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从第一单元《热爱生活 热爱写作》的单元引导,我们想让七年级的学生达到一种从语文过渡到生活的内在融合,并由外向内形成对心理成长的思考。与此同时,从大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第二单元整个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主线是我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的探讨,目的在于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同时深化理解,品味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这一辈子其实只做两个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对待平凡的生活,我们需要带着思考与情感去看,睁开心灵的眼睛,世界就会缤纷多彩,内心掀起万顷碧涛,撞击心中最“柔软”的情感,笔下的文字便会真正的打动人心。可见,我们从生活情感上去体会应该是最容易的一种方式。整个单元围绕亲情及家庭生活,从感悟母爱亲情到对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教育的展现,一脉相承,能够让习惯于扫视生活的学生从文本中人物情感变化来有意识地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凝视自我生活中的类似情境,进而完成内心的成长。 《秋天的怀念》作为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主要描写了当代文坛作家史铁生回忆自己在双腿瘫痪长年患病的情形下表现出来的绝望无助,以及母亲的细心照顾、隐忍坚强,进而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愧疚及感恩之情。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观自我,从他的遭遇中学习珍惜。这便是《秋天的怀念》对于我们的意义所在。 但是热切感人的深情,对于七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有学习难点的,毕竟生活的平淡安逸让孩子们很难理解身患残疾的人内心的苦痛以及那样一份决然的愤恨,与此同时,这一份“怀念”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作为身患残疾的儿子的母亲对子女的期待和爱,也是不容易理解的。能够从字里行间这样一份深沉细腻、毫不张扬的母爱,过渡到作者的悔恨之情,进而产生对生活的感悟,必然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每一节公开课都是不完美的,但也一定在行走的过程中遇到更美好的自己。以下就这节主题型文本类型的公开课的自我评价与大家分享。 一、把脉课标要求,落实单元目标 1.任务驱动促文学鉴赏 孙绍振老师说:“艺术是诗人情感特征与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这种遇合不是现实的,而是虚拟的、假定的、想象的。还原方法,就是面对形象,在想象中,把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 如何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一份深沉的母爱,就需要沉浸在语言中品味出其中的蕴味。为了避免琐碎的问答式教学,结合新课标中对语文拓展型文学类赏析的任务群阐述,将“母亲的付出”这一版块作为任务驱动环节,分层次设定任务。从补写人物心理、神态描写体会母亲的深情,到利用关键词赏析法分析文章中更多的母亲付出的句子,再到解读“话外音”,体会母亲临别之际所想表达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任务群的方式拓展延伸阅读鉴赏,进一步提升语用层面的文学鉴赏能力。 2.注重朗读促素养提升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我们需要在读什么、怎么读、如何悟、怎样品的方面下功夫。“语言本身就是生命之声,语言活动是生命的体现。”在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中指出“继续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深入文本,从同类句子整合、关键词把握等角度入手,如在第一环节中整理“我的表现”后先分析“雁群”“甜美的歌声”“菊花”等意象的象征,然后补充资料后体会“我的恨”,进而选择学生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出情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悟到作者内心的恨。如在第二环节中“母亲的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我对母亲的愧疚及感恩。整堂课读出了语文味儿,读出了母亲对我的款款深情。 二、突出主线重点,清晰脉络走向 1.对比之中显性情 想要凸显母亲的伟大,对比是最好的办法。教学开篇谈及我的种种表现,助读资料补充读了解我的特殊经历,理解我的暴怒无常,加上引导式的朗读,分析我的绝望无助以及自我,与后文中母亲的付出无疑成为一种鲜明的对比,同时对于我的理解也会更深一步。如此一来,必定能够将我的苦闷绝望无助甚至是眼中的恨体会出来,也就为后文上升出母亲的坚韧做了很好的铺垫,为母亲的隐忍蓄势。 2.环环相扣脉络清 本课教学围绕“怀念”进行深入的解读。较为直白的是对母亲的怀念,所以重点环节还在对于母亲的愧疚及感恩的引导上。第一环节“我的境遇”凸显出我内心的绝望与恨,对比出第二环节“母亲的付出”的伟大,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母亲为我的付出,母亲的坚强无私隐忍,这就让第三环节“我的回报”呼之欲出,我“竟然”“绝没有想到”等处写法都无疑在为我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和悔恨,相比于母亲,我付出的太少,整合句子分析可以看出,我为自己没有体谅母亲而内心愧疚。自母亲离开之后,我更深层次地体会到“好好儿活”是母亲带给我的一种精神上的坚强的力量,我的未来的日子,在替母亲延续生命,更是为自己而活。进而我们理解了“怀念”背后隐藏着对母亲的思念、愧疚及深深地感恩之心。 三、取舍果断精准,做好一课一得 1.时间把控精准,教态果断从容 整堂课下来,我明显的感觉到自己这节课的课堂环节时间分配合理,掌控时间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一环节的分析铺垫12分钟,第二环节任务群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展示17分钟,第三环节与第四环节11分钟。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背后得益于敢于删繁就简的文本聚焦能力。尤其在第二环节的推进过程中去掉情境演读的环节设定,一来使得任务群主线更加明晰,二来有效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 与此同时,我比较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之前的公开课教学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精炼自己的语言,努力做到简洁凝练,并且注重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自然,整堂课从标题的诗意化到小诗导入,使得课堂呈现出一种深情款款的教学状态。 王君老师说:教者自身的不断修炼与提升,标志着教学风格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标志着生命状态的从容与笃定。我想,自己每一次公开课都有点滴的进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2.鼓励评价到位,情感体会厚重 整节课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比较注重能够避开较为笼统的“好”“棒”等词语,而深入到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去归纳概括总结进行点评,相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对文本的概括我使用小诗创作概括母亲的伟大形象,引导朗读,直观地感受到母亲的形象;在对生活的引导中,努力靠近王君老师所说“由作者体验过渡到自我生活,开启理解人生的一扇门。”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文章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整堂课,作者在场,每个学生在场。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体认了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四、努力改进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王君老师说:“青春语文,打通教法与活法,用语文找到自我,疗愈自我,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们应该找到自我与文本的关联,即我读出了什么?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我们如何将这种所得转化为任务驱动的课堂开展?如何聚焦,如何设定支架,如何巧妙自然过渡,如何将主题内容升华等,都是需要在课堂上深入思考的主要问题。 自我的创意解读再与知识的内容积累和深入思考的不断升华,所以,学无止境,作为教师必须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状态,不断丰富自我的内在体验,才能引导孩子们走入文本,关照自我生活。 撷一朵语文的芬芳,浸润充满阳光的气息,给你,给我,给青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