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历史(十一) 唐国公李渊一系的选择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10-10 发布于山西
杨坚篡位时,李渊只有14岁。
虽然说,当时的李渊只有14岁,但是已当了7年的唐国公。
皇帝年龄再小,也是一国之主;唐国公李渊呢,也是如此;虽然说他的年龄很小,但他显然是李氏家族的掌门人。

此时的李渊,虽然是李氏家族的掌门人,但是以他的年龄阅历,显然不足以作为家族的真正的决策者。
就好像这种年龄的小皇帝,从理论上是一国之主,但是这种年龄,显然不足以成为国家的真正决策者。

在杨坚篡位的时候,李氏家族也面临站队的选择。
换而言之,他应该支持杨坚呢?还是应该反对杨坚?抑或是保持中立呢?
因为当时的杨坚,并不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所以面对一些人的拉拢,李渊的四叔,竟然加入反对杨坚的行列里。

李渊的四叔在反对杨坚时,自然会拉拢李氏家族的其它成员。
结果呢,李渊七叔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和自己兄弟商量之后,马上就选择了出卖他。
于是,李渊的四叔就此领了盒饭,从而退出历史舞台。

李渊七叔的这两个儿子,一个叫李安,一个叫李悊。因为这两个人在关键时候,不惜出卖自己叔父,坚定的站在了杨坚一边,所以在隋朝一直混得非常好。[注]
[注]:数日,转邓州刺史。安请为内职,高祖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俄迁右领军大将军,复拜悊开府仪同三司、备身将军。兄弟俱典禁卫,恩信甚重。

因为在类似的原因,李唐开国的时候,李渊七叔一系,绝对称得上举足轻重。毕竟,李渊的七叔一系,在隋朝地位非常高,所以李渊造反时,他们带去的股份最多。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造反时,51岁的李渊是大将军,自然妥妥排名第一;28岁的李建成是左军都督,自然妥妥排名第二;19岁的李世民是右军都督,自然妥妥排名第三;14岁的李元吉是中军都督,自然妥妥排名第四。
[注]:六月己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以子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左军隶焉;世民为炖煌公、右领军大都督,右军隶焉;元吉为姑臧公,中军隶焉。
那排名第第五的人是谁呢?自然就是26岁的李孝恭!

后来的李孝恭,在凌烟阁上排名第二;那是因为主持凌烟阁排名的人是李世民,否则,以李孝恭的战功和地位,妥妥会排在第一位。
大唐平定西北、关东的战争,是李世民领衔进行的;而大唐平定巴蜀、江南的战争都是李孝恭领衔的。
从某种意义上,李孝恭在大唐开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与李世民对等的;因为类似的原因,李靖牛X到了天上,但是也只能给李孝恭当助手。
李孝恭为什么这样牛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李孝恭是李渊七叔一系的代表人物。
当然了,这后话。这里说到李孝恭,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李渊七叔这一枝系,因为这次站队绝对正确,所以成为李氏家族,仅次于唐国公李渊一系的强枝。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出卖自己亲叔叔,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按伦理说,这两个人根本不值得别人信任?因为一个人连自己亲叔叔都能出卖,还有什么人,是他们不能出卖的?
更主要的是,他们当时也不是杨坚的臣属,关键是杨坚明显是要篡位啊。他们不但跟着杨坚篡位,还要出卖自己亲叔叔,这叫什么事呢?[注]
[注]:安、悊之于高祖,未有君臣之分,陷其骨肉,使就诛夷,大义灭亲,所闻异于此矣。

问题是,当你的亲人与主公发生冲突时,你应该支持谁呢?当然是应该支持主公啊。因为江湖有语,主公比亲爹也亲!
从这层意义上,不要说你叔叔与主公发生冲突了,就是你亲爹与主公发生冲突,你也应该支持主公啊。
因为老话早就说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忠,只能舍弃孝了。
[注]:悊谓安曰:“寝之则不忠,言之则不义,失忠与义,何以立身?”安曰:“丞相父也,其可背乎?”遂阴白之。
当然了,类似的说法那是非常牵强的。
这就好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时候,有人为了支持司马昭,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你说,他能是什么好鸟吗?

