都不敢,这一想,就因果历然。

所以,我们中国文化譬如儒家曾子的《大学》,所以讲“慎独”,单独一个人在一起,都还是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乱动;乃至曾子啊引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有这样严重!所谓“戒慎恐惧”,同样的道理,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而讲我们心的力量啊,因果是有这样厉害。

但是,如果拿现在人,拿现在文化、拿科学来讲呢,又回转来另外说一面,如果这个理由说成立的话,但是这样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这个心力运用到别的方面,用到善的上,用到其他方面,它也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我们平常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一个错误的观念,要把它打入“这是空的”,这是非常大的严重的一个错误!换句话说,要懂了这个道理,晓得生灭法同讲如梦,证明这个心的功能这个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于超越了宇宙的力量。这个道理啊,当然我想以后,今后的人类的文化,慢慢会向这一方面去摸索,已经现在在这一方面在探索了。这是我们看到《宗镜录》里头所引佛经的话,就晓得早在研究了。

那么他又引用佛经,又节引关于《华手经》的经偈里头,又有个偈子讲。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不在缘』,怎么缘呢?外缘。我们的心,譬如大家看一句话,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其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也不会乱。物质文明越发达了,人类的欲望越提高。换句话说,人类物质文明越发达,犯罪的行为越来越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复杂。这是当然的,因外缘所引起。所以老子这一种思想,也就是说这个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是一样,所以曾子也觉得外缘的可怕,才有“慎独”的说法。

那么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外境没有这个东西,比如说我经常跟一般年纪大的朋友讲,当年我们念书的时候,不是这个电灯,点一盏青油灯,在灯下,洋油灯后来来了,已经很奢华了啊,那么看,现在好像离开了电灯不能过活了。我们出来的时候,穿草鞋走路,坐着牛车也照样觉得很舒服嘛。坐上去,自己拿个草扇一摇的时候,哎呦,也觉得比现在放冷气啊,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了冷气不能过生活。这些缘啊,心理的都是外缘所引起的。这是一个人修行,心都是外缘引起。但是当外缘引起心的这个功能呢,它的作用并不在外缘的上面,是内在的、唯心的、唯自己。

所以说,这两句话『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换一句话说,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因缘一定属于哪一方面,很难讲,心理的因缘。所以此心同因缘的关系,“非有”,不能说它有,但是也不是空的。当你外缘一引啊,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的。当我们用的时候是有;当这个缘过了,是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

譬如我们做一件事情,做过了就忘了,尤其年纪活大一点的人,好像几十前做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要死的时候想起来。为什么快要死的时候?那如果研究心理啊,那心理的反映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反映几十年前的事情啊,都放电影一样,很快地都回转来了,都会想起来的。

所以我经常告诉青年同学,老年人的一个相反的一个现象,很明显的,老年人,最怕跟老年人谈话,老年人谈话多半给你俩个讲过去的话,他一生啊,我当年如何如何。这一次碰到,讲这个;第二次碰到还是这个;第三次碰到还是这个。每每碰到这一类的朋友啊,哎呀,我是痛苦得要命,拼命地阻止他。阻止他,他还是要讲,因为他没得新的话,新的观念没有,只晓得旧的。那么在这个地方你就看出他的心理,过去所经历过的东西,已经本来在中年阶段忘记了,他为什么到晚年又反映出来?这个地方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心理的功能或者有这样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就看出来它的因果,看出它的因果里有这样可怕。

所以啊,老年会回忆起来,所以心境上是『非有也非无』。我们只能够拿现实人生讲老年。如果说告诉诸位,人如果死了以后,死了以后另外那一个生命啊,把我们现实生活的,乃至过去、前生前生事情都会回忆起来,因为大家不大容易相信。现在一般人喜欢讲:“拿证据出来。”有一个证据,除非你得定,证到宿命通了,晓得前生了,可以做得到。那么过去多少生,自己是变男人、变女人,跟哪个两个是夫妇,跟哪个两个是兄弟,都清清楚楚。有时候兄弟这一生跟你两个是冤家;有时候这一生是夫妇啊,前生是仇人。因为仇人最后报你仇啊,这一生爱你爱得你要死,你受不了了,这个报仇是最好的办法,各种各样的这个因果报应方法。

