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布吉沙湾雨帽厂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10-11 发布于山东

http://wx./attachment/2020/sz40_034.mp3

  “三来一补”是中国内陆在改革开放初期尝试性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指的是 “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的简称。1979年,这种贸易形式在深圳逐渐兴盛起来,当时的龙岗南湾厦村也成立了村里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布吉沙湾雨帽厂,这是深圳首批“三来一补”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既缺资金,也缺人才,更不了解国际市场,必须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凭借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圳开始从香港引入资金和技术,开办加工厂,布吉沙湾雨帽厂就是其中之一。

  1979年,一家香港企业在南湾厦村投资设立布吉沙湾雨帽厂。沙湾雨帽厂的第二任厂长戴党深从厂子开设时就是厂里的员工,起初主要负责外商入口货物原料的验收和货品出品等工作。回忆起当时艰苦创业的场景,他依然感慨万千。

  在戴党深的叙述中,工厂的发展曲折而充满奋斗热情。那时候,当地还没有比较高大宽敞的建筑,他们只能将以前加工稻谷的瓦房改造成新的厂房,在那里开始生产。不仅如此,当时村里的设施不完善,交通也非常不便,村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办厂之初从香港运来的原材料,用车运送到一定的地方,就需要换成工人们用手推车把它推进办厂的地方,一路十分辛苦。

  不过,随着雨帽厂来到村里,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实实在在地改善,很多村民争相报名进厂工作。后来,工厂越办越好,为了扩充厂房,首任厂长戴瑞琪将工厂搬到了平湖白泥坑。

  1984年,戴党深从戴瑞琪手中接棒,成为沙湾雨帽厂的第二任厂长。他回忆说,沙湾雨帽厂当时主要生产雨帽、酒店冲凉帽和一次性雨衣。这些东西当时在英国很流行,生产出来后都经香港出口销往了欧洲。雨帽厂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不仅带来了就业,还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通过发展这种“三来一补”企业,厦村逐渐摆脱贫穷,日益富裕起来。

  依靠这样的产业模式,在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深圳进入了加速工业化进程。税收有优惠、土地有保障、人工很低廉,一时间,“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在深圳空前繁荣。到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达到近8000家,从业人员有100万人,实现了经济特区一半以上的工业产值。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三来一补”的企业贸易形式逐渐不适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1994年2月,深圳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经济特区停止审批“三来一补”等项目的通知》,不仅要求原特区内限制发展“三来一补”企业,而且要求原特区外的宝安、龙岗两区也要严格控制。同时,深圳市委市政府大力鼓励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引导原“三来一补”企业升级转型。

W020201230627237317125.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