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踪影:喊我“女娃儿”的长途汽车站,门卫大叔

 百荷书房 2022-10-13 发布于河南
文/踪影
姑母家里终究不是我常住之地,何况父亲也写信催我回陕西了,——那个不是我故乡的故乡。这是个只有三四户人家的小山村。山村如母亲般包容了我的年少无知,养育我长大。我没有单独出过远门,这样远行千里,父亲不放心,姑母他们也不放心。这次远行“回乡”,姑母和父亲都做了周密安排,——提前计算好了行程日期,姑母拍电报告诉父亲。父亲接站的时间地点都是定好了的。
姑母把我交代给矿上一位采购员叔叔,在采购员叔叔的关照下,我和采购员叔叔从矿上乘坐拉货的大卡车,一路颠簸到了郑州。郑州虽然是个省会城市,可在记忆里,却没有多少印象。因为晕车严重,一路上我都是靠在采购员叔叔的肩膀上,昏昏欲睡的状态。到了郑州,一下车,我就开始呕吐,吐了好几次,实在是没什么可吐了,才终于止住。胃是吐空了,后来喝一口水也要吐出来了。采购员叔叔忧心地说:“你这个样子,一个人坐车,还真是让人担心呐!”
我在采购员叔叔的安排下,登上了西去的列车。叔叔给我买了橘子、苹果、甘蔗等水果。交代我,若再晕车,就吃点水果,坚持坚持就到了。至于不要给陌生人说话之类的话,那是姑母再三再四嘱咐过了的。因此,在那列绿皮火车上,我一直就是孤独地晕车,孤独地吃橘子、吃苹果、吃甘蔗,甘蔗是那样的甜,虽然是农历春节刚过,一路往西,愈行愈冷。冰凉的甘蔗我还是继续地吃,吃到了目的地,从郑州到陕西我的“故乡”,需要在西安倒车。倒车不需要另买车票,车票是买的通票,这就少了一些麻烦。
印象最深的是在铜川下了火车,乘长途汽车,到陕北富县那段历程。到铜川出火车站,天还麻黑着,黎明的冬夜,西北的冷风,就像锋利的数不清的银针,刺得面颊生疼,手是僵的,脚趾已经疼到了麻木。姑母交代我到了铜川,先买汽车票,再找旅店住宿,休息一晚,第二天早早到汽车站坐车。且一再嘱咐:“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若是有女人或者老人,看着非常可靠的,可以和他们搭个伴,但一定要留个心眼,不要跟他们去僻静的地方,……。”
到了铜川长途汽车站,我一下就傻眼了。候车室里,在我还没到之前,早已人满为患,以致候车室外面的广场、台阶、厕所门口等等,所有能到的地方,站的、坐的都是要买票等汽车的人。人们如一群被迫离开了水域晾晒在岸上的鱼儿,渴望一张车票如渴望一滴水来滋润生命。

按照姑母的嘱咐,我必须先买了第二天清晨开往富县的长途车票,才能够安心找地方住宿。住宿?去哪儿呢?这成了一个的难题。因为顺序不对,我还没有买到车票,车票没有,几百公里的路程,就没法到达,到达不了,父亲接站就会扑空。父亲接站扑空了,不知道会多么担心我的安全(山沟里除了电报和信件,并没有其他联系方式)。我,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儿,第一次单独出远门。如若不能按时到达父亲接站的地点,让父亲担心,简直就是不可原谅。
排队买票的队伍拐了弯儿,长龙甩尾一般,到了车站的广场上。那些排队买票的人从穿衣打扮上看,大都是知青。那蓝制服的棉大衣,火车头帽子、围巾、手套等防寒物件一样都不少。这对于一个穿着单薄的女孩儿而言,已经是羡慕至极了,正如一个非常懂得浪漫的人,看到天空一轮明月,朗照在一汪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那月光的倒影,令人神往不已。这还不算,他们当中也有带了襁褓中的婴儿,婴儿是用一条长带子,背在背上,然后再那棉大衣披在身上裹住婴儿,我看得真有些呆了。
这支排队买票的队伍还有一个特征,是令人胆寒心惊的,——他们都是一伙儿,一群的人,派几个代表轮番排队,排队的人都是很强壮(有的还留了胡子)的男生。男生排队的时候,手里大都拿了随时准备械斗的“武器”(是为防身的吧,因为谁也没有挑头打起来),比如:擀面杖一般的木棍、明晃晃的一米左右的钢管、弹簧管等等。总之,他们都不是赤手空拳地排队买票。见了这阵仗,我哪里还敢去排队啊!只好忧心忡忡到处逡巡,寻找救星一般,看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可靠,又是顺路的伴儿。
