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5-24)

 经义工坊 2022-10-11 发布于重庆

孔子将“忠恕之道”作为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准则,“忠”能得到他人的信任,“恕”则能处理好与他人的矛盾。君子的仁德则体现在行事之前会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释】
一言:一字。言,字。
恕:宽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本章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言“恕”之难,最难做到也最需要坚持的是“终身行之”,不能懈怠,更不能停辍。“恕”的反面是“怨”。人生在世,万事顺意只是一种美好愿望,总会遇到不平不公不正,一时难以释怀、内心生“怨”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时时患得患失、处处斤斤计较,积怨则日益加深,必然怨天尤人,最终让自己深陷于怨恨的情绪之中,其结果是于人毫发无损,于己却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孔子认为终身受用且应终身奉行的就是宽恕。
二是教“恕”之方,行恕的最好方法是推己及人。从正面讲,即《论语·雍也》里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想有所成就,也要帮助别人有所成就;自己想要显达通达,也帮助别人显达通达,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反过来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能够加到别人身上。
《论语·里仁》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其他弟子不明所指,曾参则准确领悟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明蕅益大师认为,“可行于天下,可行于万世,真是一以贯之。”从空间上看,恕可行于整个世界;从时间上看,恕可行于世世代代。恕能“一以贯之”穿越时空、贯通古今,以致适用于中外。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大会上签署的《全球伦理宣言》中,德国著名神学家孔汉思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义为全球伦理的黄金法则,而被称为“道德金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