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白湖之秋

 济宁文学 2022-10-14 发布于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太白湖之秋

作者:杨恒坡


硝烟散尽,一座城市又恢复了活力。10月8日一早,坐上久违的公交车,去太白湖!

“莫道君行早”,太白湖已有不少游客。是呀,从九月初,人们就一直生活在压抑里;今日得宽余,当然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放飞心情。四季皆美的太白湖,在这样一个不一样的秋天里,又会给人怎样的惊喜?

芦苇是秋天的主角。“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吟诵了几千年的句子,一点都没见老,反而更新鲜地活在人们心里。几千年前的一声长吟,穿越时空,来到美丽的太白湖畔,芬芳了多少人的梦境!今日又恰逢寒露,晶莹的朝露濡湿了芦絮,芦苇便羞涩的美人般垂臂而立,袅娜在凉爽的秋风里。


信步向前,微波荡漾的池塘里,荷已失去往日的风采,静默在秋水里。一阵伤感。曾经,是那样美好;曾经,是那样青葱!造物主赐予的美好生命,为什么必须要收回?亲手创造,又亲手毁掉,究竟是为了什么?低头看脚下的小草,又有莫名的欣喜:它们只是暂时离去,明年的春天,还会回来的,“野火烧不尽”啊!仅仅是几秒钟,悲伤再次袭上心头:当一度春风又一次将它们唤醒,那破土而出的,还是曾经的它们吗?不过是它们的后人罢了!人的一生,只不过是草木的七八十次轮回,但终将与草木一样,化为土灰。生命啊生命,你以华丽开场,以寂寞作结,华丽与寂寞之间,意义何在?

抬头望天,一声长叹。忽然想起《兰亭集序》里“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话语。还是古人豁达,一千多年以前的那个“兰亭之会”,让书圣王羲之对生命有了彻头彻尾的感悟。既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为什么还要开启欢乐?假如没有“曲水流觞”的欢愉,何来“曲终人散”的落寞?我相信,不少人误解了王羲之的“痛”。王羲之并非为生命的有限而痛,而是为有的人“一生死”、“齐彭殇”而痛。活着和死了真的没有区别吗?彭祖与夭童在生命意义上真的等同吗?起点与终点,人人都是相同的,自己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起点与终点之间的,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夏日里无处不在的太白湖的鸣蝉,如今,它们都哪去了?它们奋力挣脱了四年的黑暗,迎来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虽隐入尘烟,又何怨何悔?真正的“痛”,是没有来过,或者没有认真地存在过——如此,释然。


“扑棱”一声,一只水鸟从池塘飞起,吸引了我的视线。这些水鸟,少了几分夏日的闲散,多了几分秋天的忙碌。它们未雨绸缪,盘算着自己的小日子。抬头望天,蔚蓝而悠远,一行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南方。它们遵循着亘古不变的生活节律,开启了万里征途,雄健的身影倒映在秋水里。那一池水,那么莹亮,那么剔透,似一块温润的玉,又似少女的眼眸,灵动而活泼。

“秋水文章不染尘”,这太白湖里秋天的水,何尝不是一篇醍醐灌顶的散文,让人茅塞顿开,心生欢喜!澄澈的水里,一条条鱼儿不紧不慢地游来游去,安静而悠闲。那夏日里常常跃出水面的小鱼哪去了?噢,它们都长成了大鱼了吧?它们肯定都告别了稚嫩,走向了成熟。我在想,一条小鱼的成长,要历经多少凶险?我看到,三三两两徜徉在太白湖畔的人们,这些刚刚经历了一次劫难的人们,此刻正享受着失而复得的秋日时光。他们肯定更懂得了自由的可贵,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当下,珍视一切美好的东西。


秋天,总意味着收获;不一样的秋天,总有着不一样的收获。让我们约起吧,这太白湖的2022年的秋天!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