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虽强,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猫条山 2022-10-10 发布于北京

我写此文的起意是看到一篇文章只取了前七个字作题目,又用春秋战国时齐湣王因好战误国的历史来例证此言。

我却无端想起了秦之好战而得天下,便起了置疑之心。

上网搜索,原来这七个字后面还有八个大字!而这八个字却被那个作者给'私藏’了!

《司马法》内有一句话: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意思是:国家即便再强大,如果喜欢战争也必然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但忘记备战必然危险。

这句话,辩证地分析了战争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好战的国家必然灭亡,而没有战备的国家就会处于危险之中。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

先知己后能度人!国家间也是如此。

先从我国历史上说起:

战国之秦历十余代王室经营,积极备战而致国强民勇,至始皇帝雄才大略,最终一统华夏,可惜未能及时休养生息,收拢民心,仍坚持四处用兵,终致民困兵乏,最后亡国于二世。

而西汉也常困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因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又有前'秦’之鉴在前,怎能穷兵黩武?

所以,西汉初时以养民和亲为基本国策,只在侵扰'过度’时才出兵征伐,取得战果后就会速速收兵。

这就是因为西汉接受了秦国'好战而亡国’的教训。

那么,到了东汉为何能早早清除掉北方少数民族的困扰呢?

两方面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分而不合的内乱;另一个则是东汉建国的过程中,很多地方豪强都是'和平演变’过来的,省力!

所以,东汉可以大兴刀兵去将内忧的北方游牧民族彻底击退驱离。

三国与南北朝是两个大乱局时期,而中间的西晋东晋起于摘别人的果实又亡于被别人摘了果实!就不去细述了。

唐朝!起于刀兵,又有明君知刀兵之苦,所以,唐初的国策略同于西汉,不肯轻易言战。

唐未的中国又经历了五代十国的争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

北宋初期也采用了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休养生息政策,很快也使得国富民安起来。

可惜,宋朝的大多统治者却忘记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八个字的警意了。

你们会说:宋朝忘战而危,秦朝好战而亡,那么,前面的汉唐是怎么'亡’的啊?

腐败乃至腐朽引起了内乱所致!

而从宋朝开始,则是内乱招来了外患所致!

宋朝太富了,引来了豺狼;宋朝的统治者们又太安逸于现状了,自废了爪牙,从猛虎化作了绵羊!

后面的元朝兴于野心太大,也亡于野心太大!就不去说他了。

明朝!同汉唐一样,又不太一样。

一样于缓慢衰落,不一样于养虎为患于东北,内忧引来外患,以致亡国。

而清朝中后期的变化让人感到:其不思进取,只思退步的本领和谁学的呢?也真是怪事!

既没学了汉朝的自信,也没学来唐朝的包容,只学会了固步自封的闭关锁国!

这样一总结,似乎'忘战’的危害还要大于'好战’啊?

好战者,人多怕之,故会躲、会避,而不敢轻战(除非内乱!)。

忘战者,人多欺之,会变本加厉地来欺负你,知道你不敢也不能战(易招外患)!

好战者,亡于内乱;忘战者,亡于外侵。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

会有人说了,这些都是'内战’,国际上一、二世界大战中,很多好战者都最终失败了,被'亡了’。

我要说先亡的也是那些忘战的国家!对吗?

俄罗斯好战吗?美国好战吗?

好战又亡了吗!

我们可以不好战,但绝对不能因为忘战而疏于准备!

而在好战者的存在之下,谁又敢忘战呢?

忘战不就是自伸脖颈予人吗。

图自网上,有违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