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读 【名句名篇】 《谏太宗十思疏》 (上半部分)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注释】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浚:疏通,挖深。在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明哲:聪明睿智(的人)。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域中:指天地之间。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原文】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注释】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殷忧:深忧。实:的确。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吴:指北方;越:指南方。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董:督责。振:通“震”,震慑。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文言知识】 1. 文言文中的高频实词词义归类 (1)表示“责备”的实词有:过、望、谴、非、尤、咎、责、诛、诘。 (2)表示“赞许”的实词有:多、嘉、誉、与、称、叹、许、道、褒。 (3)表示“私下,暗暗地”的实词有:阴、潜、微、间、私、窃、暗、偷、密。 (4)表示“掌管”的实词有:典、知、守、职、执、序、司。 (5)表示“去、到、往”的实词有:之、适、如、道、造、诣、至、趋、徂。 (6)表示“轻视、看不起”的实词有:小、易、轻、少、鄙、薄。 (7)表示“拜访”的实词有:顾、访、拜、谒、诣、过、造、存。 (8)表示“告诉”的实词有:诏、敕、诫、白、禀、谓、喻、陈、谕、赞。 (9)表示“违背”的实词有:违、背、乖、忤、逆、牾、倍(通“背”)、迕。 (10)表示“劝说”的实词有:说、劝、讥、讽、谏、规。 (11)表示“继承”的实词有:继、续、承、绍、嗣、袭、缵。 (12)表示“丰收”的实词有:丰、登、熟、稔、穰、岁、年。 (13)表示“收成不好、荒年”的实词有:凶、俭、饥、歉、馑。 2.文化常识 疏: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分条陈述,如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与“表”相比,“疏”重在议事,而“表”重在陈情。 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即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以示好生之德。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本文中的“垂拱而治”指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吴越:吴越是百越的一支。指现在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的地区。“吴越”一名来自于春秋吴国、越国的国名,各取一字。因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一方的吴越国,自此“吴越”一名便以用来指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地方。 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先后用了元狩、太初等年号。唐高宗,先后用了永徽、显庆等年号。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所以明清时期常以年号指称皇帝。 【诗歌知识】 如何读懂古代诗歌——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晚 练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人。少孤,有大志,通贯书术。初为武阳郡丞元宝藏典书檄,继为李密所召、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乃使征安喻河北。使还,帝说,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凯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徐异R,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字;食膏梁,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 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及薨,帝临哭,为之恸,罢朝五日。谥曰文贞,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砾异:礁异深得梁武帝信任,擅白把关于魏国降将侯景叛乱的奏折扣押,未上报朝廷。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B.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C.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D.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1.B 【解析】“获”的宾语是“征”,应在“征”后断句,排除CD;“隐太子”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译文: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徵,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徵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男:即男爵,中国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一个爵位。 B.奏:即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文体,与“疏”同义。 C.谏议:古代一种官职,专掌议论。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谏议大夫有魏征、司马光等。 D.谥:古代帝王、公卿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 2.B 【解析】“与'疏’同义”错误,二者虽均为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文体,但二者并非同义。“疏”的特点是分条陈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征学贯古今,但一开始没有得到重用。他追随过李密,侍奉过窦建德,跟从过太子,最后才被唐太宗所重用。 B.魏征敢于直言劝谏,他侍奉唐太宗十几年,上呈奏章200多次,每次都能切中帝心,符合帝意。 C.魏征劝谏颇有方法,或以史为鉴,或以理晓之。魏征以隋朝为鉴,劝谏唐太宗出巡洛阳不要铺张浪费。 D.魏征深得唐太宗的器重,魏征病重离世,唐太宗为之痛哭,罢朝五天,让他葬在昭陵里。 3.B 【解析】“上呈奏章200多次”错误,“凡二百余奏”的意思是“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并非“200多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阅吾兄弟,奈何?” ②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 4.①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徵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 ②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徵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 【解析】①“王责谓曰”,省略句,秦王责备魏徵说;“阋”,使……争斗;“奈何”,为什么。译文: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徵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 ②“左右”,左右近臣;“党”,偏袒;“按讯”,审问。译文: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徵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 5.请参照《谏太宗十思疏》中“十思”的语言形式概括选文中魏征的三个谏议。 5.虑壅蔽,则思兼听以明情;见可欲,则思知止以恤人;惧奢侈,则思兢惧以戒约。 【解析】“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硃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是劝谏太宗“兼听则明”。 “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食膏梁,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是劝谏太宗要体恤百姓。 “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是劝谏太宗要戒奢侈,谨慎戒惧,约束自己。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人。幼丧双亲,胸怀大志,学贯古今。最初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后被李密任用。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与巢王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太宗接着问“: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取意见;之所以暗,在于偏听偏信。秦二世身居深宫,偏信赵高,天下散乱而不得闻;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即将攻城而不得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盗贼四起而不知晓。所以说,君主如能多方听取意见,奸臣就蒙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达朝廷。”郑仁基女儿既漂亮又有才华,皇后建议娶她进宫为充华,典册都已具办。有人说她已定下婚约。魏征进谏道:“陛下居于楼台,就应让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应让百姓吃饱饭;看到身边的侍妾,就应让百姓有室家。如今郑女已许配人家,陛下娶她进宫,难道是为民父母的意思吗!”太宗沉痛地责备自己,立即停止册封之事。贞观十年,魏征被任命为侍中。后来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为充足,如今就很充足了;如认为不足,比这多一万倍也会不知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等到魏征去世,太宗亲临哭吊,为他悲痛,停止朝会五天。赐谥号文贞,让魏征陪葬昭陵。 (节选自《新唐书 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6-7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6.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故选C。 7.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7.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4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比喻告诉唐太宗要以民为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文章一开篇,魏征就用生活中的木与水作类比,其目的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疏》首段阐明此次进谏是针对君王执政出现的“ , ”问题,并用形象的比喻指明其危害性。 (6)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总结历史规律时指出,统治一个国家,如果光靠严刑和威慑的手段来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7)“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答案】 (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