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五灯会元·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文/蔡朝阳 按:此为音频课程《古文九十九》第87篇讲稿全文。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云:“庭前柏树子。”僧云:“和尚莫将境示人。”师云:“我不将境示人。” ——选自《五灯会元》释普济 / 苏渊雷 / 中华书局 / 1984-10 就阿老师个人的趣味而言,其实蛮喜欢禅宗,禅宗其实是佛教中国化之后形成的独特分支。上次我们聊及六祖慧能的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在慧能之后呢,禅宗就枝繁叶茂,一时蔚为兴盛。以及,留下了很多很好玩的讲佛理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叫做“公案”。你会发现,这些公案里,有很多智慧的含量。你也会发现,这帮老和尚其实也怪可爱的。并不全是白胡子的糟老头子。今天我们讲的,也是禅宗的一位大师,赵州禅师的故事。记录在一本佛学典籍《五灯会元》里。 赵州禅师,大约生卒年在778-897之间,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禅宗大师,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后的第四代传人。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人称“赵州古佛”。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弟子去问赵州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祖师,大概指的就是达摩祖师,这个弟子很好学,就去问赵州禅师,说,达摩祖师西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赵州禅师怎么回答呢?他说,院子前面啊,有棵柏树,这个柏树结子了。 读者到此,会不会一头雾水呢? 明明在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你说,庭前柏树子,这是答非所问,不要误人子弟好不好。我们听说你德行高深,特地跑大老远来拜你为师,你告诉我“庭前柏树子”?所以这个弟子就追问,和尚莫将境示人。你不要把你看见的告诉我,意思是说,我也看见了,你再告诉我有什么意思。赵州禅师说,我没有以境示人。弟子接着问,那我不是问你,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吗?赵州禅师说,庭前柏树子。 你说这个赵州禅师是不是杠精?我好好问你问题,你给我瞎掰。答非所问。但其实,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打机锋”。 禅宗中所说的“机”,就是指感受某种具体情境所激发而活动的心灵的作用,或指契合佛教真理的关键、机宜;所说“锋”,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 “机锋”指师者或禅僧与他人对话的时候,常用寄意深刻、无迹可寻,乃至超越逻辑的语言,来表现禅悟境界,或者勘验对方。 类比一下。这件事,一个弟子去问赵州和尚,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相当于,我们读古文的同学,突然来找阿老师,问,请问阿老师,什么是人生的终极意义呢?阿老师一听,就回答说,我饭已经吃过啦。 来提问的同学一定觉得阿老师是在开玩笑。而其实不然。因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活出来的,靠老师告诉你,那就不是你的人生意义。 因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生,你的人生意义,只有你自己才能去追寻,你需要用你的一生、一辈子,去活出这个意义,而不是靠别人告诉你。即便阿老师告诉你一些所谓的哲理大词,那也只是阿老师的理解。所以,阿老师只好说,我饭已经吃过了。 我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我吃的是自己的饭,没有替你这位提问的同学去吃饭。这位提问的同学,你的饭,也得你自己去吃。就像你的人生终极意义,也需要自己去追寻一样。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其实就是要把佛家的道,传递到那些有会心的人。但是在禅宗看来,这个会心,是在你自己身上的,需要明心见性,需要你自己悟得。所以,禅宗就有“顿悟”这个说法。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对于每一个学禅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个人的问题,需要个人自己的修为和觉解。于是,面对弟子的这个提问,赵州禅师看似顾左右而言他,像是答非所问,而其实,是在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 所以,禅宗宗师们的机锋、转语,往往出乎意料,匪夷所思,甚至有妙语解颐,隽永无穷的机锋含焉。虽然如此,这些机锋、转语,也不是早已宿构在胸,都是临机对答,话语往往从天真中流露出来。机锋的运用,都在于当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段沉默。但并非学习禅宗的人,要随时随地醉心在机锋妙语之间。所以禅宗的精髓,一般都认为,就在于顿悟。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因为学佛的弟子们,在任何一个年代,总会有一两个善于思考的小和尚,要去问自己的师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于是,得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甚至千奇百怪的答案。 最过分的是另一个记载在《五灯会元》里的故事,有一个叫文偃禅师的人,这个文偃禅师生活在公元864年到949年之间,出家在广东韶关云门山的光泰禅院。他的弟子问他,如何是佛?这位文偃禅师怎么回答?他说,干屎橛。以下阿老师的解释比较重口味,小朋友们忍着点啊。 什么叫干屎橛。橛就是厕筹。什么叫厕筹?古代,上厕所,大便,没有发明厕纸之前,用什么擦屁股?就是用厕筹。筹,就是木头或竹子削成的小片。用完后用水洗干净,下次还可以再用。干屎橛,指的就是厕筹。 所以,这个故事就可以转换成这样。有个弟子问文偃禅师,佛的本质是什么呢?文偃禅师说,擦屁股用的大便纸。 吔,这都什么老和尚啊。这不是恶心人吗?同时也亵渎了佛。但其实,在禅宗看来,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的真实作用,仅是借这么一个话头,来打破参问者的妄想执着,使其恍然大悟罢了。所以,弟子问,如何是佛?干屎橛。这跟中国古书上说的“道在屎尿”,是不是很有相通点呢?其实,这位老师真的不是把禅看做干屎橛,而是,借由这么一个匪夷所思的答案,让这个提问者幡然醒悟而已。 为了让提问者恍然大悟,还有老和尚会一声大喝的。有一个叫临济义玄的,特别喜欢用大喝一声的方式。谁来问问题,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大喝一声,呔,你这小朋友,还不开悟。像佛门狮子吼。但是对于问题本身呢,他从不回答。 还有更可怕的,有个叫德山宣鉴的唐朝老和尚,手里经常拿着一根棍子,以备不时之需。有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老和尚一言不发,抡起棍子就打。 这两个人的故事,加起来就是“当头棒喝”这个成语的来历。用当头棒击或者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这个成语,其实我们小朋友也经常用,用在做了错事被老师抓住之后写的检讨书上。我们小朋友会这么写:老师严厉的批评,就像当头棒喝一样,使我幡然醒悟,从此弃恶从善,改邪归正,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
|
来自: 新用户2356fYUI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