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

 lwdalian 2022-10-10 发布于辽宁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严格来说在佛法里,特别在禅宗里,是非常强调这种修为的。在佛教、禅宗里,像庄子这样的语言很多,什么不修而修啊,修即不修啊等等,禅宗圈里面应该会很多这样的语言吧!我们看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多经,里边整篇经基本都是这么讲的,都是讲这么几句,只不过是用的佛教语言再讲;六祖坛经里边也是这个样子讲的;在黄檗大师的《宛陵集》,黄檗大师的《传心法要》里他也是这样讲。所以,我们看庄子他的确下手不一样。

“若夫不刻意而高”,我们怎么样使自己高明起来,都需要高明,高尚啊,但是千万别去刻意。“无仁义而修”,我们都想仁义,但是我们不在嘴巴上天天去空谈仁义,但是仁义实际上并没有离开自己,我们身语意三业活动无不释放出仁义的光辉。六祖大师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都是这样的。“无功名而治”。天下大治,但是又不显出我的本事,好像我又没有去立功,也没有去立名,但却能使天下大治。

“无江湖而闲”,尽管我在江湖之上,我在社会上生活,也在工作,我又在上班,我还在料理天下事,但是如处江湖之闲一样。“不道引而寿”,我们知道,现在海内外有很多活一百多岁的那些老人,既非道士,亦非和尚,也没在玩道引啊,可却比许多玩道引的高寿。我们看这本书——《庄子南华经副墨》,是明代的著名的丹道大师陆西星先生,就是陆潜虚所著,他可是道家丹道派的东派始祖、创始人,他的这部注庄子的书,我一看感觉很好,都看了好几篇了,我把他讲的和我讲的对照来一看,基本上路子是一样的。但是他讲得很简略,很多地方他并没有去讲,我讲到了,讲得比他的细。在看到这部书之前我没有对比,我不知道我讲得怎么样。如今终于看见了陆潜虚大师的东西,丹道的东派祖师啊,一代宗师,跟憨山大师同时的。但这位专修丹道的大师,也仅活了八十多岁,当然在当时也极长寿了。

现在社会上,海南岛最近发现好多一百多岁的,被称为中国第一长寿村,对不对啊!在新疆又有多少?在广西又有多少?这些长寿者生活都是很简朴的、贫穷的,也可以说是无知无识的。反而在这样相对贫困、闭塞的小社会里,他们没有功名去立,也没有刻意去高,也不会有所谓的仁义去修,更没有去修道引术,但是他们却非常祥和,得享高寿。这恰恰就证明了庄子的高明之处,禅宗也无时无处不在讲这个事:放下,别执着啊!反复就是这样。

我们怎样使自己高尚起来,而不刻意,在漫不经心的时候,在日用动静之中,使自己不去刻意就能高尚。不去修仁义,而本身就体现着仁义。所以“仁义”这两个字,程朱理学这么高明吧,但是在那个时代,乃至在整个这么六百年的时间,很多人批评他们叫伪道学。就是朱子在世的时候,反对朱熹的声音就很强,当政的还一再说朱子是伪道学而加以打击。所以到了明代,到了清代都有这样批评的声音。所以孟夫子说过:“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并不是说外面有个仁义,有个精神指导我去走这个路,我走的这个路就是仁义之路,因为我的内在就是仁义。所以这个就跟禅宗提倡的,率性而为,任性自如,就不谋而合了。怎样使自己达到无功名而治,这个是政治学的一个最高境界;无仁义而修也是在点化出这么一个最高境界;在美学上,在艺术上,都提倡这么一种至高的境界。

怎样使我们达到一种最高的境界,而不露出这些痕迹来,所以“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种种、种种归结到下边“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无不有,什么都有,无不忘,什么都忘,但又什么都不会忘;什么都丢弃,但什么都没有丢弃;什么都不占有,也什么也不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我也讲过好几次了吧,89年的时候,南怀瑾先生派他的徒弟来看贾老,贾老想有南先生在,我们可以在青城山买一处作为清修之地。到了后山看中了一个地方,很便宜, 2万多块钱可以买一个度假村,有几十间房,而且都是纯木头的结构。89年两万块钱还是很值钱的,不像现在,就是500万也买不到那一片。当时买下来以后,农民说后边还有五十亩林地,就是这个背后山坡上面,是这个庄园的上风,你们给五千块钱就买下来了,多好啊!当时另外几个哥们儿就说:好!才五千买下来,五十多亩林地,买下来好。我说不能买,千万别买。为什么不能买?因为你买下了,农民就要来偷,就要来砍。如果不买的话,就是他的,他还要去守这个林子。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地方,只要不是农民私人的,是公家的地方,包括我讲如今雾中山那个地方,农民每天都在偷树,每天都在砍树。稍微成材一点点,活的树拉到成都去就是几万,他们砍了一二百块钱就把木材卖掉了,多可惜。包括青城山到现在都是这样,他自己的林地,谁去砍它?他决对不会去砍。他防护的很紧,谁也砍不了它的,他的私有财产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占有了反而不是自己的,不占有了反而是你自己的,对不对?那个地方我不买,难道它不是我屏障吗?它仍然是我的屏障,它又没有圈起来,又没有修围墙,限制我去吗,限制我眼睛看吗?都不限制,跟你自己反而是融为一体的。要想把峨眉山,青城山摆到广州城来,你花一百个亿,一万个亿也把它盘不动。但是就花个这么一点钱,不论是坐火车,坐飞机,花一点门票钱,花一点旅游费,你就可以在其中自在享受,还不去操心怎么去护理,多舒服!所以像这样的“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怎样使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不忘,没有什么可忘;无不有,没有什么不拥有的,但是又“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像庄子在其他的文章里,他就讲到了这样的境界,庄子要死的时候,他的徒弟就成立了治丧委员会,老师要走啦,我们要好好的、隆重的给老师办葬礼,开追悼会。选一个山,买最好的木头,给老师葬了。把这个方案就交给庄子审核:老师,这样办行不行?庄子全盘否定,不让他们这样去弄。他说:我死在哪里,丢到水里喂鱼也可以,把我砍成块喂老鹰也可以,丢在树林里边喂蚂蚁也可以,这个是天葬,不需要棺椁,我是以天地为棺椁,我的棺椁可大啊,乾坤天地就是我的棺椁;你们也别送什么礼物,日月为连璧啊,哪个世上的玉能比太阳这块玉珍贵吗?能比月亮这块玉珍贵吗?没有吧!以群星为玑珠,你看晚上灿烂的群星就像一个一个的小珠子一样的,给我殉葬,多好啊!以万物为馈赠,天下万物,宇宙万物都是给我送葬的礼品,有这么丰富的东西,世间的这么一点东西算什么啊!这也可以看出庄子的胸怀,所以这个叫“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一切优秀的,高尚的,丰富的内容,他无不具备。所以我们怎样这个转动我们的一个价值观念,以公心来对待世间,来对待世间的功名富贵,善用公心来转的话,实际上你不需要怎么样,很多都是你的。

