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的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关键词: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启示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于1796年写成的。原书标题是《第一印象》,后经过改写,于1813年用《傲慢与偏见》这一书名发表。从发表到现在,一直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不久前,英国BB4C台在读者中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英国社会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的文学作品中,《傲慢与偏见》位列第一。毛姆也曾把它列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这些情形,也使许多中国读者,对简・奥斯丁和她的《傲慢与偏见》产生好奇心。 简・奥斯丁(JaneAusten),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1817年7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42岁;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批评家麦考莱就曾赞扬道:“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简・奥斯丁一生都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人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地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 一、小说的故事情节 当年轻、富有的单身汉彬格莱先生租下附近一处庄园―尼日斐花园时,有五个成年待嫁女儿的班纳特一家顿时为之激动起来。轻浮的班纳特太太立即开始筹划该将哪个女儿许配给毫无思想准备的彬格莱。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家的女儿们结识了彬格莱先生。出席舞会的还有彬格莱的贵族朋友费茨威廉・达西,他对班纳特太太的粗俗嗤之以鼻,还怠慢了她的女儿们。伊丽莎白在班纳特家的姑娘中是最活泼、最聪慧的一位,她无意中听到这位新来者十分高傲地贬评当地庸俗的社交界。当他拒绝由别人介绍给她时,伊丽莎白对他顿生偏见,尽管他相貌英俊,家财万贯。在舞会上较成功的是和蔼可亲的彬格莱先生和伊丽莎白的秀美动人、性情温和的姐姐洁英。不久以后,彬格莱和他的姊妹跟洁英・班纳特成了朋友,彬格莱与洁英之间的恋情似乎热乎了。终于,达西对伊丽莎白稍许随和了一些,两人也相互嬉谑起来。 一天,洁英冒雨走访彬格莱兄妹,因而患重感冒病倒,只好留在尼日斐花园。伊丽莎白穿过泥泞的道路,步行三英里去看望并照料她姐姐。她到达时的狼狈相,为彬格莱的妹妹卡罗琳说长道短提供了话柄。而班纳特太太则将这一插曲看成是巩固洁英同彬格莱之间关系的大好机会。在伊丽莎白照料她姐姐期间,达西更是对她大献殷勤,卡罗琳争风吃醋,大发脾气。卡罗琳本身对达西颇感兴趣。她竭力破坏他对伊丽莎白的好感,却未能成功。阻挡他们相恋的一个更为严重的障碍是,达西讨厌伊丽莎白那粗俗而喜欢算计的母亲,还有班纳特家好些年幼的姑娘们:轻浮而狂热追求军官的丽迪亚和吉蒂,以及平庸乏味的玛丽。 在此同时,牧师威廉・柯林斯前来拜访,他是班纳特姐妹的一个表兄,按顺序该轮到他继承班纳特先生的财产。十分自负的柯林斯先生多次谈到其女庇护人―富有而傲慢的凯瑟琳・德・包尔夫人,她是达西的姨母。由于她催促他结婚,他便向伊丽莎白求婚,举止浮夸,滑稽可笑。伊丽莎白当即加以拒绝。拒绝后,柯林斯并不感到羞愧,再次求婚,但最终不得不自认失败。紧接着他就和伊丽莎白的女友夏绿蒂・卢卡斯订了婚,她性情温和而头脑缺乏想象力。达西的一位熟人是个浮华的年轻军官,名叫乔治・韦翰。他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恶感,说他是个邪恶、冷酷的人,拒不执行他父亲的遗嘱,骗取了留给韦翰的遗产。由于不敢面对达西,韦翰没有参加一个舞会,因为他知道达西将会出席。伊丽莎白错误地理解了韦翰的动机,对达西的疑忌与日俱增。舞会后不久,彬格莱及其姊妹们突然离开尼日斐花园前往伦敦。伊丽莎白确信,彬格莱的姊妹们因认为洁英配不上他,正竭力阻止他娶她。洁英表面上镇静地接受了这一关系的中断,但不久便去伦敦探望她的姑母加德纳夫人,希望在那里能邂逅彬格莱。当伊丽莎白与洁英在伦敦会合时,她获悉彬格莱从未看望过洁英。伊丽莎白相信,是达西故意不让彬格莱知道洁英在伦敦。 三月份,伊丽莎白在肯特郡去看望此时已嫁给柯林斯先生的女友夏绿蒂・卢卡斯。