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薯怎么来了?是明朝商人陈振龙,用命“拿”回来的

 四季视野 2022-10-13 发布于北京

1593年,一艘开往中国的商船上,吕宋岛(菲律宾)官兵正仔细地搜查着。陈振龙大气不敢喘,偷偷盯着将薯藤绞入吸水绳的绳索。当他看到当地官兵将绳索踢开后,这才松了一口气。

古时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若是遇到大旱,那就是颗粒无收,谁知道,到了明朝时期,有人开始种植红薯,而红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温饱问题。



但在明朝以前,大家并没有见过红薯,红薯的藤蔓是万历年间的商人陈振龙带回来的,他是我国的"甘薯之父"。当时的红薯并不叫红薯,而叫朱薯。

史书记载,“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

陈振龙是福州长乐人,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是当时的官场,让他心灰意冷,最后他决定弃文从商。

然而,闽中大旱,五谷少收,百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

陈振龙想要在这样的明朝做生意,根本行不通。好在万历帝开放了海禁,于是陈振龙带着儿子便开始远赴吕宋(菲律宾),做起了海外贸易。

当陈振龙看到菲律宾的经济一派繁荣,心中很是羡慕,更是感叹大明朝虽然地大物博,可百姓却还是在忍饥挨饿。

在菲律宾生活的时间久了,他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将朱薯作为主食,并且朱薯在菲律宾种植量也很大。

因为朱薯耐旱,几乎每年都会丰收,而且朱薯种植方法简单,饱腹感又极强,是解决饥荒最好的食物。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陈振龙看着朱薯,心中百感交集,“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

当时的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朱薯也是西班牙政府要求菲律宾种植的,并且禁止任何人带朱薯离开菲律宾。所以,他们对离境的商船都会进行仔细地排查,若是发现有人私带朱薯出境,便会对整个商船的人进行惩罚。

正是有这样的严令,所以根本不会有人冒险带走朱薯。可陈振龙却总是记挂着大明的百姓,一直想要寻找机会将朱薯的藤蔓带回大明。

为了能够万无一失,陈振龙每次坐商船时,都会仔细观察菲律宾的官兵是如何进行检查的。

当他看到菲律宾官兵每次上船检查时,都会用脚将吸水绳踢到一边,一个大胆的计划涌上他的心头。



他想若是将朱薯的藤蔓藏在吸水绳中,应该就能完美地躲过菲律宾官兵的检查。

想到了这样的计划,陈振龙便开始了自己的行动。他先找到种植朱薯的农户,苦苦央求对方给自己一些朱薯的藤蔓,还拿出一些上等的瓷器来进行交换。

最终对方答应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些朱薯藤蔓。晚上,他便和儿子将这些藤蔓小心地放入吸水绳中,再将外边裹上一些淤泥,让它看起来更不起眼一些,然后再将吸水绳堆放在甲板的一角。

到了第二天,陈振龙与儿子登上商船准备离境,菲律宾的官兵也登上商船进行严格的检查。

当时陈振龙与儿子都很紧张,但还是强忍着恐惧,和这些菲律宾官兵打着招呼。

一名菲律宾的官兵走到吸水绳处,仔细地瞧了瞧。看到这一幕的陈振龙与儿子都屏住了呼吸,害怕这个官兵看出破绽。

陈振龙正想上前跟官兵打招呼,以此来分散他的注意力,没想到,这名官兵竟将吸水绳踢到了一边,上别处去搜查了。

看到官兵离开,陈振龙和儿子这才松了一口气。就这样,陈振龙将朱薯的藤蔓顺利地带回了大明。

回到家后,陈振龙将这些藤蔓种到了自家的后院,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朱薯就丰收了。

而当时的福建正因大旱而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陈振龙赶紧上书福建巡抚,希望他能大力推荐种植朱薯,以此来解决问题。

福建巡抚听说了陈振龙的故事,很是感动,不仅称赞他的义举,也将朱薯大力推广种植。四个月后,朱薯成熟,这下终于可以让福建的百姓吃饱饭了。

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而陈振龙的后人,也开始在全国各地四处推广朱薯,这也让人们在对抗天灾时,有了更好的应对之策。

陈振龙虽为商人,却心怀百姓,若不是他冒死将朱薯的藤蔓带回来,恐怕百姓还要忍受多年的饥饿。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后人为他修建了“先薯亭”,以示敬意。

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携同好友余瑞元、刘曦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后来,陈世元的三个儿子继承父志,将番薯推广种植到了河南、河北、北京一带。

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陈振龙及其子孙虽出身布衣,商贾为业,却一心情系民生,令人敬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