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心于石刻文献的近代盛泽学者徐蔚南

 吴越尽说 2022-10-10 发布于浙江

醉心于石刻文献的近代盛泽学者徐蔚南


有关上海的石刻文献收藏与研究的文章介绍,如今,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碑帖共有1000余件,内容大致为上海人士书、刻、藏帖和上海碑刻史料,是馆藏文献中的一个大宗。这些碑帖中贴有上海文献委员会标签的约有200多种。张霞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文献源流述略》有如下详细的记述:

石刻文献是上海市通志馆和市博物馆共同关注的专题。通过《上海文献展览会概要》著录的石刻文献,可以看到市通志馆和市博物馆都收藏了大量碑刻史料,比如修缮城池、庙宇,建造和重修会馆公所的碑记。而市博物馆在此之外更收藏了一些本地刻帖,有上海人氏摹刻或手书上石之作,也有上海藏家递藏之作。这些文献与同时供职于通志馆和市博两个机构的徐蔚南的学术兴趣不无关系。

作为上海市通志馆编辑主任的徐蔚南,可以说是第一位留心搜集上海石刻碑帖的近代学者。他撰有《上海金石录》,以“泽人”的笔名发表于1941年第10期《学人》杂志,著名文献学家陈乃乾称赞徐蔚南有“开创之功”,以一人之力,为上海市留下五分之一珍贵的石刻文献。徐蔚南在该书引言中称:“上海简短而复杂之历史,乃具有世界的意义。上海金石故虽少古董之薰香,而于文献价值,则反较苏杭各地高出万倍”,此书将所收碑帖作为史料,根据上海历史演进的特点,分十二大类编制目录:建制、学校、水利、政绩、祠祀、名迹、寺观、钟彝、仙佛经咒、墓石传记、御笔、法书,共十二门。全目共著录碑帖394条,其中有亲自目验的,也有依据史志转录的,在提要中分别注明。部分重要的碑帖史料,全文或择要过录,基本遵循志书体例加以编写。


《上海金石录》


徐蔚南搜集金石的初衷是作为研究资料使用,自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即有编纂金石目录之意,而由于种种缘故至三十年(1941年)才着手编订”。上海辞书出版社藏有一批关于上海地方史料的碑帖,并附有目录,目录的编订者署名为“泽人堂”,而书中夹有一张签条,上书“上海碑刻共二百八种,泽人堂向徐蔚南购入九十四次”,签条的背面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三日的日历。根据签条所透露的时间信息,应是上海市通志馆因抗战而停办之际。比对这批碑帖的目录和徐蔚南所著的《上海金石录》,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剔除存疑或无价值者,再增补而成。

《上海金石录》对重要碑记选录全文,不录全文者则注明出处。同时还纠正了同治、民国上海县县志中的一些差错。这本书在2005年被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上海方志提要》中,列为上海市市级专志。


  

泽人和泽人堂的关系,从名称上来看确定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从李军先生在《上海鬼语》一书的出版说明里提到“苏州博物馆所藏《兰亭图卷》,后有柳亚子、褚德彝题跋,为徐氏泽人堂旧物”,以及徐蔚南编有《泽人堂汉画集藏目》稿本(现藏上海图书馆)这两点,笔者推测,“泽人堂”极有可能是徐蔚南家族在老家盛泽的堂号。另外,徐蔚南1940年9月为张若谷所著《十五年写作经验》 一书作序,序言落款是“徐蔚南于民国二十九年秋序于泽人堂”,1940年正是徐蔚南在上海秘密从事正论社的抗战舆论工作,这篇序言可能是在形势吃紧时暂时到盛泽躲避时,在其老家“泽人堂”所写。

徐蔚南还著有《石刻图像拓本丛话》一书,将其家族的《历代石刻画家拓片目录》编订在内,刊登于《学林》杂志1941年第8期抽印本。这本书显示他不仅注意收集上海本地历代石刻碑帖,还长期热衷收集全国各地的石刻图像拓本。他在《丛话》导言中说:“余每至一地,辄喜蒐集各种石刻图像拓片,十年之间,略有所得。七七之后,余在安徽、南京等地所得之图像拓片全部葬送于南京,后武汉所得者,则仍纷失于汉口,即幸存迄今者亦已有为鼠啮而告粉碎矣,更有不知遗置何处遍觅不得者矣。编目既不成,姑就手头现存者略为分类,稍加叙述。”


  汉车骑像


  天龙山造像,以上两幅拓片载《石刻图像拓片丛话》


《申报》1947年6月4日和6日两次刊登徐蔚南收藏的甎刻拓片,一幅是汉代白马甎拓片,另一幅是汉代甎拓片“凤凰”。报上称,“战前徐蔚南蒐集秦汉六朝各种图像拓片达三四千种,其中如南武阳石阙、开母庙、孝堂山、武梁寺、天龙山、巩县石窟寺浮雕、龙门石刻等,凡著称于世者,无不具备。战时幸未散失,洵为海上绝无仅有之一大集藏。”1948年4月30日又报道称,“徐蔚南昨邀文友数人,鉴赏其历年珍藏汉代石刻几百件,准备择期公开展览,供众欣赏。”之后未见展览报道。


汉代白马甎拓片

汉甎拓片“凤凰”


徐蔚南在编写《石刻图像拓本丛话》时,把幸存下来的图像拓片归为三类:一类是汉代图像;二类是北朝造像;三类是杂类,其中又分装饰图案、人像、宗教图像、地理名胜图像、历代故事图像。书中开列并解读汉代图像有22种,北朝造像17种,装饰图案8种,人像38种,宗教图像42种,地理名胜图像12种,历代故事图像6种。每种石像的尺寸、造型、特征、图案细节、题款等都一一标注,年代和石刻手法也都加以考证;尤其对故事图像,不惜笔墨,详加叙述,娓娓道来,引人探索和艺术享受。徐蔚南对于中华文化的喜爱之情,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编辑家,他的深厚历史和艺术修养同样令人钦佩。

修改于2023年9月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