你看现在这个亚运会,不知道花了多少亿,广州城漂亮了,市民们也没有出钱,我更没有出钱,我们去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感觉很舒坦的吗!不需要你去修路,不需要你去种花,不需要你去搞空气净化,一切现成,很多事情真的是一切现成。我们不种地,我们一样有大米吃,不种菜,有菜吃,没有喂猪有猪肉吃,对吧!没有去这样,有衣服穿,没有造房子,有房子住。这就是社会性的、公益的,社会化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所以一定要知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妙”。

这个妙不是你刻意为之所能达到的,我们平常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消除自己刻意之为,现在我们的阳光小孩,你古琴弹得怎么样?周易学得怎么样?太极拳又玩得怎么样?你要去刻意去干什么,因缘未必会听从你的。我们随顺因缘,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时间去弹琴就弹琴,有时间玩下太极就玩太极,并不是放下其他的事,非得去玩这个。包括蔡贤妹,你的“小圣人”也未必非得要让他去背老子、庄子、论语、佛经,他才多太?一岁多一点点,那个还早着呢,现在要让他童心自由自在,好好的享受他的童心,你们也应好好享受他的童心,观察和感受他的童心,千万别刻意以成年人的观念去折腾他。

我最怕刻意,刻意的人跟我打交道,我都有点紧张,真的!因为我身上的毛病太多了,看见我这不是,那不是的,我也的确不太舒服。说不刻意的人,这个无可无不可,对不对?大家都是这样,管他的,他就是那个样。放弃权衡、批评别人,自己随意,大家随意,随风逐浪。多好咧!这个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所以道家的观念,庄子的立处就不一样,他就提倡这个天地之道。我们一定要顺从天地之道,千万别去刻意干什么,干什么。所以刻意就麻烦,你刻意就麻烦,就有种种的不适,有种种的不和谐。

庄子在下一篇讲“缮性”,什么叫缮性?就是修身养性?怎么去修身养性?并不是说你这样的,那样的就叫修身养性。你看前面的刻意尚行,山谷之士该可以了吧,非常了不起了吧?包括这个江海之士,避世之人,这个了不得了吧?道引之士,这些都很了不得了,但在庄子看来都是小儿科,都是在刻意去玩这个。而要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要“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使自己心胸“淡然无极”。

就像在《缮性》里边说的“以恬养知,以知养恬,恬知交相养”。这个恬,恬淡虚无,乃至于寂莫无为。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你,也不会让你增加什么东西。他完全做的是减法,把你心里的那些东西,包括美好的东西,高深的东西,优秀的东西,都全部扔掉一边去,扔了以后你才知道,留下的是真正的真如。当然那些坏的,贪嗔痴慢的,酒色财气的,杀盗淫妄的,那肯定更要丢了,对不对啊!更要放下!它是两头,所以佛教里讲两边三际断,它就是要把这些都要丢下。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种种有也好,空也好,全部要你放下;善业好,恶业好,全部边要放下;善恶也是两边嘛,都要放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而且这个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啊!

我们审视我们的修为过程,怎样使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前面的基础,需要前面的基础,因为初期的时候是需要这个的。但是你不能说搞了几十年还停留在原地上没有进步,没有向上。还有更高的境界,他不需要你天天在哪儿做,天天在哪儿磕头,天天在哪儿念咒。别让我们永远就摆在一个初级阶段上,所以一定要知道什么叫天地之道,一定要知道什么叫圣人之德。

我们再回顾一下《缮性》:“缮性于俗,俗学以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这里边就谈到了俗谛和真谛的两层关系,严格来说很多人修行佛法,都在俗谛上修,都没有在真谛上修。用佛教中观的根本理论,他就谈正邪两个字,有所得就是邪,不论你修行佛法,你怎么得罗汉果啊,菩萨果啊之类的,有所得就是邪,无所得才是正。罗汉果证无所证,那就是对的,菩萨果也是证无所证是对的。如果证有所证,得有所得,那就是走到邪路上去了,那对不住。所以下边就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最后又谈了什么叫德,“夫德,和也;道,理也”等等之类的。结合上一次我们讲的缮性修为,和这个刻意搞的,刻意是做加法,缮性是做减法。当然庄子在刻意篇里面,在前面罗列了这么一大群,都是做加法的;这一段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什么什么的,是做减法,减法做到极致之处,就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