杨坚当时的地位、形象,和司马昭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想要做的事,也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作为执政官,想篡位罢了!
仅仅是杨坚所生活的年代,篡位的乱臣贼子,伸出两把手也数不过来。所以人们都懒得丑化他们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人干着司马昭一样的事,也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人为了支持他们,不惜出卖自己的亲人,也开始以正面形象出现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出卖自己亲叔叔的事,一直是个禁忌的话。因为这种事,多少有些好说不好听。
杨坚地位稳定后,就亲自给这两个人出来站台。总而言之,他们的选择完全正确!我一直都想因此奖赏他们,却因为一些世俗的偏见而犹豫不决。后来我想,因为世俗的偏见,就让他们的功劳淹没,就任由他们受世俗的非议,实在不是个事,所以我决定正式表彰他们,奖赏他们。
[注]:高祖尝言及作相时事,因愍安兄弟灭亲奉国,乃下诏曰:“先王立教,以义断恩,割亲爱之情,尽事君之道,用能弘奖大节,体此至公。往者周历既穷,天命将及,朕登庸惟始,王业初基,承此浇季,实繁奸宄。上大将军、宁州刺史、赵郡公李安,其叔璋潜结籓枝,扇惑犹子,包藏不逞,祸机将发。安与弟开府仪同三司、卫州刺史、黄台县男悊,深知逆顺,披露丹心,凶谋既彰,罪人斯得。朕每念诚节,嘉之无已,懋庸册赏,宜不逾时。但以事涉其亲,犹有疑惑,欲使安等名教之方,自处有地,朕常为思审,遂致淹年。今更详按圣典,求诸往事,父子天性,诚孝犹不并立,况复叔侄恩轻,情礼本有差降,忘私奉国,深得正理,宜录旧勋,重弘赏命。”于是拜安、悊俱为柱国,赐缣各五千匹,马百匹,羊千口。.......兄弟俱典禁卫,恩信甚重。
面对这种表彰与奖赏,李渊七叔的这两个儿子,多少也是有些尴尬的,因为说一千道一万,这也是靠出卖自己亲叔叔换来的。

但是我们必须得说,因为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在关键时候,出卖了自己四叔,所以李渊一系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否则,李渊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就有可能在李渊四叔的带领下,走入万劫不复之中。
如果真是这样,千万不要说李世民神功无敌,再神功无敌,也会因此失去用武的平台。

既然李渊一系越过了这个关键的坎,那杨坚的篡位成功,对李渊一系而言,就是一个好消息了。
首先,李渊的母亲和独孤皇后是亲姐姐,所以隋文帝与李渊一直非常亲近。
[注]: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以故文帝与高祖相亲爱。
其次,在杨坚篡位的时候,李渊七叔的两个儿子,用极尽夸张的方法(为了忠于杨坚、出卖自己亲叔叔),让李渊一系站队完全正确了。

在这种背景下,李氏家族依然在顶级豪门之列,仅仅是因为领衔人物李渊年龄太小,所以暂时处于了顶级豪门的边缘地位。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是福呢?

隋朝有三个李氏家族。
李虎、李弼为代表的两个李氏家族,都是标准的老牌贵族。
李虎、李弼都是当年构建西魏的八大贵族;但是他们的子孙行事比较稳重,所以渐渐都滑落到了顶级豪门的边缘地位。
而李穆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在杨坚篡位时,那是表现的最为积极。所以,李穆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在隋朝显赫到了极点。
[注]:俄而穆来朝,高祖降坐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
结果呢?李穆为代表的李氏家族,仅仅因为隋炀帝的猜忌,加之家族起内讧,就被隋炀帝灭了门。
[注]:于是诛浑、敏等宗族三十二人,自余无少长,皆徙岭外。
而李虎、李弼为代表的李氏家族,却在隋末那是大放异彩。因为李虎的孙子叫李渊,而李弼的曾孙叫李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隋朝的建立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二十八)搞笑的英雄救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