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子头浪讲沪语v
2022-10-06 | 阅:  转:  |  分享 
  
国际大都市的地方文化保护



民间热议多时的公交车上海话报站终于与公众见面了。首期在三条线路上试行,一条在浦东,另两条在浦西和松江。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有没有必要使用方言呢?



国际大都市与方言,听起来似乎是两个极端,实际距离却并不十分遥远。有一句话叫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指的是他有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呈现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图景。多元文化,自然也包括了本土文化,而且本土文化应该成为其中相当重要的一股力量,否则所有的国际大都市都会趋同,



变得毫无特色,从而失去其独特的魅力。既



然国际化并不是要抹去上海的个性,上海话报站应该看作上海人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一个窗口。事实上,许多国际大都市都没有忽略地方文化建设,香港一直采用粤语报站。新加坡的情况更为复杂,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即汉语普通话)、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同时新加坡十分注意保护“母语”,所为母语,包括闽南话、粤语、客家话等等汉语方言,许多新加坡华人都能流利地使用他的母语、华语和英语,以适应不同的交流对象。美国的例子可能更为极端,尽管在公众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英语国家,实际上,美国并没有“官方语言”。据说陆谷孙先生在美国的时候很难看懂当地的电视节目,因为大量的电视节目都是方言播出的。这些城市和国家,并未因其方言色彩而褪去了它国际化的实质。上海的历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1842年起,来自四面八方的大量移民连同他们的文化,在半个世纪里影响着上海的本土方言及其文化。据统计,今天的上海人中80%是移民的后裔,可是他们拥有同一个名字:“阿拉上海人”,他们使用同一种方言:上海闲话。



上海话报站是上海人希望保护本土方言的一个反映。语言学家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在13岁以前。可上海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人从3岁左右进入幼儿园,一直到22岁左右大学毕业,在这段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多数人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由于学校有明确的规定,不许使用方言,上海的儿童、青少年,接触上海话的机会少得可怜。90后、00后的上海人很难再流利地使用他们的母语,也就不足为怪了。随着上海话沦落为一种家庭语言、菜场语言,上海话的地位会进一步降低,生存空间会更加狭小形成一种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方言的共同困境。



所以保护上海话或者说保护方言,就需要我们增加方言在公共领域的使用,增加地方文化的教育,增加广播电视媒体中方言节目的时间。浙江等地用方言播报的新闻节目收视率一直位居前列,可见它有很广泛的社会需求,也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方言的使用会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毕竟普通话作为一种教学语言和汉语的标准语,它的地位是任何方言都不能替代的。

献花(0)
+1
(本文系左右_逢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