如果你再……,所以我经常告诉学佛的朋友,最好不要有神通啊,有了神通最好不要有宿命通,晓得前生做过什么,有时候一晓得,蛮难为情的。假使我们前生我也做过狗,也吃过人家的大便,不大舒服啊,最好是没得神通啊,没得神通啊就没有这回事。 

但是这一些呢,证明很难哪。拿现实的文化思想来讲,认为这些是虚无飘渺,所以我们只能拿现有的人生来体会老年跟少年的差别,说明此心『非有也非无,而能起大果。』这就是啊,现在还在叙说心的功能,它本身具备因果的作用。

《显扬论》这是一部佛经,下面的偈颂说:

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是这样跳动的,一生一灭、一生一灭,这是心的功能显出来成果。譬如我们一个孩子生下来,这个孩子资质不同,所以他天才兴趣不同、个性不同,就是他过去生所带来的心的果,所谓种子识带来,心的果。那你后世的教育,怎么变都变他不了,只能够说稍稍影响他一点点,很难,非常难!几乎教育白费了。那么这个心果,但是他只管这个阶段。“生已”嘛,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了。但是灭去了不是没有哦!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啊,还是在。

当然我们要拿现在的科学来研究,有一点大家要小心,现在科学并没有定论啊!科学永远是不定论,要搞清楚啊。今天的真理、原理发明了一个东西,明天会推翻的啊。这个宇宙知识还无穷得很哎,不要相信现在的科学是个定论,那是很笑话,那可以说是知识上的幼稚。不过现在的科学,知识的文明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给我们证明是不错的。如果有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是笑话,自己会闹出笑话来的。

所以大家在研究佛学的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你一引用科学以后,你这个东西一出来以后,三年以后,这个科学定理整个地推翻了,你那一篇论文整个的价值因这个引用错误就完了,这要小心的。

所以我们现在如果拿科学来作说明,都晓得,譬如现在的光学,我们人站在这里,譬如像我同诸位今天站在这儿,两个钟头以后离开了,七个钟头以内,到这里照相,每个椅子上还照出每个人的影子。譬如说,这个生灭早过去了,我们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它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

如果拿哲学、佛学的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永恒的存在。但是存在是影像,影像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生命,不是你原来那个形态,可是由你那个原来的功能所发起来的。所以讲,后来它又变异、变掉了、变去了。变掉不是没有哦!变一个形态;异,另外一样东西,产生、变出来,变异可得,『后变异可得』。

所以因果,心理啊尽管说我们随便做一个行为,想一个思想,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存在的,不是不存在。所以,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起心动念,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常常在现象上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脸色就变了,气象就变了,脸相就变了。如果当时抽血出来验,那个血就变蓝了,变成有毒哦,起了杀心,血液就变成有毒了;当然太高兴的时候,你把血液马上测验,糖分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分的都是不对的。所以修养要我们中和啊,同生理关系、心理关系有这样的难。这些都是借用现在的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的道理来说明这个东西。

那么现在再说这个《显扬论》所发展的这个论文。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所以说,这个道理他是怎么讲呢?我们一切行为,这个行为这个行字啊,佛法这个行字啊,五阴1叫行阴啊。行阴,“阴”字不去管它,阴字也翻译成五蕴皆空这个蕴,含藏在里头,包括在里头。这个行就是动能,那么在动,永远在动,像地球物理一样,永远在转动。

等于大家有些要静坐,有时候想心念把它静下来,一下做不到。做不到你也不要着急,因为你的心理同你生理的功能,它这个机器永远在动,一下要它静下来做不到。要渐渐渐渐慢慢才能澄清下来,那么澄清下来这就叫做功夫了,所谓功夫就是时间的累积上去。所以这个行阴,这个道理先懂。

