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马悦然岳父的“可庄”

 轻松悦分享 2022-10-07 发布于广东

作者简介:周体侔,八十四岁。重庆大学电机系毕业。在北京高校工作十年,在中央某研究所工作十年。曾参加四清三年,在文化部五七干校三年。八二年去香港,打工及做生意。九八年回深圳定居至今。热爱游泳,长期坚持游泳锻炼。见链接:84岁的泳友——健康,从心开始

Z同学的故事中,提到Z同学临时住在华西坝“可庄”,与租住在“可庄”的、现代世界著名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成为忘年交好朋友。这一篇就讲讲“可庄”的故事

中外著名的华西大学就在华西坝。七八十年以前,华西后坝,小学路附近,有一片别墅区,房子建筑各异,非常好看。其中的一个院子,门口牌坊上面两个大字“可庄”,主人是陈行可和刘克庄。

他们和我父母亲是老朋友。陈行可和我父亲,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是老同学;刘克庄是北京师大教育系毕业,在四川省女中当了多年的校长。他们在四川教育界是有名人物。

母亲曾带我去过“可庄”。房子真不错,下面是大厅,大玻璃的落地窗。我才几岁,可以坐在落地窗的台阶上。水磨石的地面,光滑洁净,是跳舞的好地方。

那时除大姐出国,其他的都在读书。二姐陈宁祖还在四川省女中。父亲也带我在省女中见过刘克庄姑姑。时代变迁,解放以后,我不记得和他们有什么来往。

1957年春天,在重庆。一个星期天,和同学邓仁宽到西南师范学院何孝文家去,在教授居住区,突然见到刘姑姑。特别的“国字脸”,依然是剪得整齐的短发,外形一点没有变。

刘姑姑正在门口给果树剪枝。我走过去,叫她,她也大感意外。我们在她家门口,简单聊了聊。刘姑姑说陈行可伯伯调到西南师范学院教书,湘祖在读医学院,满妹在西师附中。她让我进屋坐坐,因为同学还等着我,没有进屋,就告别了,从此没有再见过。

后来,住他家邻居的同学告诉我,陈行可伯伯原来在军医大学当教授,有人说他不适合在军医大学,才调到西南师范大学。

1957年,陈行可去北京看望女儿陈宁祖。他的女婿马悦然被瑞典派往北京做文化参赞(马悦然和陈宁祖恋爱和结婚,是另外一个精彩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母亲在北京,给我讲了一段故事。

1961年,我母亲到成都看病。在医院,看见一个护士,长得和刘克庄年轻时一个样。也许是好奇,也许是见人思友。母亲问了一下护士,没有想到,护士果然是刘克庄的女儿(满妹)。母亲和满妹说了自己的身份,并请代问候她父母亲……当满妹回家告诉母亲当天的事,刘克庄非常急切地说:你为什么不请周伯母到家里来?满妹说:我不认识她……

真巧,第二个礼拜,母亲复诊,又碰到满妹。满妹满心喜欢地说:周伯母,我妈请你到我家去……母亲说:谢谢了,你家就不去了。

我妈为什么不去?那时,正是祖国大地一片萧瑟。一颗米粒值千金。到人家里去,诸多不便。

满妹说:我妈说见到你,一定要请你去。满妹守住我妈,看完病,搀着我妈,到医院门口,叫了黄包车,一车拉到她家。

刘姑姑一见到我妈,拉着不放手。几十年的老朋友,好多年不见了。她们在一起,不用戒备,不用做假,不用说违心的话,可以畅所欲言,述说想说的话。

她们整整聊了半天。刘姑姑首先打破母亲的顾虑,说,大嫂,在我家吃饭。我们家不缺吃的,女儿经常从国外寄油粮回来。也可以在外汇商店买到食品。

刘姑姑用当时罕见的“富强粉”招待母亲。临走,还让母亲带一点回家。

现在看来一件普通事,当年却是弥为珍贵的友谊体现。母亲对此次见面,一直念念不忘。

1980年吧,在北京,我要出差到四川。母亲说:到成都,帮她找一找刘姑姑。我问在什么地方?母亲说,西城区,具体地址不记得。我匆匆忙忙出差,这么大的西城区,这怎么找得到?

