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大隋第一战略家长孙晟,将强大的突厥一分为二

 炫叶楓雪 2022-10-16 发布于广东

长孙晟是谁?

他是北魏的皇族贵胄,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他在少年时就曾受到隋文帝杨坚的赏识;

他死后多年,隋炀帝遇到危难时,对他念念不忘;

他是大唐贤后长孙皇后、三朝元老长孙无忌的父亲;

他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老丈人;

他是唐高宗李治的姥爷。

他是一箭双雕的神射手;

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将突厥汗国一分为二的大隋第一谋略家!

长期以来,军迷们一直在争论一个问题,在战争中军事装备重要还是军事谋略重要,或者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此争论不休。

但在中国古代战争中,谋略有时候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正所谓:将在谋,不在勇。

长孙晟十八岁时为司卫上士。别人不知其才能,唯杨坚一见,深赞其异才,携其手并对人说:“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隋书·长孙晟列传》)

北周北齐时,突厥强大,两国为了避免被突厥攻击,争先向突厥进献厚礼。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即摄图)求婚于北周,北周宣帝以宗室女许之。

因为突厥人精于骑射,崇拜勇士,所以北周送亲的队伍也选拔了一些精于骑射的骁勇之士,而长孙晟作为宇文神庆的副手随同前往突厥。

因为长孙晟精于骑射,所以沙钵略可汗十分喜爱他,打猎时经常带上他一同前往,长孙晟在突厥停留了一年之久。

一次出游,天上有两只雕在争夺一块肉,沙钵略可汗给长孙晟两枝箭,并说:“请射取之。”

长孙晟驰马而奔,弯弓搭箭,一箭而贯双雕。沙钵略可汗惊异于长孙晟的射箭之术,命诸子弟贵人皆与长孙晟亲近,学习其射箭的本事。

长期以来突厥一直是北周的大患,犹如匈奴对汉朝,所以长孙晟每次出猎,都将突厥的山川地理、水源草场一一记下,并暗中打听突厥各部之间的恩怨和实力强弱。

沙钵略可汗之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年轻有为,很能服众,结果遭到沙钵略可汗的猜忌,处罗侯便暗中托心腹之人与长孙晟结盟。

长孙晟欣然同意,这等于在突厥中安插了一个子,待战时见奇效。

等长孙晟回国后,杨坚已经担任大丞相,长孙晟便将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杨坚,杨坚闻后大喜,遂将长孙晟迁为奉车都尉。

不久,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

这时杨坚做了一件很不明智的事。

以往,北周北齐每年送给突厥的礼品很多,突厥才不会大规模入寇边疆。但隋朝建立后,竟然减少了对突厥的礼品,让突厥可汗沙钵略可汗十分不满,在他的妻子北周千金公主的挑拨下,联络北周旧将,准备向隋朝大举进攻。

隋朝大修长城,情况十分危急。

隋文帝甚至撤回了准备进攻江南陈朝的军队,全力抵御。

长孙晟面见隋文帝,陈述自己对抗突厥的战略。

当时沙钵略为大可汗摄图,其他突厥小可汗还有达头可汗玷厥、阿波可汗大逻便、突利可汗处罗侯等,他们虽然是叔侄兄弟,但却各统强兵,都号称可汗,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游牧。虽然表面上认可沙钵略为大可汗,但貌合神离,西部的达头可汗兵力最强,心中十分不服气。

长孙晟以自己对突厥的了解,“复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针对突厥各部落实力的强弱,各大小可汗之间的矛盾,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提议。

隋文帝大悦,派出使太仆元晖为使者出突厥汗国西部伊吾的达头可汗处,特赐狼头纛,故意表示钦敬。沙钵略可汗听说后,果然对达头可汗产生了猜疑。

隋文帝又命长孙晟东出黄龙道,将大量财物赐予当地的奚、契丹等部族,诱使其脱离突厥汗国,或者在突厥和隋朝的战争中保持中立,或出工不出力。

长孙晟又来到处罗侯的牙账,对其百般示好,赐给财物,诱其归顺隋朝。多年布下的子终于在战时发挥了作用。

经过长孙晟的一番操作,突厥内部被分化,无法形成合力,沙钵略可汗被孤立起来。

开皇二年(582年)五月,北周旧将高宝宁引突厥兵攻平州(治今河北卢龙)。突厥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路攻隋。

隋军与突厥大战,败多胜少,突厥大军紧逼到了陕北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延安(今延安东北)等地。

沙钵略可汗欲继续南进攻打长安,但达头可汗不从,引兵退走。

长孙晟乘势用计,派人秘密告诉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一个谣言。染干大惊,急忙告诉沙钵略:“铁勒(居突厥以北游牧族)等反,欲袭其牙(账)。”

