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完中秋节,儿科门诊迎来了一位因左桡骨畸形入院的患儿——6 岁的童童。 接诊后查体发现,患儿左侧桡骨向桡侧成角畸形,成角约 30°,前臂旋转活动无受限。但奇怪的是,童童和他父母都说左桡骨没有受过外伤。 医生又进行了一轮仔细查体,发现患儿腰侧有数个皮下瘤体,可随皮肤移动且有明显压痛,患儿背上还有一大片褐色斑点。 「这是晒的吗?还是贪玩磕到了?」童童妈妈问道,显然她也不知道儿子身上的褐色斑从何而来...... 临床上,你是否遇到过童童这样的患儿?可能病因是什么? ▼ 点击查看病因 ▼ ![]() 根据病情描述,有经验的医生大概已推测出童童很有可能是「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 诊断标准:临床特征,结合家族史筛查 根据 2021 年发布的《Ⅰ 型神经纤维瘤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1],NF1 的诊断标准为: 6 个或以上咖啡牛奶斑:在青春期前直径 > 5 mm 或青春期后直径 > 15 mm; 2 个或以上任何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 1 个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 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 视神经胶质瘤(optic pathway glioma,OPG); 裂隙灯检查到 2 个或以上虹膜错构瘤(Lisch 结节),或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近红外(NIR)影像检查到 2 个或以上的脉络膜异常; 特征性骨病变,如蝶骨发育不良、胫骨前外侧弯曲,或长骨假关节生成; 在正常组织(如白细胞)中具有等位基因变体分数达 50% 的致病杂合子 NF1 变异体; 以上,对于无父母患病史者,满足 2 条或以上临床特征可被诊断为 NF1;有父母患病史者满足 1 条或以上临床特征可被诊断为 NF1。 筛查要点:MRI 等影像学检查 + 多学科会诊 NF1 的早期体征往往都易被忽视,会与其他疾病混淆;且国内对此病的知晓率低,这导致患儿常未能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及时确诊。 临床上遇到类似童童的疑似病例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仔细判断,必要时进行多学科会诊,避免造成误诊、漏诊。 此外,约 50% 的 NF1 患者表现为丛状神经纤维瘤(pNF)[4],pNF 通常沿神经束及其分支生长,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肿块,且常涉及多个神经束。由于其临床表现及特性较为隐秘,往往需要借助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与多学科会诊,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在已确诊的 pNF 患者中,MRI 可帮助识别结节病灶是否即将发生恶变。 研究表明,NF1 患者罹患癌症的总风险是一般人群的 2.7 倍,预期寿命比一般人群短 10 至 15 年[5]。因此,建议每年均需对 NF1 患者安排随访,内容包括皮肤咖啡色斑检查、眼科检查、小儿身体发育评估、动脉血压测量等;对阳性的症状体征应进一步详细检查,一旦发现残留病变再增长或有新病变发生应高度重视。 现在,你知道该如何明确童童的诊断了吗? 治疗 tips ● 目前,国内对于 NF1 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仍以手术及对症治疗为主。但据统计,术后 NF1 复发风险高达 50%[6]。 ● 药物治疗方面,国内外已有部分药物取得一定进展。如小分子 MEK 抑制剂司美替尼 (selumetinib)在 2020 年进行的 II 期临床试验显示,在试验中,35 例(70%)患有不宜行手术切除的 NF1 pNF 患儿表现出纤维瘤持续性缩小达 20% 或以上[1];可喜是,该药 2022 年 6 月在我国上市申请已获受理[7]。 - 分享本文或下方小视频,让更多人了解 NF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