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取江湖泊船处,几度风雨数笺诗—朱复戡泰山诗词赏

 泰阳汉子 2022-10-16 发布于山东

原载2022年10月13日《泰安周刊》第42期12版-13版,国内统一刊号CN37-0104

记取江湖泊船处,几度风雨数笺诗

                              ——朱复戡先生泰山诗词欣赏

                                      吕大明 撰

朱复戡先生在泰山。

南宋大儒陆游一生宦海浮沉,壮志难酬,晚年慷慨苍凉的爱国热忱,在《夜泊水村》中淋漓尽致:“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拙文以“记取江湖泊船处”开题,应是恩师朱复戡先生与陆翁有相近的人生经历和感慨。

朱老,一代艺术巨擘,想当年,师张美翊缶庐,桴法兰西精艺,以金石书画篆刻名世,披靡上海滩,粪土万户侯。有诗为证:“彩笔一挥惊四座,丽词七步服群公,奇才但愿春长在,绝代齐叹万古空”(朱老诗《七律·紫君生日并序》),朱老身怀绝学,矢志一生奉献,“创业雄巍书难尽,发扬文化永千秋”(朱老诗《七绝·无题》)。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序》),“艺苑全才”先贤马公愚先生曾誉朱老:“余平生最钦服,惟老友朱君复戡,君涵博多才,工诗文,精金石,擅书画。”马公愚先生把“工诗文”,放在朱老诸善首位。朱老从艺八十余年,诗词创作并非余事,天文地理,阴晴圆缺,沧海桑田,志道游艺,世态炎凉,无不入诗,“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感诸诗者也”(钟嵘《诗品·序》)。作为体裁,古风、格律、歌行,散曲、楹联,无不精备。他一生写的诗词,浩若烟海,历经兵燹乱世,已不得而知。仅山东文艺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版《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诗词卷》,就收录先生诗词百余首,使人在欣赏朱老书法的同时,敬畏朱老还是一位差点为书名所掩的词宗诗杰。

笔者退休之前,作为中华书局版《泰山志》的责任主编,分工主编其中的《自然》、《文物》、《宗教》、《诗文》、《人物》等篇目,蒙泽近水楼台,笔者拜集各类载体所刊朱老泰山题材诗词若干,也是他撰写属地诗中最多的,作为后学,每每重读,总有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泰岱雄巍震古今”

——朱老诗《七律·登岱》

巍巍泰山,五岳独尊,朱老与泰山有天缘,一九五八年九月,应山东省政府邀请,来泰山之阴济南,设计“山东省工业交流展览馆”、“山东省农业展览馆”等山东省重大文化项目。一九六一年春,来泰山之阳泰安,主持岱庙“天贶殿宋代壁画”临摹修复。

“蛰居来岱岳,忽忽廿余年”(朱老诗《五绝·别岱岳》),朱老感慨泰山:“此地何雄伟,不思海上春”(朱老诗《五律·游岱》),泰山是朱老的第二故乡,朱老倾心篆刻“海岳双栖”印玺,以寄庙堂江湖情怀。

朱老客居泰山二十余载,对泰山有着浓浓的深情。如七言律诗《望岳》:

“巍巍岱岳连天柱,青嶂碧峦叠万层。玉殿天门方寸盒,云梯台阶细长绳。松林莫辨翠微点,烟雾终疑岚气蒸,待到中秋凌绝顶,揽将皓月作明灯。”

在这里,同为《望岳》,和唐诗圣杜工部《望岳》“一览众山小”的视角完全不同,朱老是以仰止泰山的情怀,用一个诗人的气概,一个艺术泰斗的眼光去看一帧立体鲜活的泰山水墨画,全诗就是一纸极简的绘画教案,柱天的崇岳,万山的松涛,云界的天门,登极的云梯,霞蔚云烟下,翠微莫辨,秋色绝顶上,“揽将皓月作明灯”,丰富和谐,生机蔚然。