沙钵略可汗唯恐老巢被占,急忙撤兵。隋朝转危为安。

在这场大战之中,隋朝落入下风,但在长孙晟的计谋之下,终于迫使突厥退兵,转危为安。

经此一战,隋文帝认为突厥是心腹大患,遂停止征伐陈国,全力抵抗突厥。

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又遭遇严重灾荒,隋文帝趁机下令隋军出塞反击突厥。

长孙晟跟随窦荣定率步骑兵3万出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数次击败阿波可汗军。

长孙晟乘机派派使者前往面见他,离间他与沙钵略可汗的关系,说他屡战屡败,而沙钵略可汗屡战屡胜,将来回国沙钵略可汗会治他的罪,还告诉他达头可汗已经与大隋联合正要进攻沙钵略可汗。

一听此话,阿波可汗便把军队停留在塞上,按兵不动。

沙钵略可汗听说阿波可汗按兵不动,大怒,派军袭击阿波可汗的牙账,全部俘虏阿波可汗的部众,并杀死阿波可汗的母亲。

阿波可汗震怒之下投奔西域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借兵十余万给他。阿波可汗军力强大,大败沙钵略可汗,夺取故地。沙钵略可汗损失惨重,由强变弱,只好遣使向隋朝进贡,北周千金公主亦请求改姓杨并认隋文帝为义父。

长孙晟的一番话,令突厥三个可汗之间就爆发了混战,削弱了自身的势力,突厥从此分裂成西突厥和东突厥两部,令隋朝北疆的国防压力大减。

开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遣长孙晟出使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赐千金公主姓为杨氏,改封大义公主。

但沙钵略可汗自认为是突厥大可汗,奉诏时不行跪拜之礼。

双方一时僵持。

长孙晟说道:“突厥与隋俱是大国天子,可汗不起,安敢违意。但可贺敦(可汗的妻子,相当于皇后)为帝女,则可汗是大隋女婿,奈何无礼,不敬妇公乎?”

沙钵略可汗这才笑着对左右官员说:“须拜妇公(老丈人),我从之耳”。

于是乃跪拜诏书。

这场外交风波,以长孙晟的足智多谋化解,成功让沙钵略可汗下跪,维护了大隋的威仪,在外交之中占了上风。

长孙晟朝后因功授仪同三司、左勋卫车骑将军。

开皇五年(585年)七月,沙钵略可汗向隋请和称藩。从此隋朝北部边患基本消除,国防压力大减,解除了隋朝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公元589年,51万隋军南下,仅仅2个多月就攻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史称开皇之治。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卒,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长孙晟持节前去祝贺。

处罗侯是长孙晟的老朋友,希望隋朝能够和他联合出兵进攻阿波可汗,但遭到了长孙晟的拒绝。长孙晟认为这是突厥内部事务,他们之间互相攻打,有利于隋朝的安全,所以拒绝趟浑水。

莫何可汗亲自率兵前往攻打阿波可汗,虽然获胜,但中箭而死。他的儿子都兰可汗(即叶护可汗)继位。

都兰可汗向隋朝请婚,但长孙晟对隋文帝说都兰可汗狼子野心,如果成为隋朝的女婿将会势大难制,所以拒绝了,反而把公主嫁给染干之子突利可汗。

因为突利可汗实力弱小,所以对隋朝极为恭顺,隋朝让突利可汗率领部族南迁到隋朝长城边境一带。每当都兰可汗入寇,突利可汗都会派人及时报告给隋朝,让隋朝做好防备,因此都兰可汗每次都无功而返。

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利可汗通过长孙晟奏报都蓝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今内蒙乌拉特前旗东北)。隋文帝命大军分道出击。

都蓝可汗大败突利可汗,尽杀突利可汗的兄弟子侄。突利可汗与长孙晟率五骑趁夜南逃。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

但赵仲卿率领隋军反击大破突厥,都蓝可汗败逃。隋将杨素军西北再败达头可汗。

突厥分裂之手,势力弱小,根本不是隋军的对手,因而屡战屡败。

不久,都蓝可汗死于内乱,达头可汗趁机招降都蓝可汗的余部,实力大增,自立为步迦可汗,又攻打隋朝。

隋文帝命隋军反击。长孙晟随晋王杨广出击。

一路上,长孙晟招降突厥归附各部,让他们担任前锋。

杨广大军与步迦可汗对峙,两军僵持。

长孙晟因为熟知突厥的山川地理,所以命人在河水上游下毒,突厥人畜饮水后多被毒死。

突厥大军人心惶惶,惊道:“天雨恶水,其亡我乎!”急忙撤走,杨广下令追击,长孙晟率部斩杀突厥军千余人,俘百余口,六畜数千头。

杨广与长孙晟在内帐,把酒言欢,庆祝胜利。

此战,隋军之所以能获胜,除了武力强大之外,长孙晟的“毒计”功劳第一!