她意识到夏绿蒂只是因相貌平平,年龄日见增长,由于害怕成为老姑娘,过孤独、贫寒的生活才不得已嫁给了柯林斯先生,心中蓦地涌起一股同情。在肯特郡小住时,伊丽莎白再次与正在探望其姨母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的达西相逢。达西再次为伊丽莎白所吸引。他向她求婚,但因态度高傲,她拒绝了他,并谴责他不公正地对待她的姐姐和可怜的韦翰。达西默默无言地听取了她的指责。第二日他却写给她一封信,承认他曾阻挠彬格莱与洁英接触,因为他觉得班纳特家配不上他的朋友,不值得他献殷勤。但他坚决否认他曾对不起韦翰,并驳斥了那个军官所谓的韦翰被骗去一份遗产的说法。而且,他还告诉伊丽莎白,韦翰过去一直同他妹妹乔治亚娜有私通关系。 尽管这封信对班纳特家的态度很高傲,但它开始消除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使她初步看清达西固有的诚实品性。她对于他的这种新印象,由于达西家一个老仆人的证明而又得到加深,这老仆人对达西赞不绝口。早些时候,丽迪雅不顾伊丽莎白反对,执意前往韦翰所在的部队驻地。不久,伊丽莎白接到洁英来信,告诉她丽迪雅已同韦翰私奔,她对此大为震惊,对不负责任的妹妹满怀焦虑。 令伊丽莎白愁上加愁的是,她已开始爱上达西,但她觉得他将不会与她有任何往来,因为丽迪雅的行为证实了他曾说过的关于班纳特家平庸俗气的言论。但出乎伊丽莎白意料之外,此时深深爱上了她的达西已秘密前往伦敦,在那里找到了丽迪雅和韦翰,还清了韦翰欠下的许多债务,还赠给他一千英镑用于跟丽迪雅结婚。 丽迪雅回到家中,她告诉伊丽莎白说,达西出席了她的婚礼。伊丽莎白猜疑达西在这件事中起了作用,而她姑母加德纳夫人的来信证实了她的猜测,虽然对此事达西曾让加德纳夫人发誓保密。丽迪雅与韦翰离开后,彬格莱便在达西的陪同下返回了尼日斐花园。不久,彬格莱和洁英订了婚,使班纳特夫妇满心欢喜。傲慢的凯瑟琳・德・包尔夫人屈尊驾临朗伯恩,因听到传闻伊丽莎白已与达西订婚而大发雷霆。包尔夫人盛气凌人,要求伊丽莎白放弃达西。然而,伊丽莎白对这一挑衅完全应付裕如。她未发脾气,只是冷冷地告诉包尔夫人不要管闲事。当包尔夫人告诉达西说伊丽莎白拒绝放弃他时,达西了受到了鼓舞,他再次向伊丽莎白求了婚,这次态度谦卑、得体,被愉快地接受了。 二、这几起婚姻的特点 这几起婚姻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几种不同的婚姻类型。彬格莱先生和班纳特家大女儿的结合可谓是有教养的合乎礼仪的结,合。而丽迪雅与韦翰则是虚荣和冲动的草率结合。丽迪雅轻桃,轻信盲从,被败絮其中的军官韦翰的风度翩翩所迷惑,一时感情冲动,跟着他私奔而去。两人在生活上挥霍成性,入不敷出。若不是达西为了伊丽莎白而给了韦翰一笔钱,这个骗子还准备另攀一门亲,以便乘机大发一笔钱。这种婚姻无幸福可言,而且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夏绿蒂和柯林斯的婚姻是纯粹的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夏绿蒂深知,没有财产且无法获得财产的婚姻,即使有美妙的爱情最终也会走向失望和痛苦。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牧师在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后,经颇具心机的夏绿蒂暗示,转而向夏绿蒂求爱。尽管柯林斯天生一副蠢相求起爱来总是打动不了女人的心,但夏绿蒂却一答应,他认为:大凡家境不好而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做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尽管结婚并不一定会叫人幸福,但总算给她自己安排了一个最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夏绿蒂犹如垂钓者,欣欣然地钓到了这条还算肥美的鱼儿,就这样“完全不顾高尚的情操,来屈就世俗的利益”。作者通过对夏绿蒂婚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可悲命运,对那些为经济所迫而嫁人的妇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另一方面,奥斯丁也承认,金钱对于婚姻也是极其重要的。她通过夏绿蒂闪电式地嫁给俗不可耐的柯林斯,以求得一个使自己“不致挨饿受饥”的“储藏室”这样的构思,反映了一部分女人在婚姻问题上的选择。这也证明了奥斯丁的实在、清醒和理性,她深切地懂得:社会环境使人“在物质上你是无法逃脱,在心理上你是无法独立于其外的”。她笔下在其他人对婚姻的追求中也可以看出金钱的约束。达西的表哥费茨威廉上校就十分坦率地说,在婚姻问题上不能不考虑钱财。连崇尚爱情的伊丽莎白也考虑过达西的财产。