第二,这个行啊,就包括了我们心理的思想,也是一种行,发展出行为。我前几天跟几位女同学讲笑话,因为跟女同学谈话:“哎,我说你们女孩子真是讨厌,手总是一动、要动。”这个就是女孩子特性,打个电话嘛,坐在那里手就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动动、那里动动,把我这里都动得乱七八糟,不是这样不叫女孩子;女孩子再不然就是摸衣服,摸摸衣服啊,动一动啊,你看女孩子的,无意的。这个无意动就是什么?行阴。个把人,当然也有,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有人也很庄重的。这都是习惯性,这也不是一生的事,就可以看出她的所谓前生的业力来。有些比较没有这个动作的,有些动的特别厉害,你叫她不要动了,“好,这个东西不要动了!”一边打电话,“不要动了,不要动这个了!”结果呢,等下她讲讲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行阴。这个心的果、果报,所谓果报就是说,前生的习惯性带来的,产生这么一个情形,但是当然它是生灭的。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她动作,譬如说我们刚才讲,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这个念头也跳动过去了。再说一个明显的道理,像一个人无意的动作,有人随便讲话喜欢摸衣服的;有人喜欢或者抠鼻子;有人喜欢抠头发,每一个人都有个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你问他怎么样?抠大趾头。你问他:“哎,你为什么抠脚?”“没有啊!”(众笑)他也不知道。等于说骂人骂惯了,“你怎么骂人啊?”他又骂一句:“他妈的,我没有骂你啊!”(众笑)那一句他也不知道。这一种地方呢,他说是『离灭因缘』,他自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注意呦!行阴,这个行阴就是业果。所以我们晓得业果在什么地方,在这些中间,都存在的,自己不知道。它只是一股力量,促使你给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

譬如有人动作、讲话特别啰嗦,你说你简化一点。“是是,我简单讲给你听。”然后说了一大堆。“哎,你把那个结论告诉我!”“是是是。”讲了半天,没有办法。他这个行阴、业力的果报啊,在这个地方转不过来,所以因果的道理始终转不了。

真正学佛的修行你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我今天盘腿打坐念佛这叫做修行了。打坐起来念佛时候很好,念完了以后,“阿弥陀佛,你好讨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样的,没有用,再念也没有用,你没有转过来那个东西。所以往生西方?你往生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那个动力没有加强啊,没有改变过来那个动力。你开汽车的方向,你要向西方开嘛,阿弥陀佛在那,你结果开的都是向东方走的,乃至于向下方走,东方走还好,东方还有个琉璃世界,你向下方开了。

所以这个行阴啊,真正一个修行人,要确实反省最难的是行阴,几乎我们就没有转了。经常笑,我也经常笑自己,也在讲讲有时候人家一不对了,我眼睛一瞪:“你干什么的!”哎呀我说对不起啊!习惯,毛病大,动辄就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行阴的力量。

所以『其性才生,离灭因缘』,看起来自然灭坏,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这要注意后一句:『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它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一个例子,我的习惯,有时候教人不对了,一听,那么跟你讲话,头脑那么(笨),就烦起来了。“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啊!”这也是毛病哎,行阴啊。那么说:“对不起啊,我这个毛病大。”你说那个……(断录)很快的,一弹指六十个刹那。当然,佛学里头讲这些,我的一切行,你只要了解刹那灭,一刹那,(师弹指)这么一弹指六十个刹那,刹那是很快的,一弹指六十个刹那。当然,佛学里头,讲这些佛经术语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个刹那。管它多少个刹那,反正刹那就快得很。这个东西跳动性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跳动性,现象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他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在行。

所以行阴你看流水就知道,一股河流,永远在流。实际上这个河流啊,它每一个浪头、每一个分子生灭的,过去了嘛,就是前一个浪头早流过去了,后面接上来,这个中间在生灭。可是呢,它这股力量是一个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作用也是这样——行阴。那么,又讨论: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

他说那么,提出问题,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一切行?刚才我这个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样大的本事,把这个行阴只能表达说明到这样。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他说:

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这些经文原文都属于佛经的《显扬论》里头,《宗镜录》永明寿大师把它摘出来。他说那么我们讨论这个心的行阴、心的果,因果的,这个里头同唯识有关系了。我们的心啊是熏习的增上。『熏习增上』这一句话就讨论起来就觉得要命了啊。所以什么叫佛学最难懂的?什么叫“业”?那么业当然晓得很难解释了,这个业字,翻成中文是这个文字,不能说成这个“孽”啊,孤臣孽子的这个孽,这是冤孽的孽。佛学用的业字是这个“业”,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业,拿现在术语讲是一股力量、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一个动能。

那么,业也翻译成了“习气”。习气是中文的,中国文化的道理,我们习惯性构成了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也是一股力量。刚才我们比方,有些人无意的许多动作,抓抓头啊、摸摸鼻子啊、打电话还摸电线啊、拿东西啊,这个是习惯,它习惯构成了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