可以品味,苏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竟有这样的无穷的艺术魅力。“气韵生动”是整体效果,“骨法用笔”是线质的篆籀笔法,“应物象形”是崇山松谷,天梯邈邈,苍穹,一轮玉盘…,“随类赋彩”是峰、松、泉、石的色彩差异,“经营位置”是相互关系…,假若你“传移模写”如此画卷,提纲此诗已经有了,你细细咀嚼。

记得当年韩大诚师兄或采用诗中理念,或得其朱老亲炙,绘过一幅以泰山全景为背景的《望人松》佳作,挂在朱老宅居北墙作教案,恩师表扬,韩兄得意,笔者只是望其项背而已。

又如,七言律诗《登岱》:

“泰岱雄巍震古今,十年向往此登临,海隅云锦拥初日,眼底峰峦列小岑。崖壑松涛飞百丈,天门台级步千寻。开襟饱饫河山秀,倍切家邦热爱心。”

按,“雄巍”而不“雄伟”,“饱饫”而不“饱餐”,眼前一亮,品其妙处,若用后者,乖律。朱老的平仄转换,得心应手于股掌之中,国学大师,一字可鉴。

这是朱老来泰山甫居后登山感言,景仰中国文化第一名山,溢于言表,一吐为快。喷薄而出。有“震古今”的赞叹,有“此登临”的向往,有“拥初日”的云锦,眼底亦有“一览众山小”式的“列小岑”,千寻天梯相伴“崖壑松涛”,岚飞泉鸣,禁不住罡风振衣,“开襟饱饫河山秀”,进一步激发了朱老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挚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宏扬的雄图大志。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之论,首联“泰岱雄巍震古今,十年向往此登临”,是“有我之境”,作者所观之境将自己的感情色彩融入其中,物物皆着我之喜怒哀乐,您“泰岱雄巍”,我“向往登临”。颔联“海隅云锦拥初日,眼底峰峦列小岑”,是“无我之境”,情感与自然形成了观照契合。

朱老用一颗恬然的心,诗中未着“我”情,处处现我之情,“无我之境”不是无“我”,而是“我”已经与境与情形成了天然和谐,它是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无须刻意雕琢,巧然天成。

再如,五言绝句《泰山古松》:

“泰山有古松,探首望人龙。历尽百千劫,依然挺劲胸。”

按,“劫”,《广韵》,古入声,合律。

此诗,朱老写于一九八四年秋,是一首赞美泰山松的题画诗,名则咏物,实为明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泰山松顽强执着,暗喻肯定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清郑燮的《竹石》异曲同工,喻物寄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朱老首联用拟人“探首”,已传达出松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泰山松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从不畏惧来“百千劫”的击打,还有“任尔东西南北风”之后,“依然挺劲胸”的潇洒。朱老不但诗松之美,而且画松之美。松在他笔下,水墨淋漓,青翠欲滴,更显得高标挺立,生机勃勃,特立独行。这首诗写松,实之写人、写己,写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扎根石隙中的松一样,刚强勇敢,不向艰难困苦低头的高风傲骨。

“待到山花烂漫时”,浩劫结束了,百废待兴,“依然挺劲胸”的,是一位八十五岁的不屈老者。

这首诗让我们感动不屈的顽强生命,感动永恒的家国情怀。

二、“高枕欲眠听曲流”

——朱老诗《七古·院舍阳沟》

十年浩劫,风雨飘摇。朱老自嘲“落拓一生忘岁月,不知岁岁月徘徊”(朱老诗《七律·落拓》),自谦“绮岁空为万里行,半生书剑两无名”(朱老诗《七绝·佳什原韵步和》)。

“屋漏偏逢,连夜雨霖霖”(朱老词《相见欢·旧时恨》),二零一四年,笔者曾在《西泠印社》社刊总第四十一期,刊发《随朱复戡先生学艺二三事》,简述当时的动乱世事概况。彼时彼境,朱老仍不乏艺术大师乐观、豁达的人生理念。

如七言古诗《院舍阳沟》:

“院中出水无渠道,百户住家一小沟。晴日都忙洗被服,汇流似瀑泻溪头。小沟直贯通寒舍,高枕欲眠听曲流。五马庄前率道淹,四邻宅畔晒粮游。愤将巨石牢封堵,夜忽倾盆无止休。满院犹如腾骇浪,夺门几欲渡扁舟。煤球堆垛成浆液,书画盈筐湿半篓。如此甘霖如此遇,每逢此季思悠悠。”

十年浩劫期间,这里是“县人委南门宿舍院”,为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酒庄破败宅地,参差高低,残砖碎瓦,条件很差,大都是“走资派”、“黑五类”罢黜后“改造”的地方。家父也因“走资派”窝居于此。

一九六六年,朱老是由于“黑五类”,而“流放”到这里来的。朱老与老伴和我家邻居,朱老住一门洞。门洞南面堵上留一窗,北面留一门,就成了一间门洞房,约八平米。院内排水阳沟经门洞房下面,向院外五马街排水,每逢雨季,污水浊浪,如诗所言,毫不夸张。门口还经常有“大字报”“粉壁”,大都是“打到…”、“砸烂…”什么的。有时,县文教局“教工造反大队”也来“光顾”,“游街”,“揪斗”…。

夕阳西下,“灯暗月弯弯,夜里秋残,孤衾独拥不胜寒”(朱老词《浪淘沙·示祖龙》),朱老只能抚案长啸,“低徊兴感慨,荏苒阅沧桑,面须倾酒,一倾累十觞,不辞沉一醉,揽笔意茫茫”(朱老诗《五古·题赵叔孺画并序》)。

如此困顿,朱老竟诗意勃发,亦有“听曲流”、“渡扁舟”的雅兴,令人叹服!此诗与唐诗圣杜工部《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叙事名篇相比,异曲同工,风采交辉。而朱老的叙事诗,乐观主义熠熠盎然。

再如,七言律诗《严冬家居》:

“千仞岱宗如铁壁,朔风难越此雄关。围炉薄酒便醺热,鲐背轻裘忘弱孱。午启芸窗迎丽日,朝披鹤氅踏青山。冬来未觉隆冬冷,犹沐恩泽不上班。”

这里的“严冬”,明指气候,暗喻文革。面对十年浩劫万马齐喑的政治气候,朱老心怀豁达,泰然处之。此诗可以与宋代大儒苏东坡的《定风波》境界媲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翁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此诗首联,“千仞岱宗如铁壁,朔风难越此雄关”,可见朱老的海天之怀,纵有天塌地陷,也有雄峙天东的泰山顶着,“难越”二字,明言面对“严冬”、“朔风”,“围炉薄酒便醺热,鲐背轻裘忘弱孱”,我行我素,不足萦怀。颈联,“午启芸窗迎丽日,朝披鹤氅踏青山。”用“丽日”、“青山”表达对国家、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憧憬。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极寒的政治气候,面对种种打击,朱老并未觉其冷,本来是被造反派“勒令”剥夺一切工作权利,在八平米斗室写“检查”,写“坦白”,每月靠微薄的生活费,维持生计。朱老却始终宠辱不惊,以平静悠闲的心态,那样从容、镇定、达观,始终保持“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态,尾联戏侃“冬来未觉隆冬冷,犹沐恩泽不上班。”这样的胸怀,是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最好诠释。甚至,“恩泽”二字的反意用之,透出一丝轻蔑和大不敬地挑战色彩。

诗读到这里,朱老的不屈、坚韧,通达,积极的观照,升华的灵魂,在我们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缕无奈的释然。

终于有一天,朱老可以搬家了,同院的“走资派”被“罢官”的县委书记张敬五大爷“解放了”,腾出漏雨的东屋两间,就在门洞房北三十米,略微改善了居住条件。朱老甚是欣喜,赋五言律诗一首,《别南屋》:

“风来山雨骤,高厦不胜寒。无奈蓬庐寄,暂图随寓安。临沟观泻瀑,枕壑听鸣湍。十载难为别,今朝隔宇看。”