多年以后,我从香港到成都,去探望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朋友在铁二局工作。

在聊天时,她突然问我,你爸爸不是北京师大化学系毕业的吗?我说,是呀,你还记得?

她说:我们隔壁,陈行可老先生过世,我们还去悼念……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朋友带我到隔壁,我自我介绍……只有满妹和她嫂子在家。满妹特别热情,说:周哥,我记得你。哥哥陈湘祖到瑞典进修,还没有回来。满妹简单说了说这些年的情况。

1981年,瑞典国王访问中国时,专门提出来,要访问成都,要见陈行可老先生。陈行可女婿马悦然是皇家御用翻译。这可忙坏了有关部门,事先来看望老先生,做好工作和安排。

在成都,瑞典国王对陈老先生说:你有一个好女儿,她为瑞典和中国友谊的桥梁,做了很大的贡献。对陈宁祖和马悦然对中瑞关系的贡献,做了极高的评价。

我去的时候,二老不久前双双去世。满妹由于“出身不好”没有能上大学,但是她对中医有相当造诣,针灸和按摩,都很好,后来她去了瑞典。

我们在香港见面时,满妹告诉我,她有自己的中医诊所,并且在斯德哥尔摩医科大学教授中医。许多西医没有解决的病症,她解决了。斯德哥尔摩报纸,整版介绍她,附有大照片。几乎每年都带几十个医学院学生,到成都学习和实习中医。

我们在香港聚会,我作向导,带着我们的孩子,另有一番他乡相聚的欢乐。我们一起出游的费用,她全部包下来。她说:我要上百分之七十的税,花一千块,等于花三百,不用也交了税。她笑笑的告诉我,她可以讲一口流利的瑞典话,可是,只能写几个简单的瑞典文,比如签名等等。

几年以后,我在都江堰见到当年“可庄”的少主人,满妹的哥哥,陈湘祖。他们夫妇,都从事医务工作。

说说马悦然

(网上摘录)

马悦然,男,1924年6月6日出生于瑞典南部的延雪平(Jonkoping)市。著名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翻译过《水浒传》《西游记》《桃花源记》和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等,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并向西方介绍了《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荀子》等中国古典著作。

1924年,马悦然出生于瑞典的南部。

1946年,马悦然考入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瑞典大学者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的学生,1946年跟着老师高本汉学习古汉语和中国音韵学。

1948年来到中国四川做方言调查。从上海到重庆、成都,他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粗略学会了可应付其田野考察工作的西南官话。此后就一头扎在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内作了八个月的方言调查。

1949年到中国西北旅行,返川后居住在教授陈行可家中继续学中文。

1949年后,马悦然在瑞典驻中国大使馆任职。

1950年他与陈宁祖结婚。

马悦然在四川北部工作了两年,成功地收集了重庆、成都、峨嵋、乐山等地的方言资料,他在返回瑞典之后,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

1978和1984年,由于他在汉学方面的成就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贡献,两度获得瑞典国王奖。

1985年,马悦然当选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

20世纪90年代,马悦然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地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期,马悦然历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进当代瑞典以及欧洲的汉学研究。瑞典还设立了马悦然中国现代文学奖学金,通过他个人的影响,争取各种捐助,时常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与学者前往瑞典和其它北欧国家访问讲学,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悦然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杂家,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译注和评介几乎遍及中国整个古代的各个时期和所有的文类。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词,到散曲,到辞赋古文,乃至《水浒》和《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小说,他都译成了瑞典文。 

小编:饶庆松

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

《时代周报》特邀法律评论员

热爱横渡,三次横渡琼州海峡

2016年挑战往返横渡

彻夜坚持19小时50公里

公开出版物有《横渡,不一样的人生》

曾成功代理死刑改判无罪案件

最高院第一巡回庭优秀志愿律师

深圳优秀女律师

每天一分享,做有温度的律师



阅读|分享|励志|横渡|法律


分享美好,是美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