那么人生有许多天然生来的习惯,很难变。我们最近经常有些同学们在说笑话,本来是笑话:“某某同学,哎,你前生大概是女人变的,好多动作离不开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啊,前生男人变的,好多动作男性化。”比方啦,这是当笑话。这个道理,笑话当中是什么呢?这个业力呀,种子,过去带来的那个习惯,这个不只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带来的。

“熏”,燻腊肉、燻鱼啊,熏。我们抽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天天点香,点久了,那个佛像都熏得呀黑黑的。所以啊,菩萨不好做,做了以后啊,一脸都给人家熏黑了,熏香烟,熏起来。

熏、习,属于两个说明,一个名词。慢慢地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下来,变成……,过去的种子在熏习惯了,熏习惯了、习惯了,变成、变异,变成啊现行,现在的行为。这个变当中有异,不同。你说同过去生一样吗?不一样。

讲过去生、现在生太难啦!我们小孩子的时候的习惯,大家都研究自己,再嘛,你找个对象来研究。你看你小时候的同学、朋友,大家在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现在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了,有些当了博士了,有些乃至于社会上做事业,他童年的那个习惯哪,还有,一点没有错,还存在的。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了,不过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那么由现行呢,现在的行啊,熏习呀,变成未来的种子,所以这个是熏习来的,这是一种道理。

还有呢,譬如教育的环境。我们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去了,

慢慢搞久了以后回来讲话,“是不是啊?”“吖。”我说“吖

个什么啊?是就是,吖啊吖的!”我说你怎么不讲“中!”多好呢?洋啊、中啊,讨厌!但是,他有意啊?他无意,搞惯了,那都是熏习来的,慢慢熏习。搞外文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变种子。

我们这个心啊,接受了外境界慢慢的熏习呀,增加的,增加那个作用,慢慢熏习会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所以大家为什么学佛要学打坐要修定呢?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把这个熏习转了。当然定到了最高的时候,才得自在;自在,观自在菩萨,才可以自由自在。

换一句话说,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学佛的人,他的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啊,自在就很任性啊!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你改一改好不好?“好。”等一下,他忘记了,又是老毛病发作。凡夫也自在啊!菩萨也自在,是凡夫也自在,两个自在方向不同。凡夫所以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啊,变成定的功德。其定是一也,这个定是一样,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向造业的路上走啊,一个向升华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是确定了、固定了、变不了了,这谓之定。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你念佛啊、打坐啊,或者搞修养的人,总有种种好的方法给你。好的方法,你说为什么天天念佛打坐?不过是在熏习而已。所以说你要打坐、做功夫,以为自己有道啊,那差远了!我到现在还不晓得道卖多少钱一斤呢。大家都在熏习而已,向好的路上慢慢在练习。熏习久了,你变成定心了,固定那个形态了,把变异啊变成不变异了,不追随这个外境在转,那么才能转变,『定转变自在』。

譬如很多人,学佛学了……,有许多朋友告诉我:“哎呀某人啊,学佛那么多年,年纪又那么大,哈!脾气还是一样坏哦。”不过我说你注意哦,他佛也学得好、也念得好哦!脾气也发得厉害哦!他说对啊。我说同我一样,哈!这有什么用?这有什么用?没有用。你的修持尽管修,你那个坏的业力同你等驾齐驱。你念是这一念的定,没有转变了这个熏习的习气,我告诉你,据我所知,没有用。当然有许多非我所知者。所以要深深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学密宗也好、学什么宗都好──『心熏习增上』。你自己可以检查自己,『定转变自在』。

那么,怎么叫『影像生道理』?我们人生的一切的遭遇,

是自己的过去的因果所发生的一个影像而已。以这个道理来

讲,我们今天活着,几十年人生,自己本身所遭遇的一切,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受教育、怎么样成家、怎么样经过这个,不过是一个第二重的生命反影、第一重生命反影,是你过去力量带来,影像。那么懂了这个影像,在这个中间,找出来它那个原理。所以你要真正研究佛法,在现实人生当中,透过这个现实找出它的原理。

那么这三种圣教,圣教就是佛的遗教,三种,大乘、小乘等等,下面有解释。那么下面是解释这个道理,这四句话一个偈子,很重要。『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显扬论》翻译过来的纲要就是这四句话,这个纲要包括意思很多,下面是解释。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反转来一个说明。就是对于这四句话所包含的这个心,一切唯心因果的,业果的道理,下面加以说明。