难怪有批评家说,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简・奥斯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称得上以爱情为基础的完美结合。伊丽莎白・班纳特是这部小说的女主角,也是作家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她体态轻盈,个性活泼、调皮,喜欢打趣且聪慧机敏。出身中产阶级家庭,虽未受到贵族小姐们的“正规教育”,也不十分精通音乐、绘画等才艺,读了许多书,有见识,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最重要的是有尊严、有教养,但也有过于自负自信和猜疑的毛病。达西身材魁梧,相貌英俊,举止优雅,有钱有势,是大多数女孩理想中的丈夫。但他从小就在地位和权势意识很强的氛围中生活,“自私自利,傲慢自大”,他不关心任何人,看不起任何人。不过达西秉性诚实,知错能改,是他可贵的品格。也是他赢得真正爱心的关键。达西很爱伊丽莎白,但嫌伊丽莎白出身低微,在吐露爱慕之情时,也表明了他的傲慢之情,结果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她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并愤怒地指责了他的傲慢无礼。 三、《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的启示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理性则表现为她的清醒、冷静、讲究实际上。她之所以与众不同,归根结底,是她更洞悉人情世故。其实她与达西一样,对“社会地位”也极为敏感。她对自身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这是长期处于次等地位的心理积淀所致。基于此,她要竭力反抗达西的傲慢,竭力在达西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中保护自己免遭损害。伊丽莎白对愚蠢的牧师柯林斯的拒绝和对富贵的达西的挑战,实际上是她对当时盛行的婚姻强烈的反抗。求婚失败,使达西醒悟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真诚地改正了缺点错误,不再傲慢自负,对伊丽莎白产生了真正的爱情。而伊丽莎白对达西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偏见和误解之后,从达西给她的长信中看到了真实的达西。她做到了深刻的自责,消除了对达西的误解和偏见,也爱上了达西。经过一波三折,伊丽莎白和达西建立了真正的爱情,终成眷属,成就了作者理想的完美结合。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状况,深刻揭示了在婚姻当中爱情、财富、地位和品格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她认为爱情与婚烟有着水融的关系,而且金钱在婚姻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假如一个人得到爱情的同时也得到了金钱,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个美满的婚烟,他就会生活得幸福。在婚烟生活中,爱情是最为重要的。作者通过对不同婚姻的褒贬和比较,向读者展示出她心目中的理想婚姻,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她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 虽然这部作品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现在仍可从中得到一定的启示:由一时感情冲动而草率结合是危险的;纯粹为金钱和利益结合是可悲的;有教养符合礼仪的婚姻是可取的;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并有一定物质条件保障的婚姻是理想的。 参考文献: [l]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黑格尔.美学(卷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 [3]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 [4]杨莉馨.从《傲慢与偏见》的结构谈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 闫静,男,1979年2月,籍贯:河南开封,学历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郑州财经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