当时有突厥人来降,说:“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杨广笑着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

后步迦可汗余部被隋将史万岁击溃,逃入大漠。

凯旋后,授长孙晟上开府仪同三司,受命安抚归顺的突厥人。

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晟夜观天象,认为突厥亡国之象显露,请求北伐突厥。

隋文帝诏令杨素为行军元帅,长孙晟为受降使者,联合启民可汗北击步迦可汗。

长孙晟与上大将军梁默率轻骑追击,转战六十余里,大败突厥。

这一次,长孙晟又一次动用了自己高超的外交手腕,让启民可汗分遣使者,往北方铁勒等部招抚归附。在隋军武力进攻下,步迦可汗部溃不成军,铁勒、思结、伏和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十余部纷纷背离步伽可汗,降于启民可汗。

众叛亲离的步迦可汗大败,西奔吐谷浑。

步迦可汗余部归降启民可汗,此后多年启民可汗与隋一直保持亲善关系。

大业三年(607年),炀帝北巡至榆林郡,欲出塞外,陈兵耀武。

启民可汗闻讯后,召所部奚、室韦等数十个部落的酋长聚集,以迎接炀帝。

为了让这些胡人头领对大隋天子恭敬,长孙晟手指帐前的草说:“此根极香。”启民可汗闻后说:“殊不香也。”

长孙晟又说:“天子行幸所到之地,诸侯都躬亲洒扫,除清御路,以表示自己的至敬之心。如今牙帐中荒芜,所以说是留香草罢了!”

启民可汗这才知道长孙晟的用意,拔下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族长见后,争相仿效。

炀帝得知此事,对长孙晟的办法非常赞赏。

炀帝慷慨地向各位胡人酋长赐物二十万段,史载'诸胡骇悦,争献牛羊驼马数千万头'。

启民可汗又发命举国就役开御道,西起榆林,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宽百步。

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炀帝深表悼惜,赐予丰厚的祭品。

长孙晟“好奇计,务功名。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

“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惠流边朔,功光王府,保兹爵禄,不亦宜乎”(《隋书·长孙晟列传》)

长孙晟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他时而与突厥各个可汗称兄道弟,把酒言欢,时而兵戎相见,刀戈相向。

长孙晟虽然箭术超群,但在指挥上不如同时代的隋将,很少指挥大规模作战,有限的几次战果也很有限,不能与其他隋将相比。

不过他擅长奇谋妙计,谋略过人,利用突厥各部落各可汗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硬生生的把一个强大的突厥汗国折腾的一分为二,扶植了最弱的启民可汗上台,迫使东突厥各部归降隋朝。此功非常人所能及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如果从这一点上来说,长孙晟恐怕是大隋第一军事家了。

试想,用多少兵力才能把突厥打的一分为二呢?

南宋思想家叶适说:长孙晟终隋世,能以计縻突厥,开阖盛衰,无不如志,卒弱其势,以成北方之功,过于卫霍用百万师矣。 (《习学记言》)

蔡东藩:以夷攻夷,为中国制夷之上策,汉班超之所以制匈奴者在此,隋长孙晟之所以制突厥者亦在此。盖夷人无亲,又无信义,诱之以利,怵之以威,未有不为人所欺,而自相残杀者。晟上书计事,不过寥寥数语,而夷虏已在目中,厥后依策施行,无不获效,乃知制夷不难,难在无制夷之策,与制夷之人耳。 (《南北史演义》)

信哉斯言!

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出塞北巡,突厥始毕可汗(启民可汗之子)突然发兵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突厥人的箭矢都已经射到了城里。隋炀帝抱着儿子大哭道:“如果长孙晟还在世的话,朕不至于被突厥逼到如此地步!”

“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隋书·长孙晟列传》)!

隋炀帝被围困的消息传来,隋军纷纷前去勤王。屯卫将军云定兴率军营救,当时一个17岁的少年李世民从军。他建议采用疑兵之策,多置旗帜连绵数十里,晚上敲锣打鼓,让始毕可汗误以为隋军主力到了。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突厥人果然中计,撤围逃去,隋炀帝转危为安。

李世民是长孙晟的女婿。

贞观四年(630年),长孙晟的女婿唐太宗李世民派李绩率兵灭东突厥。

显庆二年(657年),长孙晟的外孙唐高宗李治派苏定方率兵灭西突厥。

大概是想起老丈人当年分裂突厥汗国的功劳,唐太宗李世民在灭东突厥后,追赠长孙晟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