他说,我们普通啊,『由道理及圣教』,换句话还要翻一翻,“因圣教”,像我们在座的人,先研究佛学,佛学他的,圣人已经成就了的道理告诉我们,然后嘛知道了这个道理,因由圣教知道这个道理。由知道了这个道理,“证知”啊,这个很难了,我们没有做到。尽管研究了佛学,你还要求证。求证要什么去求证啊?上面一句话,『定转变自在』,靠戒定心去求证。求证到了以后,你“证知”了。“诸行”我们一切的心念思想习惯,这个思想的习惯,乃至一切行为的习惯,诸行啊是心的果性,都是我们那个本体心的功能所带来的种子、成果所呈现的性质。

所以每一个人,各人个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么亲切,各人个性绝对不同。一个喜欢玩弄聪明的人,你叫他:“你啊规矩一点、老实一点。”诶,他不行的;一个笨的人,“哎,你稍稍学聪明一点好不好?”不行;有些人讲话慢的,“哎,你快一点好不好?”他改变不了;有些快的人你叫他慢,慢不起来,没得办法。

所以真的改变,所以大家现在人喜欢讲禅宗,禅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声就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转变你心性的。所以黄檗禅师讲,真的悟了,证了道、悟了的人啊,你自己晓得,“不异旧时人”,人还是你这个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晓得突然转变了。一个懦弱的人变成坚强;一个琐碎的人、啰嗦的人,变成简单扼要讲话了。这些动都没有动摇,那个道理悟了?你是“误”了,我经常承认是误了,那是言旁一个口天吴,姓吴的那个误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那一点理悟到没有用,要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所以达摩祖师注重是行,要行到,不是理到,理到有什么用啊?聪明一点的人理都到了。所以『证知诸行是心果性』。

那么解释什么叫道理呢?道理,简单地归要,就是善、不善,不善就是恶,这两个对立,善与恶,是与非。还有中间一样不善又不恶,叫做无记,我们心理行为经常在三种状态。大家反省一下自己,我们一天到黑,三种状态当中。这个思想不是想好的,那么就是想坏的。你说有时候我什么都不想,有些人就站在那里愣住了,愣了半天那个叫无记。无记是什么?那个你看嘛,有两个朋友,一个牛、一个猪,它经常在这个里头享受。那个猪吃饱了就“哼…”──无记。所以当心哦!有时候你打坐修道,经常在无记中当成定啊,这个心行很讨厌了,熏习惯了,就同那两位朋友要接近了。所以用功的人自己要特别注意哦!不要把无记状态当成自己在入定哦,在打坐哦!那是很严重的事哦!千万千万注意啊。 

所以道理呢,就是善、不善,中间还有一个没有讲出来,无记,不善也不恶,不晓得停留在呆板那个呆呆的状态,三样。换句话说,由这里你要知道,我们心理的状况、心理的行为,两个相对的,没有中间的,不善就是恶,中间的那个不善不恶啊,好像是平行在走啊,在昏迷状态,小昏迷状态,不清醒的状态。一清醒的状态啊,我们这个心理作用思想不是善就是恶,这个中间差别很大很大。那个不善也不恶,那一段好像在平行,转过去那个状态是一段无明,一段无明的状态。佛学的名词叫无明,禅宗名词叫做黑漆桶。我们要注意这个。

所以熏习呀由心的作用来。那么我们这一生因为过去带来的个性,加上现在的环境、现行,『习气增上力故』啊,所以这个行,生理生命这个行,生生不已的这个功能,永远不会断绝,心理的作用也永远不会停止。

所以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里不能得清净啊?行阴不能断。你说我想去妄想,你怎么去得了?你要想办法使行阴静止了,妄想何必去啊?道理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意地控制自己的妄想不起啊,那个正是行阴的功能,那正是个大妄想。所以这个理啊,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修道用功夫,理不透彻,没得用的啊!搞了半天没有用啊!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呀,在那里消耗光阴。这个庄子所谓:“不亡以待尽。”坐在那里看到没有死,是等到死而已!这是不好的。我们先休息一下。

注:

【1】五阴:

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

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

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14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13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12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第11集)

南师讲《宗镜录》录音整理前10集汇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