真是上天眷顾,让我一次成功,买到了车票。——我瞅准了一个带了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也就两三岁吧,老二还在襁褓之中吮吸着妈妈的乳汁。这位年轻母亲的老公是一位公职人员,她是带着两个孩子到老公的单位探了亲回家的。她老公请了假,送她到铜川为止,然后,让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家,老公转身离开,往工作单位去。
可是,他们比我到这个车站早了两天,也没买到车票,眼看她老公就要超假了。
我瞅准了目标,就勇敢地上去打招呼,一口一个阿姨地叫着,阿姨热情地给我回话,我们是去往一个方向的旅客,都是急需那一天只有一趟车的车票。阿姨着急地望着排队买票的长龙,她的老公就在那里面被挤来挤去,直到那个给予人们无限希望的窗口被关上了。
那位叔叔满头大汗地回来了,没有买到票,叔叔一脸失望。天已经麻麻黑了,明天一早的车,肯定打不上了。说好了的,明天父亲要接站的,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车票没买到,住宿的事儿也无心去办。那位阿姨和叔叔跟我一样着急。怎么办呢?!
排队买票,眼见得是没有戏了。我背着一个小包裹,在车站外面徘徊。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是已经黑透了,客车也在一辆一辆,从一个大铁门进去,到了后院儿,停下了。开门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男子一次次开门,我看着那道铁门开了,又关上了;关上了,又打开,再关上。我来来回回地看着,看着。后来,有一个老太太提了一兜子菜,来叫门,门卫还是那个中年男子。男子这回说话了,他问老太太好!看起来很熟悉的样子。
老太太说:“给闺女送点菜,……。”从他们的对话,我听出了那个男子是河南人,且跟我老家人说话区别不大。我就大了胆子,跟在老太太后面进了大门。进大门后,直接跟了开门的中年男子,进了门卫室。
门卫室里有两个三个人吧!我向着开门的男子,一口一个大叔地叫他。他终于接了我的话,说:“你这娃,是河南的吧?”我告诉他故乡地址,又说:“我第一次出远门,父亲明日要接站,……。
可能是老乡见老乡的缘故?也可能是大叔见我是个孩子,他给旁边的一个人说:“给这娃帮个忙吧!”然后,回头对我说:“你把钱留下,……”大叔和我约定了取票的时间,把我送出了门卫,出了大门,回到候车室,我向那位阿姨说了遇见河南大叔的经过。阿姨和她老公都惊喜地说了很多好话,后来,阿姨又说等会儿你进去拿票,我跟你去,把我的情况好好给人家说一下,看能不能也帮我买一张票。能行的话,明天咱就可以一块上车了。我们路上也好有个伴儿。
按照阿姨的思路,我们一起去取票了。阿姨是抱着孩子去的,进去之后,阿姨含泪向那位门卫大叔诉说了在车站排队买票的经历。门卫大叔听了,二话不说,就帮助阿姨买了车票。
现在,我们可以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在12306上随意抢票,订票,——飞机、轮船、火车、汽车,都是随手一点,即可办理。然而,在那个年代,逢年过节,知青进城返乡的高峰期,一张车票的重量是任何重量单位都难以计算的;更何况,在那个大雪封山,又封路的冬季,开路难,行路更难。
前段时间去北京,在手机上订票,快捷方便,还能够挑选座位,想起年少时那次西北之行,那个门卫大叔。大叔喊我“女娃儿”的口气、声音,依然暖融融的,音犹在耳。
踪影 2022/10/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