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表达 | 若 · 否

 字功夫 2022-10-09 发布于辽宁

——我总好奇,当先民看这世界,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为什么这样造字遣词?

若,《尔雅》的解释是:

若,顺也。

甲骨文的 “ 若 ”,像跪着的人在整理头发,所以会意 “ 顺从 ”。

没有见过甲骨文的许慎,也抓住了 “ 整理(使顺从)” 这个意思,但是把 艹 讹化为 “ 草 ”。所以《说文》讲:

若,择菜也。从艸(cao)右;右,手也。

由 “ 顺从 ” 引申出 “ 允诺 ” 的意思。所以古时 “ 诺 ” 和 “ 若 ” 是同一个字。又因为 “ 顺理为善 ”,由 “ 顺从 ” 又引发出 “ 嘉 ” “ 好 ” 的意思,如《尔雅》所讲:“ 若,善也。” 后来又被假借用作 “ 假设 ” “ 如同 ” “ 相当 ” 的意思。

否,《说文》讲:

否,不也。从口,从不。

字形上,由 “ 不 ” 和 “ 口 ” 会意——“ 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说事之不然也。” 就是 “ 说不 ”。

若否,从 “ 既胜若否 ” 中 “ 截取 ” 而来,语出《司马法 · 严位第四》:

凡众寡,既胜若否。兵不告利,甲不告坚,车不告固,马不告良,众不自多,未获道。

意思是说,打了胜仗要像没有打胜仗一样,仍然保持警惕。形容战胜不骄,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 “ 成绩只代表过去 ”。

其实,“ 既败 ” 何尝不可以 “ 若否 ”?而后方能 “ 屡败屡战 ”。保持一颗平常心,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了。——如是我生,成败若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