珍贵的书画终于有地放了,不至于“书画盈筐湿半篓”,“每逢此季思悠悠”了。“十载难为别,今朝隔宇看”,住了十年的八平米门洞房,朱老还是一步三回头,“难为别”、“隔宇看”,让我们心里酸酸的,哎,泪目,朱老真是重情之人啊。

搬家时,我,韩大诚,马列裔,马列孙等等去帮忙,看到洇渍生霉、带有鼠辈啮痕和遗矢的字画,被拖到鼠洞的印石…,今隔世回眸,令人唏嘘,细思极恐。

严冬,偶尔也有一缕暖阳熙照,透过寒窗残牖,金光闪闪的。 如五言古诗《七十五岁生日》:

“行年七十五,犹作异乡人。生日自陶醉,举头星拱宸。芳邻惠寿面,盛意祝長春。遥想诸儿息,同心共此辰。”

按,有载体言该诗为“五律”,从一、五句平水韵三仄尾来看,窃以为“五古”为妥。

在“莫敢言,道路以目”,人人自危的年代,严重影响了邻里的正常交往,曾记否?学兄韩大诚因投师朱门,被派出所“训诫”。朱老是旧历八月二十九日寿诞,“芳邻惠寿面,盛意祝長春”。可以想象,“芳邻”需要多大的勇气,经历了多少思想搏斗,乘着夜色,时迁隐身般的,才得以“惠寿面”、“盛意祝”。若精神上的“大旱之望云霓”,朱老难掩喜色地用“惠”,用“盛”,来感激“芳邻”。

同时,作为寿诞日,朱老想到,儿女在未能回归的香港,南北两隔,不能前来祝寿,黯然伤神,只能“遥想诸儿息,同心共此辰”。朱老曾在《诉衷情·序》中愤然写到,“儿女在港,两地相隔,半岛山河几时归还,企切望之!”并填词疾呼;“河山账,几时收,怎能休!岁月悠悠,何日重游!”

直到一九八四年秋,中英香港回归问题草签,朱老喜极而泣,终于无须“家祭无忘告乃翁”了,呵砚奋笔,作五言绝句《香港问题在京草签,大喜事,赋此志庆》:

“百年惆怅别,一旦闻言归,狂喜倚闾望,渴思慰久违。”表现了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家人团聚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大家典范自千秋”

——朱老诗《七律·题赵悲庵吴缶庐画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朱老以深厚的国粹学养,“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将自己的所感所发,和祖国命运、和时代呼声、民生喜乐联系在一起,“赋将情感入吟咏,赢得共鸣足驰骋”(朱老诗《七律·诗代序赠旷铗》),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朱老诗词,“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其诗词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艺术特点方面,“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朱老熟练使用古代诗词的多种声律规范,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的节点开题。抒叙结合,情景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纯熟使用想象联想、拟人拟物、渲染夸张、对比排比、互文重文等丰富的修辞手法。作为渲染夸张,“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恰当得体。他的诗词作品不论是描述事物还是表达情感,都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妙趣。

一曰想象新颖,意趣横生。作为诗词大咖, “领异标新二月花”,朱老想象颇有新意,不落窠臼,以超群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天赋,写出许多令人赞叹的名句。如《七律·望岳》:“揽将皓月作明灯”,把读者带入了一片艺术想象的新天地。《七绝·普照寺筛月亭》:“昔年明炬照禅寺,今日曙光夺彩云。”正如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中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非常传神、贴切地形容出了多变复杂的事物,超凡脱俗,耳目一新。

二曰经典细节,彰显情趣。如《七古·院舍阳沟》:“愤将巨石牢封堵,夜忽倾盆无止休。满院犹如腾骇浪,夺门几欲渡扁舟”。朱老寥寥几笔,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又有“夺门几欲渡扁舟”的诙谐幽默乐观情趣,让人怦然心动,唏嘘折服。又如《七绝·题长寿桥》:“云际桥横溪北路,崖悬百丈界阴阳,潭腾飞瀑泻千尺,宛似双龙掀海滄。”描写出朱老观景泰山西溪长寿桥的视觉盛宴,生动传神,妙趣横生 ,堪比五柳先生陶令之乐,有强烈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曰即景抒怀,蕴含哲理。朱老放怀山水间,往往即景抒发,富有哲趣。如《七绝·望人松》:“古松独立岱岗前,探首望人不计年。历尽风霜青未了,英雄人物看今天。”

