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闲侃寒露

 晨曦深处 2022-10-08 发布于河南

北海闲侃寒露

文/张项学

身在北海,处于三十多度的天气却偏要谈寒露,正如妻子说的,真是隔靴搔痒。无论怎么说,一个节气,不能就这样默默过去。

从小就跟在父亲的犁把子后面屁颠屁颠地跑,最熟悉的就是他讲的“白露种高山,寒露种河滩”,这是指种小麦的时间要根据气候和地势选择不同的时间。从那时起,就对寒露有了一点朦胧的认识。

现在海边,看不到往日天空中一排排南飞的大雁,看不到大朵大朵金黄金黄的菊花,唯一能看到海边的蛤蜊,但它并不是鸟雀变成的。不过,寒露这三候里面还是看到了一候,这也使心里稍稍感到安慰。

现实中,穿着短袖还淌汗,坐在屋里开空调,自然感觉不到寒,注定这个寒露是要在书本里面找感觉了。

中唐诗人元稹,对二十四节气情有独钟,写了二十四首诗,其中《寒露九月节》是:“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元稹的诗里谈到了寒露三候,但他也认为蛤蜊是鸟雀变的,并赋予了同情。其余两候的菊和雁,我也有很深的感受。

菊,在我的生活里再平常不过了。小时候老家的田边地头到处都是野菊花,或许是男孩子不太在意花花草草,或许是因为遍地都是没什么稀罕,这些野菊花见多不怪,和普通花草没什么不同。

读到了鲍照的“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柈,何为心独愁”,才明白菊和酒一样,既能使人醉心倾倒,也能使人寓意寄愁。后来读到了元稹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才进一步了解到文人墨客爱菊、怜菊竟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

雁,从小就分不清哪一种是雁,只是凭母亲说的,排成人字在天上飞的就是大雁。于是,就有了每年秋季习惯于看着成群的大雁从空中飞过的习惯。后来从“雍雍鸣雁,旭日始旦”、“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些诗句里对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其实,对雁的深刻认识来自于一次婚礼。雁是忠贞的典范,我们当地娶媳妇要有一对童男女打雁牌。三、四岁的我,脸上染了红脸蛋,头发扎起了一根蒜苗,和另一个小姑娘分别坐在了马车的两边。面对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场面,当时的我又高兴,又胆怯。

后来学习了元好问的《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对雁不仅是认识,而且有了深深的感情。

寒露,凝寒气而成露的季节,因为有了东篱凌风傲霜的黄菊,给这个季节增添了色彩;因为有了天空穿云破雾的大雁,给这个季节增添了活力。

如今在这里,想看看美丽的菊花,但眼前只有盛开的三角梅;想看看空中远飞的大雁,但眼前只有翻飞的鸥鹭。妻子笑我,刚到这里就想家乡了,那半年该咋过呢?

正是:

步岸思亭柳,看鸥似雁行。

黄花难见菊,晶露不成霜。

月印屏中画,杯邀轩外光。

风来渔火侧,远海又苍茫。

悠雲作于北海拾贝斋

2022/10/0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