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动+背景|《活在吾乡》的那个武界村,迎来了一位江苏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新用户20563a3r 2022-10-12 发布于广东

1231日,广西苍梧县岭脚镇武界村,迎来了一位来自江苏镇江的客人,他就是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金坤博士。

李金坤教授是专门从江苏镇江赴广西梧州出席中国当代乡土散文《活在吾乡》发布会的。作为《活在吾乡》的推荐序作者,他这次专程到广西梧州,另一个任务就是实地考察散文集《活在吾乡》大篇幅表现的地方——广西苍梧县岭脚镇武界村。

李金坤教授认为,像《活在吾乡》这样集中纪录一个村子的默默无闻的村民、和默默无闻的山村景物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其少见;《活在吾乡》散文接地气、讲真话、道真情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散文史上也别具一格。他认为,研究一部作品,必须了解作者本人,特别是他成长的环境,在那里可以找到作品的精神和性灵的所在。

1231日,李金坤教授一行七人,从广东进入广西,第一时间取道刚刚通车的柳梧高速公路(有读者戏称柳梧高速为迎接李金坤教授而开,为读者参观《活在吾乡》的武界村而开),前往武界村。

现在的柳梧高速岭脚镇的出口,就是《活在吾乡》纪录的雅雀塘(《雅雀塘旧事》),往日让人心惊胆战的雅雀塘,现在已经林立着高速路的各种建筑,一行人匆匆在雅雀塘留影。

之后,李金坤教授一行先后考察了《活在吾乡》写到的古和村(《古和村遗事》)、岭脚镇(《岭脚,老照片后边的一段往事》),然后来到不田村,这里是《活在吾乡》纪录的不田村,昔日只有三三两两的房子的村庄,现在已经楼房林立。李金坤教授在《路过不田》纪录的标志性景观——罗永屋后的柿子树留影。

李金坤一行来到武界村的时候,正在路边卖鱼的村民并不知道这一行人来村的目的。在村口的榕树下,李金坤一行一边照相一边打听村子的历史,向作者了解《榕阴下的岁月》的人物细节,而进入村道,经过祠堂,随行的记者一一拍下了村巷的实景。

作者的老屋,是李金坤教授重点了解的地方。《活在吾乡》和这个老屋有关的有《妈妈,苦命的妈妈》、《二叔,我的“养饭爷”》《前厅旧事》、《屋后》、《弟弟小哲》、《梦回故园,往事依依》等十几篇作品,《九月九,黄蜂绕瓦口》、《那棵米子李》等作品也是取材于老屋周边的人事景物,李金坤说,看看老屋等于再读了一次现场版的《活在吾乡》。

摸着老屋大门的古砖,走近前厅看作者早年的国画作品,登上二楼参观作者母亲使用过的缝纫机,到厨房看作者继父使用过的杀猪刀,到屋后的石主听遥远的宗族故事……李教授一行兴致勃勃,最后登上作者的新楼,遥望周边,指点着品冲(《在品冲》)、莫背(《莫背,一个小山村的人与事》)、冬回(《冬回》)、险兵(《有个地方名叫险兵》)等地的位置。

一直到下午530分,李金坤教授一行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武界村。离开村子的时候,李教授说,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活在吾乡》是一个很好的样板。他建议高等学校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可以选择《活在吾乡》,选择武界村作为文学研究的课题。

李金坤简介:

李金坤,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1953年生,汉族,江苏金坛市人,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从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20余年,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风骚比较研究》等必修与选修课6门。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多家国家级学会理事、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侧重于:先唐与唐代文学、清代文学、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古代文学生态学;在《风》《骚》关系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清代江南家族文化与文学发展关系研究、古代文学与自然生态关系研究诸领域多所创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