苏轼在《南行前集叙》中说:“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 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朱老这首诗作“借物咏世”,正是“充满勃郁而见于外”的“不能不为”之作,让读者领悟逆顺之间的人生哲理,品味不尽之雅趣。这首诗就是他历经磨难后的感怀之作,超然的人生态度让人肃然起敬。

在社会取材方面,朱老是现实主义诗人,诗才广泛,富时代性,现实性。“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没有隔靴搔痒,没有无病呻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写下大量的实录式的写实名篇。“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刘勰《文心雕龙》)。还大多直抒胸臆的:“沉醉一生书画刻”(朱老诗《七绝·为蔚娘刻印》),“一生落拓无长物”,“去来名利纵情挥”(朱老诗《七律·欲归》)。

在思想内容方面,朱老儒家思想为主,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壮志报国的浓烈情怀,和强烈烈爱国主义色彩,“应将生平心得事,尽供所学献祖国”(朱老诗《七古·白头吟》),朱老善用睿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及建安文学的写实传统精神。

在语言运用方面,“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刘勰《文心雕龙》)。朱老语言精炼,“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刘勰《文心雕龙》),自言:“自古诗文避赘词,汉魏简练重修辞”(朱老诗《七律·诗代序赠旷铗》),词汇精准,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古风尤善运用民间口语,尽量回避僻字。“即事名篇”为多,明实晓白。

在体裁选择方面,朱老众体兼善,四五七言古风、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乐府歌行和古风,抒情、感慨则多用格律。除传统载体书法外,还有题画额、课徒稿、印玺边款、两地书札等等。

在风格类型方面,朱老诗词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有细针密线,精心雕琢的,如七言律诗《看泰山雄伟建筑有感》:

“五岳独尊说岱宗,巍巍天柱接苍穹。寺观庙殿布岩峪,盘道台阶贯岭丛。乔伟画雕惊鬼斧,艰辛劳动夺天工。历朝封禅成陈迹,留与游人访古踪。”

也有雄强豪放,汪洋恣肆的,如七言律诗《天烛峰》:

“双烛奇峰拔地起,崔嵬突屹与云齐。扶摇莫讶群山小,天外昂头万象低。”金戈铁马,气吞山河。

2021年5月27日,朱复戡先生纪念园筹建工作会议在泰山长安园召开,作者留影。

四、结 语

一九九一年十月,泰山国际登山节期间,笔者以《中国古代的泰山诗文》为题,在外贸大厦召开的“泰山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作学术报告,后收入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泰山研究论丛》,结语如下:

“泰山诗文源远流长,卷帙浩繁,从整个古代泰山诗文的发展脉络看,诗自灵运始,至唐而盛,文从东汉起,适清而精,这些作品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泰山增添了绚丽的光彩。五四运动以后,诸多文学革命先驱,创作了一批人民性强的泰山诗文精品,李广田、吴祖缃、徐志摩、冯玉祥、朱复戡等,都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从此,泰山诗文的历史长卷,又翻起崭新的一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翻起这崭新一页的,恩师朱复戡先生诸多泰山诗文的鼎力大作,无疑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一颗夺目晢星。

(写于2022年9月27日,泰山卧龙峪日月堂。)

作者简介

吕大明,研究生文化。字一得,号泰山志奴、清华园墨客、清华书生、万卷书富翁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注册高级书法教师。早年师从家邻朱复戡先生学艺。后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深造结业。历任《泰安年鉴》副主编,中华书局版《泰山志》责任主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泰山学院、山东服装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研究员。书法著作主要有《吕大明印谱》、《卮言集》、《振缶集》等。现任泰山文化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泰山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总编、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